在缺少糖果零食的物資匮乏年代,麥芽糖是老揚州人春節前後最受歡迎的小吃,它是一種以大米為原料,加入少許麥芽,純手工制作的傳統食品。制作麥芽糖,前後需要經過蒸米、發酵、濾渣、熬糖、冷卻、拉糖等六道程序。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小吃相繼退出市場,相對應的制作技藝也逐漸沒落。連日,在揚州東關街,揚州大學旅遊烹饪學院“烹然心動”團隊調研發現,沙氏麥芽酥糖掌門人姜師傅,還保留着傳統的制作方法。團隊成員結合所學知識,從營養學的角度,重新解讀了傳統麥芽糖。
熬制糖漿
3000年前就有“糖”的雛形,北魏時制作技術已相當成熟
揚大旅遊烹饪學院研究飲食文化的專家馬老師介紹,我國麥芽糖的利用曆史悠久,30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句子,這很可能是“糖”的雛形。戰國時期《書經》中有“稼穑作甘”的記載,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經掌握用澱粉制糖的技術。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制作麥芽糖的方法,其工序從發芽、浸米、蒸米、糖化、過濾、煮饴、攪拌到加工,已與現代的制饴過程大緻相同。到明朝,人們巧妙地用各種方法把麥芽糖做成美味食品,種類之多,難以一一列舉。
冷卻糖漿
換糖吃唻!麥芽糖曾是70後、80後的甜蜜回憶
團隊成員走訪了解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每逢年關,揚州的街頭巷尾,常有跳着擔子的大叔或大爺,或吹響笛子或敲起小銅鑼,叫賣“換糖吃”。孩子們會拿還能用的東西去換麥芽糖,常常少不了大人們的一番責罵,一邊被罵得眼淚直流,一邊還将手中“來之不易”的麥芽糖舔着有滋有味。如今的他們已屆中年,機械化生産的麥芽糖早已代替了純手工制作,包裝也越來越精美細緻,雖然再也不愁吃穿,香甜的麥芽糖,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但怎麼也代替不了心中那份兒時的“甜蜜回憶”。
糠漿凝固
做糖曆經六代傳承,最為關鍵的一步是“拉糖”
在店家的邀請下,“準大廚”近距離觀賞了制糖工藝。曆經六代傳承的姜師傅告訴調研人員,制作麥芽糖,選料不能馬虎,麥芽的發酵,時間長短都會有不同,隻有把握好時間點,味道才會對。發酵好的麥芽剛入鍋的時候迅速起沫,一直要熬制到表面的沫完全消失,這便需要師傅對于火候的掌握程度。火候過了糖就會失去透明的琥珀色,火候若是不足口感就不夠綿軟。熬制好的糖液經冷卻形成塊狀,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步:拉糖,它決定麥芽糖成品之後的口感。一般地說,拉的次數越多,口感就越綿軟細密,且制出的糖色澤更潔白。拉好後,姜師傅将圓筒狀的糖液用剪刀剪成小塊,包裝好就可以了。看似簡單,沒有精準的配方,實則極為考驗制作者的耐心和手藝。
麥芽糖塊制成
專家觀點:養生功效優于白砂糖,冬季适量食用能潤肺止咳
記者了解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多為白砂糖,由甘蔗及甜菜等提取而來;而麥芽糖是從大麥麥芽中提取而來,所以它們的甜度是不一樣的。專家表示,麥芽糖的養生功效要比白砂糖好。“準大廚”們通過查閱資料和請教專業老師了解到,麥芽糖的緻齲性要低于白砂糖和葡萄糖,相對而言,小孩食用麥芽糖要好于其它糖類。而且,麥芽糖還是一味中藥,在中醫學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具有溫補、甘緩、質潤而不燥的特點。因此,從營養學與保健學的角度來講,專家建議大家冬季每周适量食用點麥芽糖,不但能夠增加自身抵抗力,還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通訊員 士順 泰立 付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