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紙,最早見于秦簡。秦簡“紙”字從糸、氏聲。
小篆筆畫圓轉,字形豎長,從糸、氏聲,偶有下面多加一橫,從糸、從氐。
隸書繼承小篆,但筆畫平直,字形取橫式,從糸、氏聲,仍保留有從糸、從氐。
楷書繼承隸書,但發生訛變。字形分三種:第一種從糸、從氏,并有繁、簡兩種字體:紙和紙;第二種和第一種類似,隻是在字中間多加了一點;第三種是由于造紙的原材料的變化,宋代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把原來多以絲為原料的缣帛為原料的紙,改成了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為原料,所以“紙”字表意的形旁由絲也變成了巾,左右結構變成上下結構,也存在“帋”和中間加一點兩種字形。現代漢語都統一為“紙”了。
二、含義
紙,形聲字。從糸,氏聲。“紙”乃“紙”之簡化字。《說文解字》:“紙,絮一苫也。”本義是指漂洗絲絮時附着于漂器上的絮渣。後指以絲為原料的缣帛(缣[jiān],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之古稱)。《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中缣帛者謂之紙。”
紙,現在一般指用木材、竹子、麻等植物纖維制成的薄片,作為書寫、繪畫、印刷、包裝等用。如紙張、紙上談兵。引申為量詞,指書信、文件的張數。如:一紙空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