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塗爾幹(1858-1917年),近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教育家,西方教育社會學的奠基者。
著作:
《教育社會學》《道德教育論》《法國教育學的演變》等
主要觀點:
1、教育目的:教育在于使年輕一代實現系統的社會化,即教育在于使每個人實現由“個體我”向“社會我”的轉變。塗爾幹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2、論教育學與社會學的關系:塗爾幹認為,正因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使其“社會化”,那麼,“隻有社會學才能把教育與教育賴以存在并為其實現的社會條件聯系起來,從而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教育。
原則大佬
簡介:
凱洛夫(1893-1978年),蘇聯教育家。他主編的《教育學》一書對我國産生過很多影響。
著作:
《教育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對我國20世紀50年代後乃至現在的教育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主要觀點:
1、勞動起源說:
凱洛夫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教育從人類社會的實際需要中産生,是客觀的必然。同時,他指出,教育存在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曆史時期,是一個永恒的範疇。
2、關于教學過程本質的論述:
凱洛夫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特殊的認識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
3、教育目的: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應包括智育、綜合技術教育、德育或共産主義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4、凱洛夫還提出,“上課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
在總結别人成果的基礎上,他明确了六條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系統性和連貫性原則、教學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則、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鞏固性原則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簡介:
盧梭(1712-1778年),法國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在兒童教育領域貢獻斐然,他的一系列精彩的觀點與建議,開啟了兒童教育的新視野,被譽為“發現了兒童”。
著作:
《愛彌兒》《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忏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主要觀點:
1、性善論:盧梭認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
2、自然教育理論:盧梭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于自然”,這是其自然教育的核心。因此提出了“消極教育”的思想,所謂“消極教育”即成人的不幹預、不灌輸、不壓制和讓兒童遵循自然率性發展。
3、教育目的:培養自然人。盧梭認為教育應該是自然地、自由的,順應兒童的發展特點來進行,是個人本位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4、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來進行教育。盧梭将兒童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嬰兒期(0~2歲)
(2)兒童期(5~12歲)
(3)青年期(12~15歲)
(4)青春期(15~20歲)
對己對人最為有益
簡介:
斯賓塞(1820-1903年),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他以“科學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他在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
著作:
《教育論》
主要觀點:
1、科學教育思想: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書中最早提出“課程”一詞,并将課程術語引入教育中,是課程問題的最早倡導者。
2、斯賓塞認為,科學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的實用主義課程理論,屬于代表性的知識中心課程理論。
3、教育目的:斯賓塞認為,教育就是為完滿的生活作準備。人生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如何生活、如何謀求現世的幸福,而這意味着一個人必須能夠在各種情況下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做出合乎理性和社會準則的行為。教育的目的和主要任務正是在于教會人們怎樣生活,使之運用一切能力,做到“對己對人最為有益”。
認知理論之父
簡介:
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被稱為“認知理論之父”。
著作:
《行為矯正原理》《社會學習理論》
主要觀點:
1、社會學習理論
(1)環境交互論:班杜拉反對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的觀點,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觀察學習:他認為由直接導緻的所有學習現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礎上發生,即都可以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其結果而實現。所謂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通過觀察并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3)強化的分類:
①直接強化:在社會認知理論中,直接強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強行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誘因。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強化。
②替代性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③自我強化: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标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标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
2、自我效能感理論:
(1)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當個體确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産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實施該活動
(2)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①活動的選擇:
②努力的程度和堅持性,決定在困難面前的态度;
③活動時的情緒;
④完成學習任務等
(3)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
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②替代經驗;
③言語勸說;
④情緒喚醒。
複習是成功之母
簡介:
烏申斯基(1824-1870年),是19世紀俄國教育家。
著作:
有《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人是教育的對象》等。
地位:
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也稱《教育人類學》),被譽為“俄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主要觀點:
1、直觀性教學原則:“一般來說,兒童是依靠形狀、顔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空洞的、毫無根據的理論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事實不能離開思想。”
3、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知識隻有形成了系統,當然是從事物本質出發來形成的合理的系統,才能被我們充分掌握。”
4、鞏固性教學原則:“複習是成功之母”。
靈活的課程表簡介:
特朗普,美國教育學家。
主要觀點:
特朗普制于20世紀50年代出現在美國,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創立。
他把大班上課、小班讨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又稱“靈活的課程表”。
首先是大班上課,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課,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由最優秀的教師任教。
然後是小班讨論研究,每個小班20個人左右,由教師或優秀學生負責,研究和讨論大班上課的材料。
最後是個别作業,其中部分作業由教師指定,部分作業由學生自選,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這三種形式的時間分配大緻分為:大班上課占40%,小班研究讨論占20%,個别作業占40%。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是一種綜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試圖将班級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别教學的優點結合起來,使既能集體上課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論,還能夠進行獨立鑽研。
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目前仍在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