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神磊磊
一
聽了最新一期得到聽書節,很有寫一篇的沖動,趁着午飯時間寫出來。
昨天夜裡,我一邊在酒店簽唐詩的新書,一邊在看得到8·26聽書節直播。
看到羅胖在,還有中信出版社的方希老師也在,最近我的《金庸女子圖鑒》就是他們家出的,所以格外關注了下。
話說,我聽到現場有一位嘉賓對《傳統的發明》這本書的解說還不錯,就随手轉發了一下。
截圖證明一下這本書口碑不錯,豆瓣8.3分。
但有群友立刻說:
呵呵,看到“聽書”兩個字,就感覺是想走捷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為什麼不自己讀而要去聽别人講?
我當時的感覺,就像是賈寶玉開開心心給了林黛玉一個鹡鸰香串子,結果林黛玉啐了一口:什麼東西,我不要它!
在此,我想說一點不同意見。
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真的嗎?未必。
歐陽鋒讀了《九陰真經》百遍,最後真僞都沒分出來,讀得發癫倒立。
反過來說,别人的講解就沒有意義嗎?也未必。郭靖練真經,天竺僧的講解就幫了大忙。
所以可别太簡單下結論。聽别人講書學不到東西嗎?以我個人的經曆而言,太不是了。
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解讀金庸。但事實上,從中學到大學,我把金庸十四部書加起來也讀了百遍了,從來沒讀出什麼不同于人的新意來。
是後來忽然讀到了劉國重老師的評金,才忽然有種豁然開悟的感覺,覺得這是自己能走的路。如果沒有劉先生,多半也就沒有我。
這不就是别人講書、自己受惠的典型例子嗎?
遠的不說了,就說近些年,也有别人講書,雖然是片言隻語,卻給了我很大啟發的事。
疫情之前,以色列作家阿莫司·奧茲最後一次來中國,現場講了《愛與黑暗的故事》,他說了一句話,大意是:
“要是我想明白了的事,就會寫成社論;要是我還沒想明白的事,就會寫成小說。”
這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小說,常常是探讨人類還不确定的那些東西。
再說今年,我自己組織了一個讀書的“磚頭行動”,結果同讀嘉賓的哪怕片言隻語,也讓我覺得很受益。
講《紅樓夢》,闫紅老師說了一句:不要總是帶着擇偶的心态去讀《紅樓夢》。
說得太棒了,可說是解釋了許許多多人對《紅樓夢》的站隊、撕扯。
史航老師講《刀鋒》,說了一句:餘生皆假期。
這可謂是對《刀鋒》這本書的極好的解讀和诠釋。
我舉這些例子就是說明,别人的解釋是有用的,聽書是有用的,它有可能讓你快速抓到一本書的内核。
讀不懂的書非要硬讀,像歐陽鋒硬讀《九陰真經》那樣,“斯熱确虛……哈虎文缽英……”這種讀百遍也沒用。在思維遇到障礙的時候,聽一聽别人的闡釋,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搞不好你會發現自己讀的根本就是假書、僞經。
三
那麼,什麼樣的書适合先聽别人講,什麼樣的書則不建議先聽,而是最好先看原著?
我的看法和得到聽書節上一些老師說的未必相同。如果相悖,這個号上以我的為準。
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諸如管理方法、思想工具、溝通技巧類的書,可以先聽别人講,不必一開始就去精讀原著。
因為這類書的核心,往往是提供一個比較新的思維方法,或是一個前沿的概念、模式,所謂給你“支一招”。而書上其餘大部分内容則往往都是在論證這套東西。
好比說《葵花寶典》,第一章,“欲練神功,揮劍自宮”,這八個字就是核心。其餘的部分可能大多是論證為什麼要揮劍自宮。
對于這類書,你一開始知道它的觀點“是什麼”就行了,犯不着事無巨細地知道“為什麼”,完全可以先聽聽專業人士的提煉,假如感興趣,等有了空再去看書。
比如《故事力》《認識商業》《非暴力溝通》,這些書都不錯,也都是完全可以先聽人講,然後再自己去補看的。
那麼,哪一類書建議先自己看原著,最多是先聽一點點提示,等看了原著再來聽别人講的呢?
就是人文、文學類的書籍,像《活着》《三體》這樣的文學、故事類的經典。
這一類書籍是要去感受的。它的使命,不是要笃定地告訴你一個概念,不是要教你一句“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而是要你去見證一些人物的命運,感受到他們的感受。
每一個人讀《活着》,讀出來的東西可能千差萬别。
這一類書,如果先去聽講,就容易被套住。并且文學的東西一被歸納、概括,它就可能會坍縮掉,會瞬間幹癟掉,變得索然無味,你甚至連看都不想看了。
比如我說:“《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大家族裡幾代人紛紛死掉的故事,後來全死光了,生命真的虛無”,你是不是瞬間不想看了?
又比如說《三體》就是地球人反抗外星人,最後全玩完了的故事,逃出來幾個地球人,也折騰不出什麼幺蛾子。你是不是也覺得這書馬上沒意思了?
這一類文學故事類書籍,我建議你先看原著,先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獨特的感受,甭管它靠譜也好、離譜也罷,先有個自己的東西,然後再去聽書,和别人的思考做印證。
比如你讀了《三體》,可能會覺得裡面的人類社會好奇葩啊,大家觀念咋都那麼極端,而且最後往往是越穩重、靠譜的人赢不了,而越極端、過激的反而總赢麻?
這時候再帶着疑惑去聽書,比如我聽得到上就講了一個觀點,稱三體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思想實驗大合集”,劉慈欣是希望設定一個極端的情況,然後沿着人類社會真實可能的邏輯推理下去,把可能發的故事寫出來。
這時候你也許就恍然大悟,作者隻是公平地把人類各種思想都放上去,最後會鬧成什麼樣,完全是從人性本身推演的結果。
四
現在有個風氣是不太好的,就是不思考、先鄙視,大家都喜歡跑到鄙視鍊裡去卡位,搶占上遊,踩踏下遊。
王朔出新書了,不管過去讀不讀王朔的,都搶着先去捧,言必稱王朔;然後等發現有了一些質疑批評,又覺得風向不對,再次移形卡位,又去搶占鄙視鍊,“他也寫曆史小說我就呵呵”。
向來不曾“精讀”過原著,卻先學會了輕慢别人的講書;開口就反對“碎片化閱讀”,自己卻從沒有“整體化”閱讀過;還沒有踏實努力,卻先學會了鄙視,我覺得這些都滿坑的。
人,不怕在底端默默努力,一點點爬升;就怕在鄙視鍊裡睥睨自雄,一次卡位接一次卡位,卡來卡去,最後卡成了卡夫卡。
當然了,有一說一,聽書這件事,貪多貪快,把聽書當成了聽《世界百大金曲》,也是不好的。
直播裡,我看有人問會員卡一天能聽幾本書,會限制嗎?多幾本行不行?主播趕緊說不限制不限制,聽多少都行。
人家當然隻能說不限制——你都是會員了,又願意聽,他幹嘛要限制你呢。但是你自己得有個判斷,一天聽五六本甚至七八本書,恨不得兩個月把三千本全聽完,沒有必要。
貪多嚼不爛,直聽得内容和書名都完全對不上号了,就記住一個張無忌和西門吹雪月圓之夜大戰淩雲峰,這有什麼收獲呢?
最後貼一個書單,是這次得到聽書節投出的十本好書。當然未必是我心裡的“十大”,我其實就挺喜歡沒勝出的《傳統的發明》。
給大家作個參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