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語“朝三暮四”中的猴子,則被描繪得缺少智慧:宋國有一個養猴的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甯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裡的糧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橡實,早上三顆然後晚上四顆,夠嗎?”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文學作品中,常用“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也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我們來看看《史記》中關于這個成語的典故:
項羽據關中後,韓生建議他仍在鹹陽建都,因為“這裡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于夜間步行(錦衣夜行),有誰知之!”韓生由此感歎:都說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沐猴而冠),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項羽聽說了,烹殺了韓生。
故事中,韓生和項羽都缺少點智慧,否則前者不會被烹殺,後者也不會失去天下,司馬遷借韓生之口,道破項羽失敗的本質。古人使用這個成語很頻繁,演化出“沐猴冠冕”、“衣冠沐猴”、“土龍沐猴”、“軒鶴冠猴”等,意思都差不多。
此外,成語中的猴子也是弱者:有行動受到約束,失去自由的“猢狲入袋”和“檻猿籠鳥”;被獵人緊追的猿猴急于找一個栖身的地方“窮猿投林”;“老猴落崖”,情況危險,無法挽救;受到驚吓後的“驚猿脫兔”;“窮猿失木”,無家可歸……
猿猴本是最敏捷的動物,正因為是這樣“敏捷”,才遭來橫禍——不少被關進了木檻,逗人玩耍,“猴捷來措”(也作“猿狖之捷來措”)由此而來,比喻事物的兩面性,有些好的東西而恰恰引來了殺身之禍。
猴子與人類關系密切,在叢林中,猴子與人類的關系并不是和諧的:
唐朝大曆年間,有數百隻猴子栖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農民嫌它們危害莊稼,想把林子砍光然後殺猴。群猴中的一隻老猴見人伐木,就跳到附近的一家房屋開始縱火燒屋,農民見房屋燒起來了趕緊去救火,于是群猴紛紛逃走。(“亡猿禍木”:也作“亡猿災木”)
猴子離不開山林,古人認為猿猴的巢穴可以使山受到毀壞,“猿穴壞山”由此而來,比喻小毛病不注意将會鑄成大錯或疏忽小事而釀成大禍。不過,樹倒了,猴子也就散了,所謂“樹倒猢狲散”。
當然,人類對付猴子還是有手段的,那就是“殺雞儆猴”。出于對人類的恐懼,“猿驚鶴怨”、“鳥哭猿啼”、“鶴唳猿啼”……
漢語成語對猴少褒揚多诋毀……這或許是因為猴與人的關系過于密切了,人将猴看透了,并視為同類。猴子中,自然有逗人喜愛的,也有讓人讨厭的,如同人一般。于是,文學作品中,寫猴時,往往想到人的不良行為;寫人時,則又會聯想到猴的不良行為。
由此,漢語成語中與猴有關的成語多貶義,也就不足為怪了。
“猴,候也。”“候”的意思是伺望、觀察。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于識别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後并不輕易去取,而是觀望探察良久,感到确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所以古人幹脆就用“候”的諧音字“猴”來為之命名了。
文/博明[今日頭條首發,歡迎轉載,分享(轉載請注明來源于“頭條号/博明”)]
頭條号/博明與您分享博明關于IT、文化和職場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歡迎訂閱,不吝賜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