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是感恩媽媽的節日母親節,每年到此時人們都會以各種形式來感謝人世間最珍貴的情感母愛。古今中外的人們毫無例外地選擇用鮮花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中國人喜愛用萱草花,一首《魯冰花》也使得羽扇豆成為了母愛的象征,而在當代文化中人們更喜歡用康乃馨來象征母愛。康乃馨這種原産歐洲南部的野花,在幾千年的人工培育中形成了無數美麗的品種,它們花色鮮豔,植株優美,那層層疊疊的花瓣不正如深沉而厚重的母愛嗎?
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欣賞一下歐洲曆史上曾今出現過的各種有關康乃馨的繪畫藝術,讓我們在藝術欣賞中感恩母親對我們的關愛和操勞。
首先介紹的康乃馨繪畫藝術源自一本法國宮廷舊藏的辰禱書《布列塔尼的安娜大辰禱書》,這是法國宮廷畫家簡·布爾迪雄在1500-08年間為法國皇後布列塔尼的安娜繪制的一本精美的辰禱書。在這部書中畫家就将法國當時常見的康乃馨描繪了下來,纖長的莖稈和碩大的花朵在畫家的布置之下,恰到好處的圍繞在書頁的四周,形成了當時流行的辰禱書邊框裝飾圖樣。
更為豪華的康乃馨繪圖則要屬1613年巴西利烏斯·貝斯勒出版的 《艾希施泰特花園》 ,這部描述德國主教花園植物的豪華巨制,以當時剛剛開始流行的銅版畫工藝,制作了大版面的植物版畫,有意思的是畫家在版畫中呈現的不是單獨一種植物,而是将同一類植物排列式的繪制在畫面中,有時候還會通過葉片的卷曲使畫面充滿動感。在這本大型花卉版畫集中就收錄了主教花園中種植的各類康乃馨以及其他石竹科花卉,許多古老的品種今天已經消失,我們就在這些畫紙上的花園裡欣賞它們那已經消失的美麗吧!
1615年由巴伐利亞當地政府主管沃爾夫岡·P. 勃蘭特( Wolfgang P Brandt)委托繪制的《蒙海姆花園》(Hortulus Monheimensis )以現代品種羅列的構圖形式展示了當時培育的各種康乃馨和石竹花品種。這本書中的繪圖很可能受到了《艾希施泰特花園》風格的影響,它現存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
接下來我們介紹的另一批康乃馨繪畫藝術來源于《戈托弗抄本》(Gottorfer Codex),這部手抄花譜是由荷斯坦-戈托弗公爵弗雷德裡克三世在1649年至1659年間委托創作的四卷本作品,書中描繪了在石勒蘇益格公國的戈托弗城堡的公爵花園中生長的1180種植物。這本珍貴的抄本花譜現在藏于丹麥國家美術館。
尼德蘭北部畫家胡安娜·海倫娜·赫羅爾特(Johanna Helena Herolt)在1698年創作的《鮮花之書》(Bloemenboek)中也描繪下了當時低地國家常見到的康乃馨。他在畫中還頗有情趣的描繪出當時用來支撐碩大花頭的各類撐杆,由此可見當時花卉園藝的精細程度。
德國藥劑師約翰·威廉·魏因曼(Johann Wilhelm Weinmann,1683-1741)創作于1734-1747年間的花譜,這本書的原書名叫做Phytanthoza iconographia,翻譯為中文名稱大緻就是《植物圖譜》的意思。這套圖譜是它出現在18世紀的歐洲一套用手工上色銅版畫的方式全面展示當時歐洲的植物學成就的花譜,其中就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康乃馨繪圖。
歐洲人筆下除了完整形态的康乃馨,他們也細緻的觀察到影響花朵形态和色彩的主要因素是花瓣的外觀,因此在園藝高度發達的十九世紀,歐洲出版的園藝著作中也描繪下了康乃馨不同品種間花瓣的變化,這一點和江戶時期日本人出版的各類菊譜頗為相似。1792-1828年間戈特利布·托拜厄斯·威廉(Gottlieb Tobias Wilhelm)出版的《植物王國博物學對談》(Unterhaltungen aus der Naturgeschichte des Pflanzenreichs)中就描繪了各種可以進行比對的康乃馨和石竹科植物花瓣對照圖。
法國從1829至1974年陸續發行了146卷《園藝雜志》( Revue horticole)可以讓我們一窺在這近150年間康乃馨的園藝品種流變,這本雜志中附有精美的園藝植物彩色版畫,尤其是後期的現代印刷可以直接呈現出水彩畫原作的筆觸感,這就使得畫中呈現的康乃馨多了幾分藝術的浪漫風格。
相較于法國人的浪漫,英國人更加鐘情于傳統精确的銅版畫和石版畫印刷工藝,著名的《柯蒂斯植物學雜志》直到1948年才因為人工缺乏才被迫改為現代印刷,在這個雜志的曆史上曾經也展示過流入英國的康乃馨新品種,在1787年創刊号上就有一幅美麗的康乃馨。
19世紀初期S. T.愛德華茲在英國發行的《植物學登錄》(Botanical Register)中也出現了康乃馨的倩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