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各類教育改革層出不窮,今年的兩會更是讓我們聽到了不少新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陽海玲建議,取消中考,建議中小學生教育年段改為10年高中制義務教育,再度引發熱議。
陽海玲認為,現在的孩子上學節奏緊張,休息時間不夠,家長和孩子都很辛苦。中考分流的壓力又來得太早,分流決策時孩子們的心智還沒成熟,等到成熟時木已成舟,已經無法從來了。
其實,十年義務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在兩會才提出來的。早在去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就表示:我國若要從根本上解決考試社會的内卷,必須盡快對教育制度進行系統改革,普及高中,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
為什麼要推行十年義務教育呢?專家的看法是:能從根本性解決教育内卷的問題。
專家認為,十年義務教育可以這樣安排:
小學五年,實行中學一貫制,初中和高中合并成五年,上初中随機分配學校,從根本上杜絕擇校。這樣各個學校的生源也較為均勻,好學生可以帶動後進生。
另外,要推遲孩子上小學的時間,改為7歲,在上小學之前加一個學前班,這樣算下來,孩子17歲中學畢業,如果想上大學,知識儲備量、心智成熟度也夠了。如果不想上大學,可以上中級專科學校,學一門手藝,兩三年後就業。這樣就可以從制度上徹底解決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内卷。
但問題是,推行十年義務教育,真的就能徹底解決内卷問題,緩解家長的焦慮嗎?
在我看來,問題恐怕不會這麼簡單。
當下的教育焦慮不僅在教育内部,同時也在教育外部。對于大多數普通孩子來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就業。如果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優質就業崗位不足,優質崗位與一般崗位的差距沒有縮小,那麼教育内卷的問題就永遠都解決不了。
以下的這張圖,是蘇州工廠的薪資水平。看了這個沿海發達城市制造業的收入水平,基本上也就了解了整個中國的藍領薪資狀況。
底薪幾乎都是2500以下,6000的工資已經是上限了。而要想拿到6000,一個月的加工工時得在100小時以上,還得整個月都全勤,不遲到不早退,不罰錢不扣款。
如果不入工廠,讀不上本科的孩子會有更好的門路嗎?恐怕很難。畢竟在現階段的中國,學曆歧視到處可見。
一個普通私人企業的辦公室文員,都要求要本科學曆以上。上不了本科大學,就幾乎和那些相對輕松、高薪的崗位絕緣。
就這樣的就業情況,試問哪一個家長會舍得不讓孩子去擠高考的獨木橋,教育又如何能不内卷,家長又如何能不焦慮呢?
可見,教育内卷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化的問題,絕不是改改學制就能夠徹底解決的。
有的時候,教育内部的問題,還得要從教育外部去解決。
以德國為例。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說,“為保持經濟競争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這裡所說的技師,指的是支撐“德國制造”的一類特殊人才——“工業技師。”
在德國,藍領的待遇相當好,技校畢業生的工資普遍比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高。大學畢業生白領的平均年薪30000歐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則是35000歐元左右,不少行業的技工工資遠遠高于普通公務員,甚至高過大學教授。
由于德國技工的工資高,制造業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畢業生放棄讀高中繼而讀大學的道路,直接進入職業學校。德國的職業教育由政府全額撥款,每個學生每年還能獲得政府4100歐元的教育經費。
另外,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也非常的完善。德國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的緊密結合,也就是“雙元制”。學校負責教授理論知識,企業則提供實踐的機會,幾年學下來,學生理論又紮實,又有實戰經驗,一畢業進入企業,幾乎沒有适應期,上手就可以工作。
最難能可貴的是,德國職業教育為學生提供了一條可持續性發展的教育成長途徑。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讀完職校就業之後,還想要繼續深造,他們仍然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去學習。
也就是說,職業教育不會為他們關上高等教育的大門,反而成為可以跨越類似中國高考的選拔途徑,讓孩子通過參加職業教育而直接進入大學。
細思德國家長為什麼不會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過分焦慮,原因有以下幾個:
1、德國的制造業相當發達,能提供大量優質的就業崗位。
2、德國的藍領工資待遇普遍高,有技術傍身的技工更是待遇優渥。
3、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職校水平高、師資力量強大,孩子在職校裡學幾年,不會混日子,更不會學壞,而是能學到真正的技術。
假設中國的社會現狀是:讀職校也一樣能有好的就業前景,能拿到高收入,那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家長非逼着孩子去過高考的獨木橋,非逼着沒有讀書天賦的孩子硬着頭皮學習嗎?
可見,通過推動中職教育多樣化發展,讓每一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才是徹底解決教育内卷的根本途徑。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優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那麼現階段,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呢?
在我看來,重點在于兩個方面:
所謂内驅力,簡單來說,就是我對某種事情有非常強的欲望,這種欲望推動我去學習或者工作。
就像這段是見爆火的天才少女谷愛淩,就是一個很有内驅力的人,無論是滑雪或是學習,她都有明确的目标,而這個目标驅動着她前進。
在“雙減”政策下,内驅力變得尤其重要。在雙減之下,孩子的課業負擔大大減輕,孩子沒有了外部壓力,很可能會一下子懈怠下來。
但是如果孩子“愛學”,則不僅不會懈怠,還會給自己“增加任務”。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深入研究探索,反而能學得更持久、更投入。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擁有内驅力呢?我們在之前的文章已有論述。
“雙減”政策下,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是内驅力
在如今中考五五分流的政策下,很多孩子可能會被迫進入職校。但隻要孩子從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即使他們進入職校,哪怕出了社會就業,他們依然能有機會、有動力返回學校繼續學習。
其實,現階段的中國,也有不少繼續深造的學習機會,比如自考大專、自考本科,或者通過考專業證書等方式提高自己在職場的競争力。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呢?
首先,就要幫助孩子認識學習的目的和原因,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學習能解決什麼問題,獲得哪些好處。
其次,要培養孩子學會用各種渠道學習,讓孩子知道,學習不一定要在課堂上,也可以在生活中,在互聯網或者社會的課堂中。
最後,我們還要用興趣來驅動孩子學習。做生活的有心人,挖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讓孩子以興趣為動機去進一步了解知識。
總而言之,解決教育内卷,緩解教育焦慮是一個系統化的問題,其背後的原因盤根錯節,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長、孩子共同努力。
除了國家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也需要學校和家長改變教育的觀念,讓教育回歸本位。
相信在未來,國家能給更多普通人出彩的機會,社會能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崗位,縮小貧富差距,學校能摒棄唯分數論,家長能引導孩子找到學習的興趣點,相信到那時,家長會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發愁,而孩子也能以更輕松、健康地茁壯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