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部發布了《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生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一個常規通知,卻一瞬間在網絡上“炸開了”。政策裡提到的“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類APP、小程序随意反複采集學生相關信息”等内容,迅速登上熱搜,成為朋友圈的熱門話題。
實際情況如何?家長老師怎麼看?政策已有落地嗎?記者帶着問題與各方交流,進行了解。
實際如何?
“确實會去了解家長職業,但不會收集職務和收入等詳細信息”
“作為學校而言,确實會大概了解一下家長的職業是什麼,主要是為了學校‘家校共育’項目的推進,如‘家長學校’‘家長課堂’等,有時候特殊節日的周一升旗大會也會邀請相關職業的家長入校給同學分享。”成都某小學老師告訴記者,在了解相關家長信息時,我們的家長也會隻告訴老師職業或者就職單位,學校是不會去收集具體職務、收入等信息的。
同時據介紹,有的學校會了解學生家裡大概情況,主要為了給予一些從事特殊職業家長孩子的關注,或者是家庭困難孩子的幫助。
對于教育部公布的該項政策,不少學校相關負責人都向記者坦言,如今網絡那麼發達,學校也不會做“傻事”:“現在家長們的網絡意識都很強,如果學校有這些無理要求,誰一截圖發網絡不就‘完了’,這完全是作繭自縛的行為。”
雖然學校都表示不會收集具體信息,但是,為什麼依然出現了采集家長職務、收入,甚至家庭住址、面積等詳細信息的行為?我們不得不來聊一聊“家長資源”對于學校的作用。
如前面學校相關負責人所說,在探索“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除了讓家長能參與學校日常管理的監督工作外,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打造“家長課堂”“家長學校”已是各個學校常規的“操作方式”:讓相關職業的家長,走進學校為孩子帶來一場“職業教育”課,或者讓具有特長的家長入校給孩子們做“科普”講座,學生感覺新奇有趣,學校也完成了一次“家校共育”的“成功”嘗試,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如何利用好“家長資源”,把握良好的“尺度”,各個學校在落實層面上,出現了偏差。比如,此前成都某學校班級足球事件,擁有人脈的家長邀請到一堆名人為班級打氣加油,引來網友對“身份參差”的讨論與調侃;上海某學校家委會競選時,為了展示“實力”,家長主動“秀肌肉”,表達能為班級“獻一份力”等。這些行為看似是家長自發,但實則與學校未及時或者說未正确引導而産生的結果。
就了解的實際情況來看,采集家長“詳細信息”的行為基本沒有,但是,學校對“家長資源”的利用,與家長溝通的“邊界”等内容,并沒有一套标準的規範或要求,這為實際操作埋下了隐患。
家長認為?老師想說?
“很讨厭過分收集家長甚至家庭信息”。
“我們其實最不想填寫各類報表、APP任務等資料”。
對于“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家長們的反饋都是:“舉雙手贊成。”
“填寫基本信息,比如電話号碼、單位啥的我可以理解,或許是學校應急需要吧,孩子在學校有啥情況,可以通過這些聯系家長,找不到的時候聯系相關單位。”楊爸爸告訴記者,孩子已經就讀小學三年級,目前還未遇到需要填寫職務、收入等如此詳細信息的情況,若遇到自己一定會立即提出異議。
“我們是沒有遇到填那些信息,但是有在‘共享文檔’裡面填報信息的情況。”陳媽媽說,老師會直接在群裡發共享文檔,要求填報信息,家庭住址、電話号碼、身份證号等都全員共享,“說實話,我個人很不喜歡這樣,個人信息完全‘暴露’了,但是也隻能抱着對老師及其他家長的信任心态進行填報了。”
在采訪過程中,多位家長都表示,理解基本信息登記的需要,但“很讨厭過分收集家長或家庭信息的行為”,感覺“信息不安全”,認為“那肯定是‘因财施教’”。而對于該話題,不少網友表示“不理解”,很支持政策進行了明确規定,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希望“政策落實到位”。
“其實老師有苦衷。”某中學老師向記者“吐槽”道:“作為老師,我也非常支持這項政策!有的家長會認為是老師想要收集‘家長資料’,其實不然。我們其實最不想填寫各類報表及APP任務等資料。”她表示,收集信息填寫表格的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承擔,而對于班主任來說,日常有教學工作的備課、上課、教研等,班級管理的家校關系處理、孩子間關系的協調及關注外,還會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活動與“填報”任務。
政策如何落地?
成都此前已有類似規定出台
“嚴禁采集家長職務和收入”這個話題,其實早在去年就已在網上引起廣泛讨論。
當時,有廣西南甯網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闆”留言,建議禁止中小學收集家長工作單位和職務信息,南甯市委辦公室回複稱,家長民族、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不是必填項,家長可自願填報。同一時間,北京網友留言反映稱,在學生入學時,很多學校要求填寫學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該信息可能造成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不公平現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收集該信息,隻登記父母基本信息即可,那時北京市教委就回應稱,該信息嚴格保密,不對普通教師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職務信息的收集。
而此前,成都已有類似規定出台。在成都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工作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裡,就明确提到:禁止違規搜集學生信息。禁止學校、機構、教職工收取與招生和推優入學相關的學生自薦書、獲獎證書、考試成績、考級證明等材料,不得違規登記與招生有關的學生及家庭信息。
同時,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成都也明确懲罰措施:凡違反“負面清單”(八禁止)的,教育行政部門将會同相關部門,依法依規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并将招生違規情況記入相關學校校長和教師信譽檔案,與職稱職級評定、評先評優相挂鈎;對違反規定的學校責令限期整改,并給予警告、通報批評、取消1-3年評優評先資格等處理,視情節輕重對校長給予通報批評、取消1-3年評優評先資格、撤銷(或報請撤銷)榮譽稱号,直至撤職等行政處分;對違反規定的民辦學校給予壓減當年或次年招生計劃、取消招生資格,直至依法吊銷辦學許可證等行政處罰。
短評:杜絕“因财施教、因權施教”,需關注執行力度
如今,教育公平越來越受到群衆關注,而學校采集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無異于戳中了教育平等的痛點。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禁止學校采集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杜絕“因财施教、因權施教”,從落實教育公平的角度來說是給大家一顆“定心丸”,展現出從上到下對教育公平的堅定維護。
其實,無論家長從事怎樣的工作,在學校裡,孩子都隻有一個身份:學生。不應該被打上标簽:某某局長的孩子、某某醫生的孩子……确保教育公平,無論是學校還是主管部門,都應對收集家長信息的範圍、用途等有明确的規定。
一直以來,學校采集家長的必要信息,是教師和家長之間增進彼此了解,共同促進學生成長的方式。可是對于溝通和信息互享的“邊界”在哪裡?這當中的分寸該如何把握?除了“嚴禁”以外,我們更需關注執行的力度。
采集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你也遇到過嗎?對此,你怎麼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趙子君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宋和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