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的種植戶們依然沒有盼來一滴雨。持續兩個月的高溫、幹旱,讓村裡的稻田逐漸幹涸,甚至已經出現龜裂。平時都是在山隴間喝着山泉水長大的“國寶”貢米,今年卻旱情嚴重。“有一些地近乎沒什麼收成了。”村民們的話語間雖然透着惆怅,但近段時間,開閘放水、緊急調運抽水泵、清淤、引水灌溉……一幕幕抗旱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萬年縣幹旱的貢米稻田。通訊員劉存文供圖
旱情
山泉水減少啟用應急水庫
“中午剛到水庫看過,水幾乎見底兒了。”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原黨支部書記程道明向新京報記者說道。
荷橋村的大米曾因被朝廷指定為“貢米”而聞名。時至今日,當地農民延續着最傳統的耕作方式種植貢米,守護着這塊寶地上農業國寶——萬年貢米。
程道明是土生土長的荷橋村人,50多歲,和水稻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以前從沒遇到過,最旱的時候,最多過一個月也就下雨了。”今年這樣的旱情,程道明也是第一次遇見。
荷橋村的貢米田早年原有上千畝,但因為畝産400斤的貢米一直不及其他品種的産量,越來越多的村民放棄種植。貢米田核心區面積慢慢減少,最少的時候隻剩下百餘畝。傳統貢米品種面臨原産地“絕種”的危險,程道明跟着着急上火,他和村民們一起研究貢米稻田的出路,最後在縣政府支持下,當地一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承諾每年以高于市場近3倍的價格收購村民們種植的傳統貢米。農戶們聽了重拾起種貢米的熱情,這也才保住了傳統貢米,程道明由此成為村民口中的“稻書記”。
今年“稻書記”家裡的50畝貢米也沒能逃過這次旱情。“靠近小溪流稻田目前還能喝上水。地勢高一些的稻田,近乎就沒有什麼收成了,大概有20畝地吧。”程道明說,荷橋村220畝貢米稻田水溫要比其他稻田低5攝氏度,往常這些貢米稻田都是被山泉水滋潤着。近來持續高溫,從山上下來的潺潺泉水一點點減少,直至專供這塊稻田應急補水的水庫啟用、水位走低、見底兒。程道明已經做好了家裡貢米減産的準備。
抗旱
上下遊村民商量着澆灌
同樣在裴梅鎮,黃墩村的農戶們也在抗旱。
白天,室外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農戶們大都在家貓着,不出門。等到傍晚太陽落下,農戶們騎着電動車往稻田趕去,通宵灌溉。“黑白颠倒”是今年旱情期間,村與村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約定好的。
漆黑的夜裡,黃墩村并不寂靜,抽水泵的轟鳴聲響徹村子。村附近也有個水庫,名叫許家塢水庫,儲水量約30萬立方,同樣用于農業應急。
萬年縣連續30餘天高溫無雨,為保障抗旱用水,該縣組織多支維修小分隊,及時搶修縣内大中型抽水泵,确保供水充足。圖為維修隊在陳營鎮忠心檔水泵房搶修。通訊員劉存文供圖
夜幕降臨,村裡的水庫放水,水自上而下湧出,伴着抽水泵的轟鳴聲,穿過一個個村莊、稻田,讓水稻“解渴”。這似乎是幹旱期種植戶最有“儀式感”的時刻了。
黃墩村種植大戶徐志華家的100畝地位于村裡地勢最低的地方,距離村裡水庫單程距離2公裡。近來夜裡,徐志華總是要騎着他的電動自行車在水庫和稻田間往返多次。“水就那麼多,如果上遊農戶都用完了,我們下邊的稻田就沒有了。得看着點,怕上遊把水用沒了,水泵幹燒,燒壞了。”這是徐志華的心裡話,雖然大多數農戶都會遵守規則,适當澆灌,夠稻田應急就關停抽水泵,把剩餘的水留給其他稻田。但徐志華偶爾還是得專門停下車,和一些鄉親商量澆灌的事兒。徐志華覺得這種商量其實更像是“談判”。
“水庫的水就那麼多,每個人、每塊田都得照顧到。”荷橋村現任黨支部書記邵波春近來忙活日常工作之餘,大部分時間都在對接、協調村裡的抗旱。再過一個多月,萬年的稻米就要成熟了。“傳統貢米預計有60畝受災,好在小溪水也是泉水,剩餘的160畝品質還是能保證;村裡晚稻也正值抽穗的黃金期,正是需要水的時候。400多畝晚稻預計三分之二都受災了。”邵波春是荷橋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對于最近旱情給當地稻米帶來的影響,邵波春每天都在更新着“賬本”。
舉措
讓每畝田都能“喝上一口水”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是較早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是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8月24日,剛剛解除幹旱橙色預警的江西萬年再次發布了幹旱橙色預警信号:根據綜合氣象幹旱指數監測,目前萬年縣陳營鎮、大源鎮、湖雲鄉、裴梅鎮、齊埠鄉、青雲鎮、上坊鄉、石鎮鎮、蘇橋鄉、汪家鄉、珠田鄉、梓埠鎮已達重度以上氣象幹旱,預計未來一周氣象幹旱還将持續,請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幹旱防禦工作。8月26日當地持續高溫橙色預警信号。
據媒體報道,旱情發生後,江西省上饒市委書記曾深入鄱陽縣、萬年縣督導調研防旱抗旱工作。在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萬年貢米原産地,市委書記仔細察看水稻長勢情況,詳細了解抗旱保收、農業生産用水保供等情況。
與旱情的這場“較量”,由上至下。
姜明敏是黃墩村第一書記,這幾天一直在忙着幫助村民協調水源,各種奔走。“咱們的目的,不就是讓村民們能多有點收成嗎?”姜明敏告訴記者,旱情發生後,市、縣、鎮等有關部門都在幫着各村協調電力、抽水設備,解決農作物灌溉問題。他自己也曾組織村民适當拓寬溝渠引水。
萬年縣受旱情影響的稻田。通訊員劉存文供圖
“保障每一畝田都能‘喝上一口水’,前陣子,縣城下雨了,可能是人工降雨,我們村子沒下,但現在,經過大夥兒的努力,大部分稻田都能達到泥濘的狀态了。”
荷橋村黨支部書記邵波春也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申請抗旱設備,幫助村民抽水、引水,他已經和村民一起和旱情鬥争了60多天。“至少目前,荷橋村3000多畝水稻中絕大多數暫時是保住了。”
在萬年縣,各種抗旱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萬年縣陳營鎮,炎炎夏日導緻土壤失水較快,眼看轄區内大中型水庫水源急速下降,全村有30多戶受災,受災農田面積達到400多畝。陳營鎮馬家駐村工作隊帶領村民從裴梅中心擋河内提水澆灌農戶幹涸農田,組織種糧大戶和村民50餘人動手清淤,從餘源村至範嘴壟村、忠心擋村至白頭塢村共修複灌溉水溝2000米。
有村民提出挖掘深水井抗旱,駐村工作隊就上級反映,目前已有野雞塢、南山、古塘、梅山、陰山共投資5萬餘元建成5口深水井投用,緩解旱情。
“不知道旱情還要持續多久,與其靠天等雨,不如大家夥生産自救。”姜明敏說。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