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助詞具體可分為三類,即結構助詞、音節助詞、語氣助詞。
一、結構助詞(一)“之”字短語
所謂“之”字短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之”字用于主謂之間不翻譯的情況,即取消句子結構的獨立性。這話比較抽象,不好理解。我想在這裡詳細說明一下。舉出兩個句子:
1.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谏》)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1句重在叙述鄒忌貌美的事實,提供一種新的信息。2句是“之”字短語。表述一種情态(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重心在“之”字短語後面的内容,及從師的風尚沒有流傳下來很久了。想要人沒有迷惑也很困難了。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之”字短語,是句子成分,而非句子。如上句,“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如果去掉“之”就是一個主謂結構的句子,而加上“之”,它就成為全句的賓語了。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行李之往來”這個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
(二)“者”字結構
“者”字結構是指:“者”加上動詞,表示名詞含義的的一種文言現象。“者”字結構中的“者”意思是“……的人(東西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句中“說者”“聽者”就是“者”字結構。“說”“聽”都是動詞,加上者,構成“者”字結構。意即“說話的人”“聽話的人”,詞性由從動詞變為名詞性的詞組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馬》)
“善術者”指“精通術數的人”。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善者”指“好的方面”,“不善者”指“不好的方面”。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可觀者”可以觀賞的地方。
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淮南子·共工怒觸不周山》)
“昔者”指過去的時候,即過去。
(三)“所”字結構
“所”字結構是指動詞前加“所”字,表示名詞含義的文言現象。比如說“所作所為”“所見所聞”,分别“作”“為”“見”“聞”都是動詞,前加“所”字後,分别表示“做的事”“見的事(人)”“聽到的事”。其中“所”字不翻譯,無義。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所不欲”指不願意做的事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世說新語·詠雪》)
“所似”即象什麼東西。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所思”“所憶”都指所想到的東西。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所得”指所得到的土地。
二、音節助詞
音節助詞是用來湊足字數,協調韻律,整齊句式,而沒有實際意義的一類助詞。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辍耕之壟上,怅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上面兩句中“久之”的“之”是音節助詞。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荊轲刺秦王》)
“頃之”中的“之”是音節助詞。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蒲松齡《山市》)
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口技》)
上面兩句中“既而”的“而”是音節助詞。
謝太傅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論文義,俄而雪驟。(劉義慶《詠雪》)
“俄而”中的“而”是音節助詞。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已而”中的“而”是音節助詞。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蘇轼《赤壁賦》)
“少焉”中的“焉”是音節助詞。
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共工怒觸不周山》)
“昔者”中的“者”是音節助詞。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今者”中的“者”是音節助詞。
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柳宗元《小石潭記》)
“俶爾”中的“爾”是音節助詞。
三、語氣助詞
1.句首語氣助詞
蓋(表示下邊說的話是一種帶推測性的斷定。有時可譯為“大概”)
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議論的作用。現代漢語無此用法,不必譯出)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開端,可不譯出)
2.句中語氣助詞
者(表提頓。提出人或事物,停頓一下,使讀者注意後面說明或解釋的部分,可不必譯出)
也(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不必譯出)
兮(多用于韻文,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可譯為“啊”)
3.句末語氣助詞
(1) 表示陳述語氣:
也
(1)表示判斷,可不譯;(2)表示解釋、肯定。可不譯,有時可譯“啊”
矣
(1)表示已然,即已經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焉(今譯“呢”)
耳(今譯“罷了”)
已(今譯“了”)
雲(含有根據傳聞而不十分肯定的語氣,可不譯出)
(2)表示疑問、反問語氣
乎
(1)今譯“嗎”;(2)今譯“呢”
邪(耶yē )
(1)今譯“嗎”;(2)今譯“呢”
與(欤,yú ,繁體字為“與”及“歟”)
(1)今譯“呢”;(2)今譯“嗎”)
哉
(1)今譯“嗎”;(2)今譯“呢”
也(今譯“呢”)
(3)表示推測語氣
乎(今譯“吧”)、
耶(今譯“吧”)、
與(今譯“吧”)
(4)表示感歎語氣
哉(今譯“啊”)
夫(今譯“呀、啊”)、
也(今譯“呀、啊”)
矣(今譯“啦”)、
乎(今譯“啊”)
(本文節選自我的原創書《中學語文文言翻譯學》)
或許,你還對我的這些文章感興趣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課《歸去來兮辭》注釋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誇娥(不讀é,讀yǐ)氏”,原是大螞蟻
對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懷才不遇”主題的深思
如何解決文言文難學難懂的問題,這篇長文或許能幫你
文言虛詞之“代詞”詳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