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是扇貝屬的雙殼類軟體動物的代稱,約有400餘種。該科的60餘種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漁業資源之一。殼、肉、珍珠層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很多扇貝作為美食食用。
扇貝又名海扇,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它的閉殼肌幹制後即是“幹貝”,被列入八珍之一。
能遊泳,雙殼間歇性地拍擊,噴出水流,藉其反作用力推動本身前進。卵和精排到水中受精,孵出的幼體自由遊泳,随後幼體固定在水底發育,有的能匍匐移動。後幼體形成,足絲腺,用以固着在他物上。有的終生附著生活,有的中途又自由遊泳。
海星是其最重要敵害,會用腕将其包圍,用管足吸附使殼張開,将胃翻出消化其殼内柔軟肉體。原始人即食扇貝并把貝殼作為器皿、貨币。中世紀時,朝聖扇貝(P. jacobaeus)的殼的圖案成為一種宗教标志(聖詹姆斯之章)。扇貝的大閉殼肌可食,主要産地在麻薩諸塞州喬治斯淺灘的東北部和芬迪灣(新伯倫瑞克-新斯科舍)。海扇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 即巨扇貝、深海扇貝)産于新英格蘭和加拿大東部,該處常見種還有海灣扇貝(Aequipecten irradians)、蓋扇貝(A. opercularis)是不列颠群島的食用貝,還作為魚餌。
扇貝有兩個殼,大小幾乎相等,殼面一般為紫褐色、淺褐色、黃褐色、紅褐色、杏黃色、灰白色等。它的貝殼很像扇面,所以就很自然地獲得了扇貝這個名稱。貝殼内面為白色,殼内的肌肉為可食部位,扇貝隻有一個閉殼肌,所以是屬于單柱類的。閉殼肌肉色潔白、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閉殼肌幹制後即是“幹貝”,被列入八珍之一。
廣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熱帶海的種類最為豐富。中國已發現約45種,其中北方的蝦夷扇貝和南方的華貴栉孔扇貝及長肋日月貝是重要的經濟品種。
扇貝為濾食性動物,對食物的大小有選擇能力,但對種類無選擇能力。大小合适的食物随纖毛的擺動送入口中,不合适的顆粒由足的腹溝排出體外。其攝食量與濾水速度有關,濾水速度在夜間1-3點為最低值。因此攝食量在夜間最大。主要食物為有機碎屑、懸浮在海水中的微型顆粒和浮遊生物,如矽藻類、雙鞭毛藻類、桡足類等;其次還有藻類的孢子、細菌等;其食物種類組成與環境中的種類相一緻。
扇貝和贻貝、珍珠貝一樣,也是用足絲附着在淺海岩石或沙質海底生活的,一般右邊的殼在下、左邊的殼在上平鋪于海底。平時不大活動,但當感到環境不适宜時,能夠主動地把足絲脫落,做較小範圍的遊泳。尤其是幼小的扇貝,用貝殼迅速開合排水,遊泳很快,這在雙殼類中是比較特殊的。
栉孔扇貝 在我國僅分布于北方沿海,生活在低潮線以下、水流較急、鹽度較高、水質澄清的海區。栖息在水深10~30米硬質海底,用足絲附着于礁石、貝殼或砂礫上。營附着生活,有群栖習性。在海區生活的扇貝,正常情況下,兩殼張開,外殼膜上的觸手向外輻射伸展,進行呼吸、攝食、排洩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其攝食方法是用鰓過濾海水中的微小浮遊生物和有機碎屑。當環境不适宜時,能自動切斷足絲,利用兩殼急速開閉的排水力量,推動身體前進,形成扇貝搬家的現象。有時随潮水的流動,能移動較遠的距離。幼小的扇貝,移動能力更強。栉孔扇貝對低溫的适應能力較強,水溫—1.5℃也能生存。生長的适宜水溫為15~25℃。在低于—2℃和35℃以上可導緻死亡。貝對海水比重的适應範圍是1.014~1.029,而1.017~1.026是生長最适的範圍。
扇貝一般在海水退潮的時候露不出來,所以捕撈它就比較費事了。在我國沿海,捕撈扇貝主要在北方,而且隻有山東省石島稍北的東楮島和遼甯省的長海縣長山群島兩個地方最有名。
扇貝的貝殼色彩多樣,肋紋整齊美觀,是制做貝雕工藝品的良好材料。到海邊工作、拿來旅行或休養的人們,都很喜歡搜集一些扇貝的貝殼作為送給朋友的紀念品。扇貝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與海參、鮑魚齊名,并列為海味中的三大珍品。扇貝的閉殼肌很發達,是用來制作幹貝的主要原料。我國自70年代以來,先後在山東、遼甯沿海地區人工養殖扇貝。人工 養殖扇貝,可縮短扇貝的成熟期,産量高,收獲也比較方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