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五台山旅行,去了很多家寺廟。切實感受到皇家寺廟群的莊嚴。
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被曆代皇帝反複修建,才有了今日的規模。在北方大地上,算得上香火最鼎盛的一片佛家聖地。
五台山
但在這一行中,有同行的朋友經常問到一個問題。可能也會讓很多人感到疑惑。
佛家強調慈悲為懷,為什麼很多佛像呈現的是青面獠牙,兇神惡煞的形象?諸如常見的四大天王和十八羅漢等等。
這裡涉及到佛家兩相、三輪身,本文咱們着重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之前的文章中,筆者解釋過,佛教在中國大體分為三個流派: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其中北傳佛教中重要的一支就是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如果去過西藏或了解過藏傳佛教的朋友,肯定會對于其中一座菩薩像印象深刻。
藏傳佛教中有三怙主之說,也就是三尊菩薩。去過稻城亞丁旅行的朋友可能不陌生。
分别為:觀世音菩薩,道場在仙乃日神山;文殊菩薩,道場在央邁勇神山;金剛手菩薩,道場在夏諾多吉神山。
三怙主
咱們内地的朋友,對于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很熟悉。兩位的造像也非常慈悲,而金剛手菩薩卻是一個例外。
其相貌非常恐怖,最常見的形象為三眼,身體呈黑藍色,頭戴骷髅冠,火發上揚,須眉如火,獠牙卷舌,怒目圓睜。怎麼看都是惡鬼形象,怎麼會存在于一座菩薩身上呢?
金剛手菩薩
實際上,金剛手菩薩并非本尊神,而是另一位菩薩的第二種相。
佛教是泛神教派,各種佛菩薩數不勝數。每一座都有兩種相。我們内地多見的造像,面貌慈悲,垂憐衆生,被稱為寂靜相。而另一種面目猙獰,兇神惡煞的則稱為忿怒相。
注意,這裡是忿怒,而不是憤怒。
憤怒是凡俗的情緒,表示着一種怒火中燒的情緒。而佛菩薩遠離貪癡嗔,不可能有憤怒。所以,我們用忿怒來形容其另一種相。意為外在忿怒,内在慈悲。
大勢至菩薩
而金剛手菩薩就是忿怒相,而他的本尊寂靜相,便是西方極樂世界中,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稱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
實際上,所有的佛菩薩都有忿怒相。
我們見到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普遍都是寂靜相,而其忿怒相叫做馬頭明王,也稱馬頭觀音。藏語中稱為丹真,梵語為何耶揭梨婆。跟金剛手菩薩類似,也是一種兇惡的形象。
馬頭明王
除此之外,觀世音菩薩還有五種相。分别為: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和如意輪觀音。
其中馬頭觀音為畜生道教主,主救助畜生道的衆生;聖觀音主救助餓鬼道衆生;千手觀音主救助地獄道衆生;十一面觀音主救助阿修羅道衆生;準提觀音主救助人間道觀音;如意輪觀音主救助天道衆生。
準提觀音
準提觀音是我們常見到的一種觀音像。
除此之外,文殊菩薩的忿怒相為大威德金剛,在五台山諸多寺廟都有供奉。
大威德金剛
釋迦牟尼佛的忿怒相為穢迹金剛;除蓋障菩薩的忿怒相為不動明王;普賢菩薩的忿怒相為步擲金剛明王;地藏王菩薩的忿怒相為無能勝明王;彌勒菩薩的忿怒相為大輪明王;
那麼既然佛家強調慈悲,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忿怒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裡要提到一個佛教術語:輪身。
凡是佛菩薩都有三種輪身,一為自性輪身;二為正法身;三為教令輪身。
自性輪身是一個大概念,也可以解釋為三身佛中的法身佛。也就是大日如來,或是毗盧遮那佛。
大日如來
通俗來講,大日如來是沒有人格化的,就是整個宇宙的化身,萬佛之源頭。
正法身用正法來教化衆生的身體,也就是我們尋常在寺廟中看到的諸多佛菩薩的寂靜相。
最後一個教令輪身便是忿怒相。意味着護持佛法、懾服群魔、威懾衆生惡意。
佛本是無相的,我們為之造像,其實是為了感恩。代表着佛弟子以相為鏡,照見自己的内心。這便是寂靜相的本義。
而忿怒相也是如此。
忿怒相
衆生分為善行衆生和惡行衆生,忿怒相可以讓人望而生畏,恐懼和羞愧于自己曾經犯下的惡行,從而走向善行的道路。
正應了佛教的初衷: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