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從殷商後期初步定型的甲骨文到現在已有六年多年的曆史,先後經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型字、字體的演變。不難發現,漢字演變的總體趨勢,是從繁到簡。這是因為,漢字隻是語言的一種記錄符号,隻要能明确表達、傳遞語言的含義,無論是筆畫還是書寫,自然是越簡越好。曆史上,過去不識字的人多、文盲多,除了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外,我以為,漢字書寫的繁雜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重要因素。
現行簡化字,執行的是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1981年11月經過重新修改完善,再次經國務院審定公布後,已為人們廣泛認可和接受。這也就是說,現行簡化字是“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确定簡化字體并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後确定的”,是科學簡化的,并非一蹴而就的。
有人說漢字是一種象形字,繁體字保留了字體的來源,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字體含義的認識,延續了對古文字學甚至中化文化的傳承,在書寫上,還能體現出比較明顯的造型美和結構美,而簡化字,卻沒有了這些優勢,不利于中化文化的傳承,因此,建議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甚至取消簡化字,恢複繁體字。這種聲音,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更是有委員提出了《關于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實事求是地說,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就此說繁體字識讀當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甚至社會上恢複繁體字應用,理由卻并不充分。
其一,這種說法,是對漢字本質理解不到位。漢字是語言的記錄符号,是文化的載體和表達的工具,其本身的繁簡和字型并不是文化——廣義上的文化。
現在廣泛應用的電腦,最早是DOS系統,完成一個操作需要一大串命令,要操作電腦非專業人員、專門學習才行,這令普通人望而生威;後來,Windows視窗系統的出現,才使得電腦成為大衆化的工具。漢字也是這樣,漢字筆畫的繁多,識記和書寫的困難,使得人們難于認識,難于書寫,同時也大大影響了文化的記載、傳播的速度和範圍。現行簡化漢字,簡潔、簡單、易讀、易記,極大地降低了漢字識記和運用的門檻,使得信息傳遞更加簡便和迅速,應該說是符合文字演化規律的,是順應曆史發展潮流的。
作為語言和文化的載體,漢字隻是工具,并不是語言和文化本身。就像我們運送物資,是用土車、用汽車、用火車、亦或是用飛機、輪船都是可以的。而且,我想,如果現在将一批物資從南京運往北京,沒有人再想着用小土車推着去。
其二,讓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已》中,就曾對“回字有四種寫法”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迂腐文人孔乙已把自己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當成學問,當成驕傲,他不知道,對普通人來說,“茴香豆”就是“茴香豆”,知道一種寫法就能“吃”,其他三種,都是多餘的,知道得越多越沒用……
當然,從漢字、文化、學術、書法等方面來說,繁體字确有研究的價值,但研究畢竟是少數人的事,就像京戲雖是“國粹”,但也不能全國人民人人都學唱京戲。當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如果讓所有的學生學會“回”的一種寫法還不行,還要再學習另外三種寫法,那勢必讓現在負擔沉重的孩子雪上加霜。誠然,學校可以将其設成選修課,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去選修,去研究,引導那些對繁體字有興趣、愛好的同學去感受漢字的魅力,對漢字的曆史、演變、作用、再進行合理簡化等方面進行研究還是有重大意義的,也是當提倡的。
12月6日,針對“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确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内容。
時代向前,文字向簡,漢字簡化是曆史的趨勢,不可逆轉;但人有心,樹有根,現代漢字就是從過去繁體字一步步演變過來的,傳承中華文化,不忘初心,當然也要對繁體字進行學習,做好研究!教育部的這個回複很給力,這也再次提醒那些“繁體字”愛好者、研究者,繁體字好,不能丢,但繁體字卻不會再“流行”起來,做好自己的研究,但不要想着非得讓世人都學會“回字的四種寫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