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俊在工作中。資料照片
看一線故事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眼前是一批待加工的零件,将用于直升機的主起落架。
站在數控銑床前的秦世俊,熟練地挑選刀具,設置參數,放入坯料,按下啟動鍵。伴随着機器的轟鳴聲,一個個零件被“精雕細琢”出來。
别看秦世俊個頭不高、年紀不大,本事卻不小。39歲的他,已是航空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高級技師、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C919國産大飛機、亞丁灣護航的戰鷹,乃至“神舟七号”上,都有他親手加工過的零件。
“要說加工的零件合格率達到100%吧,有點不謙虛。但這麼多年,經我手沒出過報廢品。”面對記者,秦世俊憨憨地說。
有誰想到,秦世俊這一身功夫,竟是從“偷學”開始的。
“造飛機”是秦世俊兒時的夢想。他的父親是哈飛的勞模,上小學時,父親胸帶紅花的巨幅照片在街上展出,他神氣地向同學介紹:“那是我爸,造飛機的!以後我也要像我爸一樣!”
2001年技校畢業後,秦世俊滿心期待來到哈飛。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學的是模具鉗工,卻被分到數控銑工崗位,每天幹些搬搬擡擡、收拾打掃的“雜活”。秦世俊感覺“沒勁”,想拜師學藝。但和車間裡的大專生比,底子薄,老師傅瞧不上。
“沒人教,就自己偷着學!”心裡憋着氣,秦世俊瞄上了磨削镗刀:手藝活,技術高,車間裡沒幾個人會。“把它學會了,大夥兒一定對我刮目相看!”
秦世俊觀察老師傅的磨刀動作,“看着也沒啥難的”。他依葫蘆畫瓢,忙活了大半天,一比對,挺像!興沖沖拿給老師傅看,沒承想,刀被直接扔到一邊:“你磨的那是刀嗎?能幹活嗎?”
面對不留情面的批評,年輕人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好幾天。此時,父親的話點醒了他:“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一天能練成的,也不叫本事。”
第二天下班後,秦世俊一頭鑽進砂輪間裡。粉塵漫天,嗆得眼淚嘩嘩流;盯着飛速旋轉的砂輪幾個小時,一擡頭,天旋地轉……
半個多月後,從老師傅再看刀時驚詫的眼神中,秦世俊知道,自己“成了”。
“小子,觀察你一段時間了,挺有韌性啊,想不想跟我學?”一天,車間一位姓宋的師傅主動找到秦世俊。他終于如願當上了學徒。
機會來之不易,秦世俊格外珍惜,“不能給師傅掉鍊子”。一下班,同齡的小年輕都想着去哪玩兒,秦世俊卻在琢磨“怎麼讓夾具更緊實”。專業書啃了十幾本,學習筆記堆起半米高。數控機床加工常用到制圖和編程技術,他幹脆報考東北農業大學計算機專業,跑去系統學習。
“作為80後的産業工人,秦世俊不僅懂技術,還善創新。”與他共事13年的段秀軍說。
在加工某機型主起落架外筒上的腹闆時,數控車間碰到一個大難題。零件數模過于複雜,無法完全用編程加工,手動操作,反複銑削、測量,一件至少半個小時,費工夫不說,質量還極不穩定。
“零件成本近萬元,到這基本是最後一道工序了,一旦出問題,前功盡棄啊!”秦世俊開始琢磨破解方法。
正苦于不見起色的時候,他偶然在網上看到一篇關于“逆向思維”的文章,一下來了靈感。
“能否通過反向采點确定零件的加工餘量,将采集的點位彙集編程,直接一刀成型?”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醞釀。
午夜時分,喧嚣的廠區歸于甯靜,車間裡隻有一盞燈亮着。身形略胖的秦世俊蹲在狹小的機床上,盯着刀具加工軌迹,豆大的汗珠不時從額頭上滾落下來。想起身時,麻木的雙腿已經不聽使喚。通宵奮戰,他險些從機床上栽下來……
一周後,“逆向思維反向采點加工腹闆法”終獲成功。生産效率提高8倍多,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達100%!
打那以後,秦世俊在創新的路上疾馳。他累計自制工裝、夾具400多套,實現技術創新、小改小革715項。2015年,他當選全國勞動模範;2020年,又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看,這就是我當時用的機床。”跟随秦世俊,記者走到一台白綠相間的老機床前。與旁邊全封閉的自動化車床比,它顯得非常落伍。摸着熟悉的手搖輪,秦世俊感慨:“技術在不斷更新,技能人才也要不斷創新,絕不能躺平和懈怠!”
(本報記者 張士英)
來源: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