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小時候不聰明接受教育成功的故事

小時候不聰明接受教育成功的故事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1-25 15:56:36

以下是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于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

"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

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

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于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

小時候不聰明接受教育成功的故事(3歲前的教育影響一生)1

1

注意3歲前的敏感期

遵循孩子的天性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

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内,反複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複學習某一項能力,并且學習能力特别強的時期。

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 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幹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隐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幹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 肢體敏感期

小時候不聰明接受教育成功的故事(3歲前的教育影響一生)2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隻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 物權意識敏感期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确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

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标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别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着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

之後尋找到适當的機會,即别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

"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别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别馬上強迫孩子。

如此反複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别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于他的,分給别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小時候不聰明接受教育成功的故事(3歲前的教育影響一生)3

· 注意1:

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确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 注意2:

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将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 其它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隻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态。

小時候不聰明接受教育成功的故事(3歲前的教育影響一生)4

2

3歲前不要"教"

示範才是重點

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隻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隻要示範。對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曆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

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于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隻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

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他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嘛口氣這麼不好?隻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

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隻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

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複調整反複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機會,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

3

要走路,先爬爬

爬爬更健康

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松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

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适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着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

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

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4

正确處理孩子的哭鬧

孩子更需要理解

正确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于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哭是他内心矛盾和沖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隻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着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吓到了是嗎"。

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挂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别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産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

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将影響婚姻品質。

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着"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松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

一旦孩子掙紮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于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5

孩子打人怎麼處理

孩子不是故意的

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複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于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于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于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确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沖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他可能隻是表達"你讓開别擋着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别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标簽"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隻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緻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

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沖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

回家也别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别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隻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别人時,告訴他"不可以"。

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隻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并重複那些能産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确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6

語言威脅要不得

正面的語言能量更巨大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迹"。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

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着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别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别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

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

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确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别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

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7

正确設立界限

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将規則内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随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

随着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隻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幸"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

而我們從小被别人監督着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沖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

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将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内化了。

内化的規則将伴随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内化的規則。

8

孩子搶玩具咋辦?

讓孩子明白物品自主權

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确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别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别人。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

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标簽他永遠學不會共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别的孩子,那麼就意味着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别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

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别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于分享了。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着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