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紙鬥巧、穿針引巧、放河燈……每年七夕節,總會有一群身着漢服的南陽人在公園、博物館舉辦節日活動,向市民講述七夕與南陽的故事,傳播民俗文化。因為在這個“中國情人節”裡,不僅有牛郎織女浪漫的傳說,也有與古城南陽相關的曆史故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于《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于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地流傳。當我們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就會出現上萬個相關網頁,明确交代故事發生地在“南陽城附近牛家莊”。
位于宛城區溧河鄉的牛郎織女文化館
據記載:距南陽城20裡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百科》)很多“老南陽”認為,南陽市宛城區溧河的牛郎莊應該就是傳說中的牛家莊。一些民俗學專家也指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态、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于漢水兩岸的楚地。
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漢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環繞南陽,素有“天漢中白水”之稱,形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天河。南北朝西梁皇帝蕭《愍時賦》曰:“彼南陽之舊國,實天漢之嘉祉”,與南朝梁殷雲《小說》所雲不謀而合: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責令歸河東。如此,印證了發生在白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故事,合情合理。
在南陽漢畫館,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也可從漢畫像石上找到蹤迹。漢畫館有一個表現牛郎織女的漢畫像石。此石于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北郊獨山東坡白灘村被發現。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着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從畫中可以看出,傳說中的老牛體型,和現在南陽黃牛是一樣的。此外,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曾播出完全以南陽為拍攝背景的《中國傳統節日——七夕》。
下載原圖下載原圖
上圖為南陽市漢畫館珍藏的漢畫像石。石右舉鞭牽牛者為牛郎,内有一女子跪坐,當為織女。此畫表明牛郎織女這一天象神話早在漢代已經廣為流傳。
目前,很多地方都稱是這一傳說的起源地。正如民俗學家劉守華所說:起源地研究才剛剛開始,現在沒必要誰來定論,隻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可以大力宣傳、開發,把品牌叫響,争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對于傳統節日的保護、傳統文化推廣一定大有裨益。
全媒體記者 趙林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