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大羅山龍崗嶺紅楓古道
文&圖 葉望慶
大羅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座山,大羅山古道不是一條古道,而是一條條的古道,東南西北中均有。
上周在溫州黨校學習,清晨五點多從學校南門出來,往右本想去瑤溪登山晨練,沒走多少路發現龍崗山古道就在邊上,這是一條非常有人文曆史的古道,有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崗山新石器文化遺址,有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的龍崗寺等等。
晨練時間段,匆匆而過。周末就與蕩友再次到龍崗山古道登山。
永勝入口
龍崗山,俗稱“半山”,因山背有摩崖石刻“龍崗”兩字,故稱龍崗山。
該山位于龍灣區瑤溪街道上河濱村與瑤溪村境内。山體西高東低,向溫強公路延伸。海拔233米。
龍崗山西倚李王尖山坡與倒生絲,北坐落在上南山村與下南山村,南近蜈蚣山北坡。山上人文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
出土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石器和陶器遺物,明、清時期的摩崖題刻及古刹名寺等曆史文物,曆代文人墨客提詩歌詠頗多。
有剪刀岩、獨秀岩、龍蛙石等天然石峰與奇峰怪石,姿态各異,似人象物,移步換形,妙趣橫生,難以言狀。
現存仰天镬、華陽洞、龍崗寺,以及古代園林勝地的“缭碧園”遺址。
龍崗嶺古道,是龍崗山從東麓通過龍崗西往李王尖、瓯海大茶山等村的古道,入口在龍灣永勝村,市區去龍崗山古道登山非常方便,瓯海大道轉茅永公路(現又叫龍永路)過橋黨校前面一站路就到了。
車停登山道右側的停車場後可以上山。入口處右側是龍崗山石頭牌坊,登山道的左側樹立一塊,大羅山登山健步道的牌子,下面注明“永勝”,拾級而上古道寬1.2-1.5米,塊石與條石砌就,坡道平緩,是登山健身的好去處。
古道紅楓
古道紅楓,龍崗嶺紅楓古道的紅楓,其實隻是登山不久的一段,紅楓雖然種植的年代不久,但卻也還是比較漂亮的,沿着龍崗嶺一路攀登,蒼勁的楓樹屹立兩旁,巨大的樹冠為登山與遊走的人們,撐起一處陰涼的處所。
這個季節吸引人們的是紅黃相間的楓葉。
陽光下楓葉熠熠發光,
古道上落葉片片眷戀。
有的楓葉還是發黃變紅,有的已經随風飄落在樹底下、台階上、山坳裡。幾塊石頭,伫立在紅楓旁,恰到好處地點綴着古道紅楓。
位于龍崗山公路中段,與古道交叉口的六柱六角,單層攢尖角花崗岩結構的十善亭,為人民提供了歇息的處所。
繼續前行古道兩旁長滿紅楓,落滿紅葉,紅楓美景觸手可及,這就是慢生活的節奏。
此刻蕩友們邁着輕盈的腳步,踩着柔軟的落葉,從紅楓旁悠哉的走過,站在楓樹旁,舉着手機對着逆光下的楓樹,擺着POS留影,一切都是那麼的惬意,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此時此景,也應驗了“十善亭”上的這兩幅對聯描述的情景: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人為峰”;
“談經雲海花飛雨,說法天都石點頭”。
此時此刻,你會物我兩忘,人人向往。人生隻有像楓樹一樣,才能真正生活得豐富多彩,也才能真正生活得有聲有色。
龍崗山遺址
龍崗山遺址,是指龍崗山新石器文化遺址,位于龍灣區上河濱村龍崗山山坪,為大羅山支脈。從永勝這邊上山,大約走二十來分鐘可以看到。
古道右邊的路旁有兩塊文物保護石碑,再前行幾步可以看到幾個發掘的坑。
整個遺址範圍約1500平方米。遺物豐富,有石器和陶器兩類,石器有柳葉形石炭,穿孔石矛,通“精磨”。
據說曾在距地表30厘米處發現半球形紡輪一種,平面滿飾梳齒、篦點和弦紋相組合的紋飾。
陶器有夾砂紅陶、泥質紅陶、黑皮陶、印紋硬陶,器型有釜、瓿、缽、壺、罐、紡輪等,拍印紋飾有籃紋、直條紋、編織紋、雲雷紋及刻劃的曲線紋。
根據出土器物特征分析,上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下限在戰國。
據說四五千前,龍灣這一帶還是一片海,大羅山就像現在的洞頭一樣是一片海島。
這裡可以說是龍灣人文明的起點,那時的溫州人除了上山打獵,就是出海捕魚來維持生計。經考古專家的科學考證,遺址文物印證了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與奴隸社會的前期,就有人類在瑤溪一帶居住活動。現為溫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仰天镬
仰天镬,是指位于半山龍崗寺前的三個天然的沼澤池,為大羅山巅明代唯一天然湖池,這三個池塘排列的形狀與镬竈相似,俗稱“仰天镬”。
仰天镬分為裡镬、湯罐、外镬三部分,裡邊那個最大的叫裡镬,中間那個最小的叫湯罐,外邊稍小的叫外镬,在山巅之上居然有這麼三個天然而成的大水潭,真是奇異玄妙。
這三個也是半山缭碧園中的蓮池。
有詩雲:
雲瀉朱欄淨,
波索錦石聯,
凝流浮碧玉,
浴景倒青蓮。
近年池内淤泥已清除,并築塘蓄水。内、外兩镬種植荷花等觀賞植物,周邊種植楊柳,景色更加秀麗。
半山“缭碧園”故址在龍崗寺附近,接下來專門介紹,先後經營近百年,也是永嘉名流聚會觞詠的“世外仙源”。附近尚有半山摩崖題刻。
我們去龍崗寺,首先看到的是這三個仰天镬,隻見在高山平頂上,微波蕩漾,古木婆娑,長廊迤逦。藍天白雲下小魚在暢遊,綠水碧波裡疏影在飄蕩。仰天镬的镬邊正在建設路廊,為登山者提供一處休息的好地方。
龍崗嶺古道除了紅楓,遺址外,比較多的是新建的一批石亭。除了前面的十善亭外還有“四攝亭”,“無礙亭”等。兩個亭均位于龍崗山公路上山轉彎上,樣子也差不多,六柱六角單攢尖角花崗岩結構。
其中四攝亭亭柱刻有聯語:
“天風直送海濤來,江月不随流水去。”
無礙亭則刻有:
“明月清風呈祖意,遠山近水寄詩懷”等等。
龍崗寺
龍崗寺,座落龍灣區瑤溪半山上,現占地面積22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是一座全部采用大羅山的岩石,為材料建造的石殿,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崗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當初取名為白雲寺。後因寺廟所在南側有一帶狀岩石,上有“龍崗”二字(傳說是神仙用腳掌寫成〉所以改名為龍崗寺。
據說白雲寺毀于飓風,現附近留有半山草堂、缭碧園、觞泳亭、羅陽洞天、華陽洞、摩崖題刻等遺址。現龍崗寺于1986年開始建設,曆時二十餘載,系龍灣瑤溪南山人王南京 (1929年出生〉倡建,王南京老伯數十載春秋修築龍岡寺,從1978年就開始參與重建,當時是“兼職”的,1986年大規模重建,成為主事。
在他的倡建下,民間集資500萬元,因他出身石匠,全寺全為花崗岩石嵌合而成的。建築獨具風格,國内罕見。
整座寺廟上至殿脊、飛檐、翹角、牆壁、棟梁、拱門、欄杆,下至地基,共五進六座寺廟,全部采用大羅山所出的天然花崗岩,無一寸木結構,大殿全石雕砌而成,整扇門是整塊花崗岩石刻。整個建築中最長的一根石柱長達7.2米,重約2噸,有“江南第一石梁寺”之美譽。
我們進入龍崗寺,近距離觀賞了這座全部用石頭打造的石殿,贊歎之餘,有幸見到了王老伯。王老伯表示,在他有生之年,還要建三座石殿,共九座,真是太了不起了。
建築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等,與兩廂廊、圍牆圍合而成。其中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的位置原為白雲寺基址。是全國少見的全部石結構的著名寺院。2007年定為溫州市重點寺院,現主持為覺乘大和尚。
殿内羅漢身姿百态,佛像莊嚴,香火隆盛。莊嚴肅穆、佛音純厚。每當太陽初升,直照寺中紅瓦黃牆之上,各種建築和佛像栩栩如生、金光四射、翠柏輝映,猶如佛光普照大地,好一派“龍岡古刹迎朝陽”。曆年來寺禮佛香客,觀光、考古旅遊絡繹不絕。
缭碧園遺址
缭碧園遺址,位于龍崗嶺古道的旁邊,蜈蚣山北坡至龍崗寺一帶盆地,是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永昌堡王叔果兄弟的讀書處。
缭碧園是半山園林風景區的主要建築,是利用高山、峽谷、溪流、岩石等來點綴亭台樓閣,“大羅磅礴成奧區,半山爰結白雲廬”,缭碧園也是王叔果聚集諸友,在松林竹篁間讀經吟詩,在幽亭裡談論理義,潛修考古,與永嘉名流荟萃觞詠的世外桃源。
據說,王叔果40歲辭官後隐居此地20餘年,以峽谷溪水為池,環以石塘,于自然景觀間營建亭台樓閣、廣植松竹花草,建成私家園林缭碧園。
缭碧園現僅存遺址,缭碧園及華陽洞、半山草堂、修竹廚等多處建築,現已大部分被毀,隻能從王叔果《半山賦》和王叔杲《半山四詠》等詩文中想見當年規模。
說缭碧園不得不說叔果叔杲兄弟。永昌堡是王氏兄弟是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發起修建的。作為溫州地區惟一的私家城堡,自建成之日始,就飽受戰火洗禮,倭寇、山賊、海盜紛至沓來,競相染指。
明清嬗變遷界之時,又被拆毀成為廢墟,直到展界重築。曆經世事滄桑,見證峥嵘歲月。在曆次抗擊外來侵擾中巍然屹立,被譽為“永嘉場長城”和永不沉沒的“救生艇”。
王叔果的存世詩文集,名為《半山藏稿》,而《半山藏稿》第一篇就是《半山賦》,這些均傾注了深厚的感情。由此可見,半山與王叔果有深深情緣。
缭碧園與華陽洞、觞詠亭、半山草堂、龍崗山新石器遺址等文化建築和遺迹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群體,是龍灣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固有的曆史文化内涵靠含着一定的曆史人文價值、旅遊經濟價值。
雙龍寺
雙龍寺,位于龍崗嶺古道的半山腰。是回來的路上往下俯視看到的,一個岩石上大大的“佛”字映入眼簾。
龍崗嶺古道的一個特點是有大量的摩崖石刻,龍崗寺邊上有明代摩崖“龍崗”等,其東南有華陽洞,王叔果、叔杲兄弟曾在此讀書會友留下許多摩岩刻石。
在龍崗寺後面,有一座亭叫“觞詠亭”,在“觞詠亭”附近涓涓地奔流着一條小溪,而在這條小溪的兩邊,有兩塊巨岩,面向東面右手邊的刻着“羅陽洞天”,左邊的岩壁上刻着”濯纓”。
這裡便是半山摩崖題刻群了,在附近,撥開茂林修竹,就又能看到另一處崖刻——華陽洞詩碑,岩壁上刻着“華陽洞”三個字,岩下有個大約半米高的石窟,詩碑就半掩半現地坐落這裡。
可惜我們從龍崗寺後門出來,是沿着新建的公路前行,回來的時候重新繞回龍崗嶺古道,未能見到這些石刻,隻是回來看到雙龍寺的“佛”字。
龍崗嶺古道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寺廟不少,山腳下有金善寺,半山腰有雙龍寺,最上面有龍崗寺等。
雖然未能全部看到摩崖石刻,好在古道旁的景色不錯,不僅各種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明代私家園林的古迹,真正讓人感到古道是一首厚重的詩,一副凝固的畫卷,古道記載先賢的嚴謹治學與修身養性,刻錄先民肩挑背扛的艱辛與滄桑。
流散在這些古道上的,是數不清道不盡的故事,等着後人前往傾聽。一路上還有紅楓,蘆葦,山倉子等漂亮的植物陪伴登山者,讓你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一邊聆聽久遠的傳說,使你又休閑愉悅地度過一天。
金善寺
金善寺,是龍崗山嶺腳的一個寺廟。
其實從龍崗寺後門出來,我們繼續往上,并且是沿公路往前的,走到一個拗口繞回古道下山,在下山的半山腰看過雙龍寺後,沿一條小路到對面去下山的山腳是金善寺。
龍崗嶺古道沿途的遺址與景色,是瑤溪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瑤溪龍崗山景區能與茶山景區能夠聯通。
2016年開工建設大羅山龍崗路,打通瑤溪到茶山的通道,意味着大羅山瑤溪景區與茶山景區不通公路的曆史将宣告結束。
大羅山擁有仙岩、瑤溪、茶山、天柱寺等多個風景區,雖然各自有通景公路,但車行必須通過城市路網到達與目的景區相近的出入口,彼此之間缺少聯系,通達性較差。
龍崗路工程不僅解決了大羅主要景區間的交通聯系問題,還能促使遊客從大羅山一日遊到大羅山多日遊的轉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