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經曆了印章、墨拓石碑、雕版、活字版等四個階段。
其中的雕版印刷是以紋質細密堅實的棗木、梨木等為版料,切割成長方形的一些木闆,打磨後制成木版。
把要刻制的文字寫在紙上,而後反貼在木版上進行雕刻,刻成凸起的陽文,就可以用來印刷書籍了。
北宋科學家沈括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人們刊刻書籍,均采用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是和活字印刷術相比,缺點在于,倘若刻錯了一個字,整版就會被棄之不用。
盡管如此,雕版印刷術和漢朝以前的謄抄書籍相比,還是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東漢時期,蔡倫總結前人經驗,發明了質美價廉、經濟實用的紙張,此後逐步取代了甲骨、金石、竹簡、缣帛等書寫材料,當時出版書籍,依然要靠人工謄抄,費時費工。
後來出現了模仿印章、墨拓石碑技術的雕版印刷術,出版書籍開始變得輕松起來。
雕版印刷術起源于何時?學術界一直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漢朝時期就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後漢書》記載:
“鄉人朱并,素性佞邪,為儉(張儉)所棄,并懷怨恚,遂上書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讨捕。”
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張儉得罪宦官侯覽,侯覽慫恿朱并誣告張儉。
張儉不得不外逃避難,朝廷“刊章讨捕”張貼布告緝捕。
元朝學者王幼學解釋說:“印行之文,如今闆榜。”
這裡所謂的“刊章”應該就是最原始的印刷術,類似印章的擴大版。
也有學者表示反對,認為“刊章”的技術和印刷術并不是一回事兒。
明代學者陸深認為:真正的雕版印刷術是在隋朝時期發明的。
《曆代三寶記》記載:開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下诏令國人崇佛,诏書中有一句“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陸深據此認定,這是雕版印刷“印書之始”。
也有學者認為雕版印刷術起源于唐代
太和九年(835年),東川節度使馮宿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提到,四川的劍南、兩川,安徽淮南等地的百姓私自印刷日曆出售。
光緒末年,人們在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了一本裝幀精美的《金剛經》,書的結尾記載了出版時間——“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唐懿宗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世界上最早标明出版時間的印刷品。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雕版印刷術為五代時期的馮道發明。
《舊五代史》記載:“時以諸經舛缪,(馮道)與同列李愚委學管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刻石經雕為印版,遍布天下,後進頼之。”
雕版印刷術其實并非某個具體的人發明的,應該是古代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自漢朝時期出現雛形後,唐朝開始改進并廣泛推廣,而五代時期逐步繁榮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