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對傳統文化比較熟悉的,對于這句話不會陌生。
但是,到底啥意思?我們在具體生活中有什麼啟示呢?
今天,不周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來源于《周易》既濟章節,原文: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同時,孔子又解釋道: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這兩個必須要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
在理解這句話之前,先了解一個詞,這個估計大家比較陌生:
禴祭:
禴,讀音yuè,通礿。
禴,夏祭名。
禴祭是古代君王具有的祭禮。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又夏商時代一般是春祭,周代改為夏祭。
總之,大家理解禴祭是對祖先的祭祀就行了,一般禴祭不會講大排場,誠意到了就行了。
王弼(就是那個注解老子《道德經》的牛人,侍奉三國曹氏的大臣,曹氏被司馬氏取代後,王弼也就郁郁而終了,隻活了23歲,甚是可惜)注:“牛,祭之盛者;禴,祭之薄者。“
禴這個字,現代已經不用了,而且我查一下甲骨文,沒有這個字,不過《道德經》中有個詞叫橐龠,也就是風箱的意思,而龠是一種管樂,來源于吹風管,雖然不是官方樂器,一直活躍在民族、民間中,至少八千年了。
如果從字本身來說,古代禴祭,應該是既有音樂又有祭品的祭祖活動吧。
而且周禮非常重視音樂喲,這個通過孔子的言論就能看得出來。
言歸正傳,還是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吧:
大緻意思是:東鄰殺牛進行祭祀,反而不如西鄰的簡單祭祀,實在而受到福佑。
而孔子解釋的意思是:東鄰殺牛進行祭祀,不如西鄰按時(或者選擇好時機)獻祭虔誠。實在而受到福佑,所以吉祥會源源不斷湧來。
綜合兩個意思,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無論祭祀祖先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沒有必要大興土木,不要隻講排場和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虔誠和選好時機。
這裡不周山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送禮吧,我們送的禮不一定多大,但是有兩點很重要:一是送到心坎上,二是選擇送禮的時機很重要,趁别人高興的時候,或者急切需要的時候,是最佳選擇。
當然還有一個典故是這樣說的:
纣王用殺牛來祭先祖與天神,雖然隆重但卻沒有得到福佑;
周朝隻用簡單的祭品獻祭反而得到了福佑,結果周朝滅掉了商。
通過上面的這一通解釋,估計你有所感悟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