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時
▶教學内容
教科書P109例1,完成教科書P109“做一做”,P110“思考題”,P111“練習二十一”第3題。
▶教學目标
1.通過觀察、猜測等活動,讓學生經曆簡單的推理過程,初步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并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能借助連線、列表等方式輔助推理,學會簡單的推理。
3.在簡單推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猜測等活動,初步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禮物兩件。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感受簡單推理
“猜一猜”遊戲。
1.“随意”猜。
教師任意選取兩樣文具作為禮物(不告訴學生包含的品種),然後兩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讓學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麼禮物?下面手中有什麼禮物?
2.“猶豫”猜。
師:禮物是橡皮和卷筆刀。讓學生再次猜上面手中是什麼?下面手中是什麼?
3.“确定”猜。
教師繼續提示:下面手中不是橡皮。
在猜物體的過程中,适時提問學生:你們為什麼這麼猜呢?
教師打開雙手,證明學生的猜測正确。
師:從這個遊戲可以看出,隻要動腦筋,就能解決很多類似的問題。這種思考方法通常叫做“推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利用推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闆書課題:推理(1)]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受推理是一種既實用、又好玩的數學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初步感知推理是根據已知條件推出結論。
二、分析推理,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教科書P109例1。
1.理解題意,分析問題。
師:從題中你獲得了什麼數學信息?
【學情預設】學生會完整表達,但不會有意識地去把信息進行分類整理。
獨立思考:他們三人分别拿的是什麼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然後在小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學情預設】學生用“排除法”叙述的比較多。也可能會根據課件中的信息,連線解決。極少數學生會采用列表法。
2.互動互議,精講引導。
師:誰能向大家說一說,你是怎麼思考的?
全班彙報解題方法,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利用推理的思路說出結果。
【學情預設】排除法。學生會直接表述。因為小紅拿的是語文書,小麗拿的不會是語文書,但又知小麗拿的也不是數學書,所以隻能是道德與法治。最後小剛拿的是數學書。
教師注意多找幾個同學起來問一問:“你聽明白了嗎?”“誰聽懂了他是怎樣想的?”
如果後期沒有出現連線法或列表法,教師可以适時引導。
師:隻有語言表達好像還是不夠清楚,怎樣可以更簡潔直觀地表達呢?
引導學生發現信息混合在一起時不好觀察,收集信息後及時對信息進行整理,有助于厘清思路。
學生整理信息,教師闆書,然後邊表達邊連線,體會連線法的優點。
【學情預設】預設1:邊寫邊畫,用連線法叙述。把人名和書名寫成兩行,再根據每一個條件分别連線。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闆書,并引導學生對比發現,解決問題時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便于後期解決問題。
指名多名學生表述連線法的過程。
預設2:邊展示表格邊叙述。(如下圖,隻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彙報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指名多名學生表達列表法的過程。
3.總結方法,求同引思。
師:為什麼幾位同學叙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都是從“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開始的?
以此使學生體會到推理時應先抓住關鍵的信息,層層分析,最終推導出結論。(闆書)
師追問:你為什麼能肯定小麗拿了道德與法治書?說說你的想法。
師:從同學們的推理過程可以看出,在用推理解決問題時,往往不隻一種方法,但不論用什麼方法,一般先找到一個關鍵的信息(用手指向“小紅拿的是語文書”),由這個信息往往能直接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的推理。實際推理的時候,方法有很多,邊閱讀邊思考是推理的好方法,連線法和列表法能讓我們的推理過程簡潔、直觀,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适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衆多信息中選擇關鍵信息推理出某個結論,重點掌握用連線法和列表法來輔助推理。
三、鞏固應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書P109“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方法。交流時注意學生叙述語言的邏輯順序與層次性。
關注:從哪裡入手?可以推理出什麼結論?怎麼表達讓這題的推理過程更簡潔呢?
2.完成教科書109“做一做”第2題。
師:信息比較多,也比較亂,如何來整理呢?
學生分類整理信息,表達自己整理信息的思路。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關注:用簡潔的語言叙述推理的全過程。
3.完成教科書P111“練習二十一”第3題。
學生整理信息,說一說,從哪裡入手?
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可提醒學生借助合适的數學策略去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選擇用表格的方法降低思維難度。
獨立完成,彙報交流推理過程。
【學情預設】學生首先根據兩個“我不是最後一名”的信息綜合判斷出小雨是最後一名,再根據“但是小松的成績比我好”确定小松是第一名,小東是第二名。
師:把小東說的話改一改“我也不是最後一名,但小松的成績比我的差”,最後的結果變了嗎?
學生口頭表達,培養學生靈活進行推理的能力。
4.遊戲——猜圖形。(出示課件)
信封裡有一個圓、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都分别隻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們分别是什麼圖形嗎?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
5.完成教科書P110“思考題”。
學生自主整理信息,嘗試表達思路。當出現思路混亂或不清晰時,可降低難度,加入表格,讓學生畫表後完成本題,之後全班交流推理過程。
【設計意圖】練習均取自教科書,并按照難易程度編排順序,思維訓練層層深入。由此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推理的含義,體驗推理的過程,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訓練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靈活推理的能力。感受解決推理問題重要的是過程與邏輯思維,而不是固定于某一種方法。
四、課堂小結
1.師:本節課我們學會了什麼?
2.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
▶教學反思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抽象思維(口頭表述)的接受比較困難,但形象思維(連線、表格)就顯得比較直觀,學生易于接受。因此,不論是授例,還是練習,當題目比較簡單時,學生可以用口頭表述的方法進行推理,當題目比較複雜時,就引導學生用比較直觀的連線或表格去進行分析和推理。這樣的話,學生可以根據難易程度的不同而選擇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學生對這一内容很感興趣,學習熱情很高,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知道結果,但是要有條理地、清晰地表述推理過程有些困難,需要多引導,讓他們能很好地表達出來。
第2課時
▶教學内容
教科書P110例2,完成教科書P110“做一做”,P112“練習二十一”第7題。
▶教學目标
1.通過觀察、分析等活動,用推理解決一些簡單遊戲中的數學問題,經曆稍複雜的推理過程。
2.積累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在推理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調整,學會按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經曆推理過程,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推理的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活躍思維
1.根據老師的4句話,猜測老師心中想的數。
師:這個數是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字比3大,比6小;個位上的數字是5;十位上的數字不比個位上的數字小。
先小組讨論得出結論,再由學生組織兩輪猜數遊戲。
2.課件出示習題。
師:哪一個表格中可以直接确定A是幾?
師:我們在推算第四個數的時候,哪行空格裡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我們就能直接确定第四個數是幾,而空格越多的,我們越無法确定。今天這節課,我們将利用這種數學思想解決新的問題。[闆書課題:推理(2)]
【設計意圖】複習已學的知識,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利用例2簡化題目的練習,讓學生初步體會空格的數是幾跟已知信息息息相關。了解空格與已知數之間的關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教科書P110例2。
1.分析A的位置怎麼填。
師:從題目中,你讀懂了什麼?要求的是哪個數?
【學情預設】學生很容易将前面習題的内容與本題建立聯系,已有尋找信息與整理信息的基礎,能理解題意,并知道注意每個數在每行、每列都隻能出現一次,不能重複。
師:從哪裡入手會比較好找?
【學情預設】預設1:題目中已給定方向A或B,會有學生直奔結果,找B應該是幾,就會發現B所在的行有2,說明B不可能是2;B所在的列有3,說明B也不可能是3。因此B隻可能是1或4。但到底是1還是4呢?不能确定。所以從B入手不能直接确定B應該是幾。轉而就會思考題目展示A的意圖,從而找到切入點。
預設2:先看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能确定這個空格應填的數。
師:請大家想一想,表中的字母A可能代表哪個數字呢?與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讨論,教師巡視,之後全班彙報,适時進行闆書。
【學情預設】A的豎列另外兩個方格裡的數字分别是1和3,A可能是2或4;再看A所在的橫行另兩個方格裡分别是B和2,所以A隻能是4。
随着學生的交流展示,課件着重呈現學生所描述的行和列的方格,最後形成十字交叉。直觀給學生展示,A所在的行和列合起來有3個已知數,所以A隻能是除了這三個數以外的第四個數。推測出A所表示的數字是4。
把數字A所表示的數字4填入表格。
師:請大家回憶一下剛才的解答過程,再與同桌相互說一說推理的過程。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并尋找叙述比較好的同學,活動結束後全班彙報。
2.獨立分析B的位置怎麼填。
師:請大家先獨立找到字母B代表哪個數字,再把想法與同桌說一說。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全班彙報,教師用課件展示學生推理過程,着重突出B所在的行和列,完成闆書。
【學情預設】學生已有尋找字母A的經驗,在進行B應該是幾的表達時,會有意識地去用排除法,還有學生能夠同時觀察行和列,對能清晰表達的學生予以表揚。言之有理即可,不固定表達的方式。
3.完成表格。
師:根據剛才推算的方法,你們能填出其他方格中的數嗎?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全班彙報,體會推理方法。
教師選擇學生作業,視頻展示,請其他同學檢驗是否正确。
師生小結,明确思路:先找已知的三個不同的數,确定第四個數,依次推出結論。最後還要檢驗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确。(闆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教師通過适當的啟發,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調整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學生經曆困惑、失敗的過程,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潛移默化中積累推理的經驗。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110“做一做”。
師: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從哪裡入手?
學生獨立完成,在讀懂規則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後再推理,叙述推理過程。
2.完成教科書P112“練習二十一”第7題。
師:從哪裡入手呢?你是怎麼想的?
【學情預設】沒有了A、B的提醒,會有學生出現找不到切入點的情況,可以适當提醒,注意根據所給信息去深度挖掘,要理解題意的精髓,找到切入點,即哪個空格所在的行、列出現的數最多就從哪個空格開始,或者看哪個3×3的格子内出現的數最多就從哪個格子開始。
學生獨立完成,給予一定時間思考和操作後,進行集體展示。
如中途發生困難,大多數學生無法進行時,可暫停并讨論如何解決。
最後交流時重在讓學生表述自己具體的推理方法。
檢驗各自解答的結果。
3.方法總結。
師:沒有了A、B的提醒,我們如何去尋找切入點呢?
引領學生總結方法:
要想确定一個數時,必須排除其他所有數,才能确定最後一個數;當通過推理不能一次确定某個數時,要及時換個切入點,用已知條件進行推理得出結論,然後再将結論作為已知條件進行推理得出新的結論。推理完後記得檢驗。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考查了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并讓學生在練習中感知規律的普遍存在。對所學知識進行基礎鞏固後,加大練習難度,讓學生丢掉拐杖,以免陷入非要有A、B才能進行推斷,或者非要從A開始推斷的誤區。要嘗試自己去尋找切入點。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整理信息,理解題意,找切入點。
▶闆書設計
先找已知的三個不同的數,确定第四個數,依次推出結論。最後還要檢驗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确。
▶教學反思
本節課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講,要想徹底明白并掌握推理的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就把難點分散在每個教學環節之中,然後各個擊破。從一行理解題意,到從行、列觀察,然後總結方法,得出基本的結論。學生會選擇在表格旁邊寫寫畫畫,用排除法去填格子,也會出現把不确定的數直接填入格中,導緻一系列的錯誤。要提醒學生找到方向,全面地去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特别是第7題,數據比較多,還有部分學生沒有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隻能讓他們課後去探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