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

汽車 更新时间:2024-08-15 18:04:15

14歲那年盛夏的一天,王旭亮在石家莊市區初見“蜘蛛人”。

30多層高的大樓玻璃幕牆上,一個男子踩在吊籃内,腳邊放着一桶水。王旭亮仰着頭,遲遲未挪眼。身旁的父親解釋,叔叔是在清洗玻璃。

“偌大的玻璃外牆,隻有他一個人。”當年的王旭亮猜度,懸在半空的那個人一定有一顆強大的心髒,否則如何同烈日、燥熱的風和忽增忽減的高度抗衡?

直至三年後的高二暑假,一則社會新聞強化了他的這一想法。南方某座城市,一名高空作業的“蜘蛛人”被突起的大風抛起,數次撞擊玻璃牆體後,最終從吊籃墜下遇難。

那股強勁的冷風同樣也刮入了他的心。一面是冰冷堅硬的玻璃幕牆,一面是命懸高空的血肉之軀,稍一細想,他便心驚膽戰。心錨自此種下。

現今,20歲的王旭亮已是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大二學生。6月17日,他作為校機器人社團“飛檐走壁蜘蛛俠”項目的第一創始人,參加了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北京市選拔賽暨第五屆“創業北京”創業創新大賽市級選拔賽“青年創意專項賽”的線上路演。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1

2021年6月,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圖書館,“飛檐走壁蜘蛛俠”團隊對機器人進行實地測試。受訪者供圖

少年時期用機器人代替血肉之軀的念想似乎就快由虛轉實。

這一大賽自4月啟動,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北京市共1944個企業及創業團隊報名,創曆史新高。大賽下設1個主體賽和3個專項賽。主體賽分為制造業和服務業2個組别。3個專項賽包括青年創意專項賽、勞務品牌專項賽和鄉村振興專項賽。

據大賽相關負責人介紹,青年創意專項賽是本屆大賽新增的賽道。像用機器代替血肉之軀擦洗玻璃幕牆的“飛檐走壁蜘蛛俠”、軍民兩用的“微型穿牆探測儀”這類由在校學生和畢業生組成的青年創意項目,約占報名總量的一半,其中,50個入圍市級選拔賽,項目第一創始人均為16歲至35周歲的青年群體。

入圍青年創意專項賽市級選拔賽的項目,涵蓋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綠色環保等衆多行業領域,創意多元,既有突破傳統、立足前沿的新理念,也有自主研發、推廣性強的新技術,“展現了青年群體創業創新活力,體現了青年群體在新時代努力踐行‘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的’價值理念。”

“飛檐走壁蜘蛛俠”:用機器代替血肉之軀

“飛檐走壁蜘蛛俠”項目始于2020年初秋。

團隊核心成員共九人,均來自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器人社團。大一剛入校,王旭亮便加入了這一學校的王牌社團。

王旭亮和學長叢浩然調研後發現,用于化工、石油等領域的壁面高空作業機器人并不罕見。但在北京,可代替“蜘蛛人”高空作業的爬壁機器人尚未現身市場。

他們決定填補這一空白,研制一款專用于高空玻璃幕牆清洗的爬壁機器人。“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建築清洗及幕牆檢測市場規模現已達百億級一年,未來的市場空間還會進一步擴大。”王旭亮由此判斷,“飛檐走壁蜘蛛俠”市場前景廣闊。

“蜘蛛人”最懼怕的不是高度,而是風。

防墜是高空作業的前提。為确保機器人可在90度的垂直平面可靠吸附,團隊設計了6個圓形吸盤,行走速度可達每秒0.3米,“無需借助配氣滑環便能實現多自由度、高速連續越障行走,目前可跨越10厘米厚度的障礙,如玻璃框。”王旭亮提及,多吸盤高速連續越障行走是産品的核心技術之一,為全球首創。

團隊在安全方面下了大力氣。除多吸盤外,團隊還自主研發了伺服懸吊系統,為“飛檐走壁蜘蛛俠”附上“雙保險”。懸吊系統安裝在機器人本體上,取代了卷揚機,且承載機器人全部自重,最大限度降低玻璃負重,“有繩就能上下爬。”

團隊核心成員隻要沒課就去校創業園打磨項目,通宵是家常便飯。在王旭亮眼中,最難的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反複打磨、推翻、重建,如此循環往複的過程。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2

2021年12月,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氣膜館,“飛檐走壁蜘蛛俠”團隊在為校内賽調試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終于,曆經畫圖設計、數控加工、編程測試、機器人組裝調試、懸吊系統測試、爬壁功能測試,不到一年,半成品樣機“出爐”了。團隊将110厘米長、80厘米寬、12厘米厚、18公斤重的“飛檐走壁蜘蛛俠”運上學校圖書館天台,在六層高的玻璃幕牆上進行實地測試。機器人自持玻璃刮闆“唰唰唰”自上往下、再自下往上疾速行走,粘附在玻璃上的泥沙印迹被一一清洗幹淨。

現場,受邀前來觀看的幾家物業公司随即同團隊達成了高空幕牆清洗合作意向。

疫情下,高空作業領域出現了用人荒、加之高空作業人力成本高、風險大且效率較低。王旭亮認為,“飛檐走壁蜘蛛俠”可以解決前述困境,滿足高空作業場景下的人力替代、安全生産、降本增效等痛點需求。

2021年,“飛檐走壁蜘蛛俠”團隊在首屆德國柏林國際數字化人才創新技能大賽中國區選拔賽和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中均摘得桂冠。

目前,團隊正與中科院微電子所簽訂産業化落地協議。同時,4個項目内的發明專利正在申請中。

但于王旭亮而言,距離真正走上創業正軌,讓産品落地、市場買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參加本屆創業創新大賽的初衷也是為了借助比賽打磨項目,根據市場需求優化更新産品。”

現在,機器人由遙控器控制,還不能做到全智能清掃,一些犄角旮旯亦存在清潔盲區,“我們正在升級技術,加入算法讓機器人更聰明,更好行走,提升效率。”

王旭亮提及,學生的力量很單薄,幸得有項目指導李林琛老師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幫助。項目還獲得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專家李德毅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陳殿生的技術支持。眼下,團隊正忙于優化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和裡程針,以即時構建壁面三維地圖,進行機器人的路徑規劃和姿态調整。

“創業的是少數,成功的則是少數中的少數。”項目第二創始人叢浩然清晰記得職業生涯規劃課時,授課教師強調的這句話。他對此深信不疑。在他看來,“蜘蛛俠”的飛檐走壁不能一蹴而就,而20歲的他們,尚處在腳踏實地的最開端。

6月18日,第五屆“創業北京”創業創新大賽“青年創意專項賽”晉級市級決賽的名單公布,“飛檐走壁蜘蛛俠”無緣決賽。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3

2022年6月18日,“飛檐走壁蜘蛛俠”項目創始人王旭亮(左)和叢浩然(右)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攝

複盤時,團隊核心成員在反思,是否因為缺乏對“蜘蛛人”人力成本的透徹調研?畢竟,做生意,就繞不開成本和利潤。但少年們想的最多的還是“生命無價”。

“明年繼續努力。”王旭亮扶了扶眼鏡,笑得有些腼腆。他依然憧憬着,多年以後,自己的孩子是指着玻璃幕牆大廈上的機器人,而非“蜘蛛人”問自己。

“微型穿牆探測儀”:軍民融合的“特戰先鋒”

“好的好的,馬上走。”

6月19日晚9時49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大學生創業園,一頭紮在操作間的大一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吳坤應着。還有11分鐘熄燈閉園,園區管理員催他趕緊離開。

得知自己研發的“特戰先鋒——微型穿牆探測儀”,剛剛晉級第五屆“創業北京”創業創新大賽“青年創意專項賽”市級決賽,他更加閑不下來了。“決賽的路演稿子和材料還需要再調整下。”

較之其他參賽項目,“微型穿牆探測儀”具有濃郁的軍民兩用色彩。

此款偵察雷達産品半個巴掌大小、0.3公斤重,4秒啟動,利用多普勒效應和微波穿透非金屬屏障的原理,可探測牆後物體的運動情況,并呈現在LED屏幕上。藍燈亮,即說明牆後有物體在運動。

“在一線作戰時,可輔助作戰人員掌握混凝土、磚牆、木闆等非金屬障礙物後敵人的狀态,輔助作戰分隊确立最佳行動時機以減少人員傷亡。”吳坤是一名退役大學生士兵,曾先後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隊和陸軍某特種作戰部隊,“微型穿牆探測儀”的研制對他來講并非紙上談兵。

2016年夏天,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小山村,18歲的吳坤收到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自北京寄來的錄取通知書。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選擇保留學籍參軍入伍。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4

吳坤研發的“微型穿牆探測儀”。受訪者供圖

于空軍服役的翌年,經過層層篩選,吳坤被選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特種作戰部隊,在那裡,他對軍事科研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記得一次長達50公裡的山地徒步,夜裡12點出發,走了10個小時,“全裝20公斤,汗水把衣服都打濕了,當時有的戰友背的穿牆探測儀很沉,大型的有近20公斤,小的大概4公斤,皮膚都被磨破了。”吳坤覺得,若在實戰中,此類穿牆探測儀在無形之中會消耗士兵太多體力,且不易攜帶,“造價一般在10萬元以上,非精銳部隊不配發,用不起。”

此外,執行任務中,吳坤發現,傳統穿牆探測儀啟動時間均在6秒以上。置身瞬息萬變的現實戰場,每多一秒,危險變數就多幾分。

吳坤暗自下定決心,搞出一款造價低、可單手持握、體量小、易攜帶、啟動快,且單兵通用的觀測裝備。

起初,他一得空就跑去專家實驗室搞衛生、打下手,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請教電子技術、三維建模、編程算法等問題。”退役前,吳坤已是《xxx型穿牆雷達》、《xxx傳感預警系統》等多個科研項目的執行負責人。

重回象牙塔,吳坤不忍抛下已初具雛形的“微型穿牆探測儀”,亦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他在北京高校獻血微信群中,結識了來自國防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他們中的一部分,加入了吳坤的項目團隊,為項目提供多方面的專業支持。如今,算吳坤在内,團隊共15人。

“參加本屆創業創新大賽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磨和梳理項目。”吳坤覺得,對缺乏商業思維的自己來說,這是最低成本的試錯。

現在,“微型穿牆探測儀”的主要目标客戶是解放軍特種部隊,其次是武警和消防救援隊伍。針對不同的受衆,吳坤計劃推出差異化的産品,毋庸置疑,軍用标準是最高的,“防水、防摔、防塵是基礎。”

據吳坤透露,陸軍某部對産品的先期試用評價為:牆後探測性能優良,實戰應用前景廣闊。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5

“微型穿牆探測儀”原理圖。受訪者供圖

産品的應用場景适用于城市巷戰、拐角探測,反恐時的房門探測,以及災後救援、廢墟探測。今年4月,團隊已收到采購十台“微型穿牆探測儀”的意向訂單,一台售價5000元。吳坤打算,在明年6月成立企業,出讓20%的股權,融資200萬元。

作别軍旅生涯已逾半年,而今,吳坤依然留着三毫米的寸頭,沿襲着在部隊裡早起晚睡的習慣,鐵了心要在創業這條路上橫沖直撞。

“黑玉科學”類器官:癌症患者的試藥替身

高倍顯微鏡下,眼前物體似一團墨色浸染在繡球花上,縷縷絮狀物在邊緣纏繞。

這是一例由腫瘤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器官。細胞組織提取自一名罹患晚期胃癌的女性。癌細胞現已轉移至卵巢,醫生說,短期内若找不到合适的藥物,她危在旦夕。不過,她的身體再難承受頻開盲盒的風險,時間也熬不起了。

因個體差異,諸多腫瘤藥物,勢必有的對其有效,有的對其無效,還有的則會引起輕重不一的不良反應。“目前我國腫瘤用藥在大多數情況下采用嘗試的策略,非個性化,無法精準預測藥效。但類器官能夠成為患者的替身。”黑玉科學項目創始人楊洋介紹,類器官,顧名思義,像一個器官,實為3D培養物,具有器官中特定的細胞類型,自組裝形成類似器官的結構,“通俗來講,就是可以自己生長和演化。”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6

藥物(抑制劑)對結腸癌類器官影響變化圖。受訪者供圖

類器官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時年44歲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威爾遜 (H. V. Wilson)發現,通過機械分離的海綿細胞可以重新聚集,并自組織成為新的具有正常功能的海綿有機體。2009年,荷蘭 Hubrecht 研究所以漢斯·克裡夫(Hans Clevers)為首的科學家使用取自小鼠腸道的成體幹細胞培育出首個微型腸道類器官,掀開了類器官研究的嶄新一頁。

2014年,世界上第一例前列腺癌類器官由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成功培育。截至目前,小腸、腎、肝、大腦等正常組織類器官及胰腺癌、結腸癌、肝癌、乳腺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腫瘤類器官已被成功培育。

6月中旬,上述罹患晚期胃癌的患者成為黑玉科學的客戶。她聽聞北京有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可在癌症患者體外構建腫瘤類器官模型,進行藥物、免疫療法、藥物疊加放療等方案的敏感性檢測。為尋到藥效最好、毒性最小的合适藥物,她決定一試。

本周,她便能收到一份個性化治療方案。從提取細胞組織,到實驗室培養類器官,再到藥物檢測,出報告,一套流程走完僅需7至10天。

自2021年7月公司創立以來,黑玉科學團隊已成功培養出百餘份腫瘤病人的類器官樣本,其中近四成已生成詳盡的個性化藥物治療方案,反饋給患者和腫瘤醫生參考。有一份來自一團隊成員朋友罹患晚期肺癌的父親,“以結果為導向的藥物檢測,為老人家節省了治療成本和時間,幾個月後朋友反饋預後良好。”

這意味着,類器官可為被宣告凋零的生命注入新的希望。

朋友都說,他從事的事業功德無量。

2013年,楊洋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碩士期間,類器官被《科學》雜志評為年度十大技術。“毋庸置疑,這是精準醫學和再生醫學界的明日之星。”時年23歲的楊洋笃定,這一技術就是他的指引明燈。

楊洋提及,類器官技術已被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今年6月下旬,在第五屆“創業北京”創業創新大賽市級選拔賽中,黑玉科學項目成功晉級市級決賽。

“我們是全球領先的類器官智能制造、全自動化設備研發與商業化平台。”6月14日,在市級選拔賽主體賽制造業組路演環節,已歸國6年的楊洋如此介紹。目前,項目已在北京、武漢、海口建立了實驗室,并與華中科技大學深度合作,成立了類器官聯合研發技術中心。

楊洋介紹,截至目前,已有來自全國50餘家醫院的臨床客戶同黑玉科學開展合作,癌種範圍包括肝癌、腸癌、胃癌、乳腺癌、肺癌等常見腫瘤疾病。

青年創業計劃第二場(創業北京青年參賽者)7

2022年6月19日,黑玉科學西山實驗室,研究員正在抽提樣本DNA。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攝

6月19日午後,北京海澱區,鳳凰嶺山麓畔,黑玉科學的西山實驗室就坐落于此。

四處延伸的狹長走廊兩側,分布着培養間、分析室、制備間等作業室。明晃晃的燈光在藍色地闆和灰白牆闆的映襯下,更為醒目。一截走廊盡頭的房間,存有多個液氮罐和一個超低溫冰箱。楊洋說,裡面存放着大量患者組織樣本和人源類器官。

另一截走廊盡頭,是楊洋的辦公間,一推開門,張大千的一幅水墨山水拓印圖正對着映入眼簾。自年少,他就鐘情中國傳統文化,愛鑽研《易經》,喜茶道。

當他第一次透過顯微鏡看見類器官時,山水畫中的墨色在眼底翻湧,勾勒出玉石的輪廓,與類器官的模樣吻合。黑玉科學由此得名。一片空洞的白色之中,黑到發亮的玉,蘊含着絕境之中的無限可能。

采訪中,他的語速很快,當提及“人體4S店”這一詞組時,他向記者高速輸出生物醫學未來發展方向的耀眼概念:在不遠的未來,當人體器官出問題後,可利用構建大尺度血管化類器官等技術修複或最終徹底替換人體器官的理念。即全人類的福音:再生醫學。

而依托類器官技術的創業,好比加足馬力後,才發現鑽進的是一輛不設刹車的超級跑車。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胡傑 校對 吳興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