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大國工匠論壇舉辦的意義?随着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與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市場競争日益激烈在結構調整及傳統産業升級的新形勢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先後出台《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四川省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倡導打造“人文與技能并重,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大軍,這充分說明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技能人才素質和技能提升離不開培養環境和平台建設,我将結合技能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實踐,對技能人才培養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對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讨,以期為企業人才培養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首屆大國工匠論壇舉辦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随着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與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市場競争日益激烈。在結構調整及傳統産業升級的新形勢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先後出台《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四川省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倡導打造“人文與技能并重,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大軍,這充分說明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技能人才素質和技能提升離不開培養環境和平台建設,我将結合技能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實踐,對技能人才培養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對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讨,以期為企業人才培養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一、背景介紹
技能創新工作室在人才培養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企業選擇投入較大資源、制定專項管理制度、配套補助資金等來助推工作室平台建設,提升技能人才素質、促進職工創新發展,推動企業制造能力的轉型發展和成果聚集。通過工作室優質交流場地、資源配備和職工成果,形成的良好形象展示,使其發揮更大價值。還有部分省市行業工會和企業組建工作室聯盟,搭建工作室内外交流平台以促進各工作室建設、人才培養及攻關成果,引導或帶動輻射行業和企業内開展緩慢及僵屍工作室的活動開展,促進工作室的建設和作用發揮。
以高鳳林、郭晉龍、黃夢虎等優秀工作室為例,他們均以班組為工作室平台載體,打造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完備的規章制度及激勵政策,在工作室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以點帶面形成輻射引領産生了積聚性成效,以“聚衆人之智、合衆人之力”的工作室平台建設思路,促進了人才隊伍建設。由此可見,基于工作室開展技能人才培養,具有天然的優勢與可行性。
二、現狀與問題
分析我所在技能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實踐的現狀,目前存在的問題有:一是規章制度待完善。工作室在2015-2017年建設初期各項規則制度基本屬于條目化,制度内容不夠具體或細化,對成員無法進行約束,導緻工作室成員缺乏動力與活力,工作室組織活動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高。二是活動場地能力不足。工作室硬件和軟件配套能力有待加強,使其能更好滿足對外交流、接待、參觀展示所需。三是經費支持不順暢。工作室在創新攻關及活動組織方面缺乏專項經費支撐,導緻願做事、善創新、有想法的人員無法得到配套技術支持和經費支撐,不能形成更多知識沉澱。四是文化建設不夠顯性化。缺乏思想引領和具象化的文化理念、原則和方法,不能有效凸顯文化氛圍、形成示範引領或帶動輻射作用。五是内外部資源整合有待加強。工作室獲取的内部和外部有效信息和資源未能及時有效進行傳遞,制約了工作室成員的作用發揮。六是經驗知識标準化不足。經驗、知識分散,未有效整合和标準化,不利于廣泛學習應用。七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傳統的師帶徒模式無法滿足當前多元化或個性化的人才需求,缺乏系統性培養體系和考核評價标準。
三、工作室人才培養實踐與模式
針對上述問題,工作室進行認真總結、分析研讨、探索嘗試改變工作現狀,提出進行人員結構優化、場地功能升級和文化打造申請,改變固有思維大膽創新,以“走出去,請進來”拓寬視野、開拓創新模式廣聚資源,倡導“聚衆人之智、合衆人之力”開展工作室平台建設,使工作室真正成為集職工素質提升、人才培養、技能傳承、才藝展示、知識沉澱于一體的創新平台,促進科研生産和人才成長。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是工作室建設的基礎,制度化、規範化是加強工作室建設的必要條件和有力保證。對工作室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優化和增補,形成更具指導性或約束性的規章制度,用制度管理模式促進工作室規範化開展工作。其中,一級制度為《潘玉華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綜合管理制度》,涵蓋工作室宗旨、理念,以及基礎管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相關方面的管理要求。二級制度針對一級制度中經費管理、進出機制、培訓、師徒傳授、QC活動、技術創新課題、提效革新活動,給出具體實施辦法。二級制度用于規範工作室内各項活動的實施,同時可供其他班組(部門内各班組)參考,調動成員及部門職工的積極性和創新力,提升其開展相關活動的質量與效率,使工作室建設作用最大化發揮,實現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第二,場地擴能擴容。針對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的個性化需求,在原有場地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或增設功能單元,同時添置儀器、設備,使小規模研究、人員實作培訓、操作經驗分享、參觀展示等活動具有開展、落地的場所。經建設後,工作室具備約150平方米的專用場地,包括了辦公區、操作區、展示區和培訓會議區。場地擴能擴容,使工作室具備了人才培養的硬件條件。
第三,獲取内外部資金支持。為使人才培養相關活動能順利開展,工作室積極争獲内外部的經費支持。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工作室給予了專項支持,獲撥專項基金并建立專項基金代号用于工作室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工作室通過積極參與申報更高層級工作室,提升補助級别;并積極承辦各項培訓、技能大賽,獲取人才培養經費。
第四,文化建設、理念傳播。工作室打造文化品牌建設,确定以“學習、專注、擔當、奉獻”為工作室文化理念,開展工匠精神宣講與文化交流,持續優化文化建設和理念傳播工作,凝練了“守匠心、攻匠行、成匠品”的質量原則,聚焦全員質量提升,打造“産品就是看得見的人品”暨“優秀人做優秀事”的育人文化。一系列活動促進員工思維轉變,從而帶動行動轉變。
第五,加強資源整合。加強信息資源收集梳理,按信息類别或級别主動向上級報備和向内傳達,可使員工提前做好規劃和相關技術技能、知識沉澱等儲備,也可獲取所級或部門層面更大支持,可使交流、考察、培訓、技能大賽、知識沉澱、榮譽申報等信息來源更規範、更合理化,也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升人才培養的效能。具體包括:一是強化責任分工。工作室按活動開展維度和人員結構合理分工落實到人,對工作室核心成員實行周例會制度,定期将各自負責工作信息彙總,進行查漏補缺并确定下一階段工作目标,确保工作室年度計劃順利完成或有序開展,使平台建設和人才培訓成效顯性化。二是政策解讀與經驗分享。工作室定期開展内外部政策宣貫與解讀,從思想上引導,從經費上支持,鼓勵職工開展技術攻關、技能創新、撰寫論文和工法等形成知識沉澱,并結合工作實際定期開展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注重技能傳承,全方位多視角培養知識技藝精湛的高素質人才,多措并舉提升員工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為企業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三是參觀交流促提升。通過活動參與、技能展示、内外部交流、外出培訓等方法,拓展職工視野,轉變觀念,由外部驅動變成自驅動,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實現“要他學”到“他要學”的良性循環,起到事半功倍的人才培養效果,員工的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等綜合素質得到快速提升。四是規劃籌備各級競賽。通過積極承辦和參加内外部技能大賽,達到“以賽代練、以賽促學”的目的,同時可了解行業技能水平和自身技能短闆,引導大家修正認知并幫助制定改進方向及措施。工作室積極收集外部相關競賽信息,對競賽标準進行解讀與分析,結合所内人員具體情況開展針對性培訓并組織申報各類技能大賽,促進人才培養與成長。
第六,構建知識庫、注重傳承。工作室成員在進行新工藝、新方法探索的同時,注重知識的固化與傳承,形成了包含工裝輔材基礎信息、培訓課程等内容的知識庫。一是引導職工開發工裝夾具和優化工藝流程。在生産制造過程中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滿足設計和工藝裝配需求,提升産品制造成熟度。工作室針對需求從職工能力提升和方法優化上着手,引導職工開發工裝夾具和優化工藝流程,培養職工善思巧幹的職業能力,再結合部門創新成果激勵政策,促進職工的創新思維和價值獲得感的形成,助力科研生産效能發揮。二是構建培訓知識庫,滿足各階段培訓需求。充分考慮新員工(初級學員)、業務骨幹(中級學員)、工匠培訓師(高級學員)不同成長階段的個性化需求,引導技師(工程師)及以上水平人員開發培訓課件并開展培訓,促進員工邏輯思維能力提升,融合理論及實踐經驗,結合流程及典型案例,運用PPT、實操演練及視頻等方式,針對不同對象因材施教,形成培訓知識庫,實現“人、從、衆”的人才培養成效。
第七,人才培養模式。在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上,工作室創新性采用基于模型的人才培養方法,有效拓寬技能人才能力半徑,引導員工快速成才。建立“三步階梯成長模型”,以班組、大師工作室、工匠學院為職業提升路徑,嚴格階梯晉升條件,促進人崗雙向選擇,激發人員成長内驅力。采用“高師帶高徒”與“團隊育人法”相結合的育人模式,避免傳統“師帶徒”點對點固定授藝,易導緻的知識體系片面、成長周期長等風險。建立“标準能力量化模型”,從6個維度20個要素,準确評估人員能力,發現優勢,定位短闆,幫助技能人員針對性改進提升。建立“OKR績效模型”,将項目團隊考核結果作用于個人績效,形成“同心合力”的團隊氛圍,提升團隊戰鬥力。
四、人才培養成效
第一,高技能人才不斷湧現。近年來,工作室平台先後為部門培養出高級技師3名,技師8名,以全國技術能手、省市級工匠、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等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30餘名。工作室平台建設作用充分展現,每年新增申請加入工作室平台學習和曆練人員均在5-10人(含外部門人員),輻射影響作用逐步形成,以往員工的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助力單位各部門、各維度高技能人才培養。
第二,人才培養促知識沉澱。近年來,工作室先後申請《一種将螺絲與彈墊、平墊整列并組合的裝置》《大功率半導體芯片的封裝組件》《微焊盤上疊加進行球形焊的方法及微焊盤疊加鍵合結構》等發明專利共計24項,公開發表以《LTCC載體與銅基闆焊接工藝研究》《PCB裝配生産标準化基礎建設建議》《楔形劈刀對焊接精度的影響》等為代表的學術論文30餘篇。
第三,人才培養促素質提升。通過工作室平台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用發揮,工作室成員及部門員工技術技能水平、知識沉澱、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員工的滿意度、獲得感持續提升,進一步激發大家創新創造熱情,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五、工作室建設創新理念與建設思考
通過工作室人才培養實踐與模式探讨,創新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養觀點及方法。總結如下:一是采取先行先試+輻射引領促技能人才成長模式思維;二是“樹人先立志”,構建打造“立匠心、傳匠藝、琢匠器”的“三匠”育人觀,構建個性+特色的培訓體系;三是建設“學習、專注、擔當、奉獻”的工作室品牌文化,樹立“秉初心、立匠心”理念;四是倡導“人、從、衆”的人才培養方法;五是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技能人才,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六是打造企業中的技能人才隊伍高地,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上述方法,可供企業内工作室、班組人才培養參考、借鑒。
(作者:潘玉華,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