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名稱大家可能有點陌生, 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建構遊戲。
建構遊戲是指兒童操作各種結構性材料,比如積木、積塑、花片、沙、水、土、瓶子、紙盒等材料進行各種搭建、構造的遊戲活動。最常見的當屬每個家庭都有的積木、拼圖、樂高等。
有研究者發現,兒童在學前期的建構遊戲表現能預測其進入初中和高中之後的數學成績。并且列舉了兒童在搭建單元積木時能夠建構和應用的29個數學概念和20個科學概念。可以說,建構遊戲對兒童的身體發展、藝術、語言、社會性發展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是不是沒有想到建構遊戲有這麼多的好處?而且,孩子在建構遊戲中需要使用的技能更是因操作材料不同而不同,比如:排列、組合、拼插、旋轉、黏合等,這些技能對發展孩子的邏輯推理、空間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在孩子小的時候,我經常和他玩積木、樂高的遊戲。剛開始,他隻能把積木從一個地方拿到另一個地方。慢慢的,通過觀察、模仿我們大人的行為,他開始能把積木擺成排和行了。随着孩子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能力的提升,他開始不滿足于搭建簡單的造型了,開始搭立體圖形,進行角色扮演,比如給小狗的窩、太空飛船、甚至一整座城市。
當我們用積木、樂高搭建這些立體圖形和進行角色扮演遊戲時,孩子需要面對每塊積木都有不同特征的事實,大小、形狀、重量、厚度、寬度、長度、對稱性等。所以在建構時,其實他已經在頭腦中進行了比較、分類、預測的思考過程。
并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建構遊戲的能力也不同,還記得在上篇文章《如何激發孩子數學興趣?在生活中和孩子玩這些數學遊戲,超實用》我們講過的吸收性心智嗎?孩子正是通過與周邊事物不斷互動中形成認知,所以我們家長要抓住孩子不同階段的建構遊戲特點,有意識的引導孩子。
第一階段通常是2歲以下孩子的典型行為,隻是把積木拿來拿去,我們把它叫做“搬弄”。這個階段孩子主要是感知積木的重量和觸摸。
第二階段通常發生在孩子剛剛開始“搭”積木時,就是簡單的一塊一塊排列成一行,或者疊高。我們把它叫做“重複”。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把積木堆高再推到。
第三階段通常發生在3歲左右孩子身上,他開始探索如何進行簡單造型的拼搭,比如“門”、“橋”。我們把它叫為“搭建”。
第四個階段孩子慢慢發現積木是可以形成封閉空間的,于是就有了“家”、“動物園”等。我們把它叫為“圍封”。
第五個階段孩子發現并利用對稱和平衡的原理來建造模型,并且還不斷改進,使之越來越複雜。我們把它叫為“模型”。
第六個階段孩子開始為自己建造的東西命名,使它成為現實世界中某物體的象征代表。我們把它叫做“再現”。
孩子進行建構遊戲的能力也是随着年齡階段逐步發展起來的,經由這幾個過程,孩子在遊戲中的社會交往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邏輯推理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那在每一次和孩子進行建構遊戲的過程中,我自己一般還會通過語言啟發式的問題,讓孩子的思維由一個點擴散到相關的其它點,慢慢積累和擴展經驗。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階段特征進行封閉性提問或者開放式提問。
比如對于低齡的孩子,我們主要是去引導孩子認識建構材料,有意識的讓孩子說出材料的名稱。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則是可以和他一起讨論,制定方案,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舉個例子,孩子用樂高搭建了一個收費亭,我會問他“咱們這個收費亭的工作人員用這個小男孩還是這個小女孩?”孩子隻能在固定的選項中去進行有限選擇,這個答案是依據他的喜好他來自由回答的,沒有難度所以他會很願意進入到這個互動環節中來。
然後呢,我會再問他“那如果司機不停車,怎麼才能不讓車子闖過去呢?”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标準答案,提問是希望能夠引發孩子的思考,同時通過讨論也能夠和孩子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邏輯思維能力也就被激發出來了。
當孩子們在進行建構遊戲時,他們會像“成年人”一樣去思考,用他們已經掌握的邏輯思維去構想和設計,并且在遊戲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同伴的分工與合作,在看到成果時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自豪。這一些都會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留下印記,每一個遊戲都有不同的收獲。這也是子玲想要通過文章去教給大家的方法,以及去激發孩子更多的潛能,使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完善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