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16:39:33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1

也許“熵”的概念并非人人皆熟,但卻可能因着“華為”熱,而逐漸為人所知。

提及股神巴菲特,相信大家一定覺得非常熟悉和親切,第一個靠着投資股票而一度占據世界首富地位,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創造了從100到720億美元的财富神話。

你知道嗎?在巴菲特看來:判斷有沒有“創造性”以及“創造能力”的标準,最為重要的有三點,一是懂得說“不”、二是不要有太多的“目标”、三是投資“自己”。

任正非和巴菲特言行特征中都隐藏着一個鮮為人知的底層邏輯,那就是源于物理學中的熱力學概念“熵”。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關于“熵”的前世今生。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2

“熵”的物理學概念

“熵增定律”誕生于1850年,由德國物理和數學家R.J.E克勞修斯首先提出,也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它告訴我們,任何獨立系統的“熵”,自然狀态下,一定會随着時間而不斷增加,直至達到頂峰極大值,從而從有序逐漸達到無序直至死亡,因此也被稱為“熵增”定律。

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出,熵增定律總結出了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即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直至死亡,即所謂的熵死。

具體而言從溫度(能量)更高的個體向更低個體傳導,通過熱傳導作用,溫度變得更加均勻,使整個系統逐漸退化成為毫無生氣的一團。

一直以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并沒有一道鴻溝,它們之間向來都是相互借鑒和參照,無論如何,它們都以研究普遍存在的規律為已任。

自然系統存在着熵由低至高的發展過程,那個體、社會或組織呢?社會學家和企業家們會對它們有什麼樣的認知突圍呢?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3

“熵”的社會學意義

1943年,著名的生物學奠基人薛定谔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一篇關于“生命是什麼”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自然萬事都趨向于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

而生命需要不斷抵消其在過程中所産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任正非和巴菲特的言行正是借鑒于此,從而成就了對組織或個體熵增的對抗,生命的活力在于“少”而非“多”,即所謂“少就是多”的哲學解釋。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4

“熵”的社會價值

一個完美的個體或系統組織,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意味着擁有具備活力的耗散結構。

生命或具有生命特征的組織,毫無例外都需要新陳代謝,有财富就需要投資,有才智就需要釋放。

要想避免自然狀态下的熵死,沒有任何其它路徑可行,建立有效的耗散結構是必需的。

借助于耗散結構的提出,比利時俄裔科學家伊利亞.普裡戈金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耗散結構要求個體或系統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在耗散過程中産生與熵增相互方向的能量流,從而對抗因熵增而導緻可能發生的熵死,并修正這一過程可能出現的無序。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5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6

一句簡單而樸素的話就是:如果你有能力或能量,就是要想辦法讓它耗散,在耗散的過程中得到生命的重生,個人是這樣,組織也是。

精力多了就要去鍛煉、去娛樂、去學習、去創造;血糖、血脂高了,就要想辦法減肥。

比爾蓋茨積累了了不起的财富,就去關心貧窮和疾病。

如果生命或組織,沒有了可供耗散的内容(能力和能量),或是有但沒有能力或意願去耗散,這個時候,也許就是生命枯萎和消亡的前奏了。

任正非華為創新思維(認知突圍)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