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的量詞“匹”最早是指布匹。人們制出了絲,絲可以直接編織衣或帽子,也可以織成布對折卷起來存放,待需要時裁剪。
“匹”就是絲織成布存放的樣子。
古文字像把布的兩邊折起來,卷成一層層的樣子。小篆變成了一邊展開,中間為卷的樣子。隸書、楷書根據小篆形體規範化為“匹”。
所以“匹”最早為布料兩邊卷起,并對折起來的樣子,兩部分大小一緻相配疊起,故有匹配的意思。
馬今天被稱為一匹馬,是用了匹配的意思。單獨的馬沒有馬鞍,要使用馬就必有鞍辔,二者匹配在一起,才是一匹馬。
後來“匹”字慣用為馬的單位——馬匹。馬鞍墊正好兩半,就像布匹疊起的樣子。
圖〡現代的馬鞍墊
此外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孔子的一種解釋:孔子和顔回一起出遊登魯之泰山,師生二人向東南眺望,極目千裡。
孔子問顔回能否看到蘇州阊門(阊門是蘇州古城的西門)。顔回遠眺答道:“門外有一匹練,前有一束生藍(練是潔白的熟絹,生藍是草料)。”
孔子聽了大笑道:“那不是一匹練,是一匹白馬在吃草。”孔子繼續解釋道:“在陽光下,馬的影子有一匹長,也就是長達四丈,故此稱馬為馬匹。”
一匹有多長,每個朝代并不一樣。古時候人們以五十尺為一匹,後來改為一百尺為一匹。
布織出來以後很長,在做交換用的時候,不容易測量它,于是人們就把它按一定的長度從兩頭對折卷到中間。
今天我們在綢緞店依舊能看到一匹匹折好的布卷。需要用的時候人們翻轉任何一邊都很容易将它展開。一匹匹布躺在櫃架裡,你就能看到一個個“匹”字。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歡迎轉發,感謝支持!
本文作者:白雙法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