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我國第15個“信用記錄關愛日”,此節日旨在拓寬征信知識宣傳的深度和廣度,提高社會公衆的信用意識和維權意識,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征信逐漸成為每個人的“經濟身份證”,作用于求職、買房、買車等各個領域,也為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注入活力。
《論語》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是精彩人生的通行證。在全面推進征信體系建設的今天,讓我們從節日出發,一同讀懂關于這封“信”的現實意蘊。
讀懂人無“信”不立,守好為人處世之本。從古至今,誠信故事不勝枚舉:商鞅立木為信、季布一諾千金、曾子殺豬、尾生抱柱……一個人隻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立得住,能成事”。時代賦予誠信這一傳統美德新的内涵,翻開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二字作為公民道德的基石、社會運行的基礎,更是直擊人心,引領“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尚。言而有信,才能擁有小“信”運。我們要完善社會信用等級考評體系,懲戒失信,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褒揚誠信,讓誠信者在生産生活各方面都能享受優惠待遇。充分發揮宣傳作用,以榜樣的力量傳遞誠實守信正能量,讓誠信融入基因,成為一種習慣。
讀懂業無“信”不興,精通創業守業之道。指出:“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誠信是企業的立業之本,既是創業成功的秘訣,又是守業堅實的根本。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一些百年老店、老字号企業,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秘訣就在于無論遇到什麼風浪挫折,都能夠堅守誠信立企的原則。當下,我們的信用體系進一步健全,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出爐,到各地大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從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用賬本”等基礎性工程,到各地紛紛出台懲戒“老賴”、發布企業“紅黑榜”等舉措,都是以制度力量培養誠信自覺,讓人們選擇誠信更有底氣,對社會信用的前景更有信心。
讀懂國無“信”不甯,踐行治國理政之要。“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誠信是國家交往的關鍵。在國際合作和交往中,我國始終信守一個“誠”字,積極踐行在國際社會上作出的每項承諾:對非洲的援助、對聯合國的承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支援等一一落實。以誠相交,真誠相待,通過踐行諾言赢得好感尊重,鞏固政治與戰略互信。誠信在外交上發揮較大作用,對内作用也不可忽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們的黨和政府以廉政取信于民,以勤政服務于民,始終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密切魚水關系,做群衆的“貼心人”。 用“承諾”“思想”“行動”的一緻取信于民、服務于民。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石和重要特征,是每個社會公民的立身之本。在信用記錄關愛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讀懂這封“信”,弘揚誠信文化,普及信用知識,讓知信守信的社會氛圍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天。(文/姚玉鈴 圖/沈途威)
來源:南通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