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舍
-
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情況:
正在和某個人聊天,對方突然不回消息,沒有原因,沒有解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等到對方的回複。
倘若隻是閑聊,人們大多不介意;但若是真的有事,很容易讓人着急上火。
有這樣的表現,不能說對方不在意。
畢竟,沒有誰能在手機前24小時待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自然不可能永遠都秒回消息。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和這樣的人聊天,總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尤其是明明沒什麼事,卻故意不及時回複消息的人。
到了最後很容易發現,那些願意秒回,起碼做到及時回複,好好回複的人總是在人群中人緣更好。
所以,恭喜那些能夠秒回微信的人,他們無形中給自己積累了許多“看不見的财富”。
生活因“秒回”更高效
你有沒有過因為太忙,連微信消息都沒時間查看的時候?
前段時間,公司事情一大堆,每天都在忙着到處跑,去見一位客戶的時候,下意識将手機放在了口袋,着急核對資料。
當時自己内心的想法很簡單,手機不重要,先忙眼前的事,之後還有一大堆事要完成。
然而好不容易坐了40分鐘的車,到了約定的地點才知道,客戶在一個小時前就更改了見面的時間,也發到了我的手機上,隻不過我沒有按時查看。
看似自己是為了節省時間,這才不願意看微信消息,實則沒有及時查閱信息,才是對精力的浪費。
因為如今的生活總是處于高速前進的過程中,自己的确需要抓緊時間趕路,但也需要偶爾核對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确。
很多時候微信消息的确沒那麼重要,可能隻是家人所發的一些問候,是朋友所說的一些閑話。
但誰也不清楚下一句不被重視的消息,是不是就是影響自己決定的關鍵,有條件時秒回消息,能避免遺憾,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加高效。
感情因“秒回”更牢固
記得微博上有這樣一句話:“真正好的關系,叫做不需要‘秒回’。”
同類型的文案有很多,還有人說“真正好的關系,不需要錢來檢驗”、“真正好的關系,不需要處處遷就”、“真正好的關系,不需要太多儀式感”...
剛開始接觸這些文案時,覺得很有道理,可之後深思一番後覺得——也許真正好的關系,可以不“秒回”,但能“秒回”的關系隻會更牢固。
就像朋友身上發生過一件事。
她和丈夫剛結婚時,兩個人條件并不好,每逢節假日她都沒有禮物收,她總是無所謂地說:“有沒有禮物不重要,他愛我就行”。
後來,兩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丈夫做生意成功後,給她送了不少禮物,她每次都會發朋友圈。
我調笑道:“現在不說沒禮物也可以了?”
她說:“也可以,但是有禮物肯定更好啊,哪個女人不希望情人節收到另一半的鮮花和禮物呢。”
世間很多道理都是通用的。
“秒回”不是評判一段關系是否牢靠的标準,可能夠“秒回”的關系,保鮮時間更久。
人品因“秒回”更顯靠譜
前段時間,和一位老友聊天,聊起“秒回”這件事,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他說:“不秒回的人,多半不靠譜”。
當時,我笑他評價太随便,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之前他還隻是部門主管時,安排一個員工去送料,安排下去後,對方一直不回複,連“收到”都沒有,打電話也不接。
整整過去了三個多月小時,才找到那個員工,對方在被詢問去幹什麼了時理直氣壯地說:“不是你讓我送料的嗎?”
的确,這個員工幹了事,可不懂“上傳下達”,其實就是對人的不尊重。
有人曾說:“什麼是靠譜的人?其實很簡單,能夠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應。”
人都是群居動物,注定要與他人來往,學會“秒回”消息,是對别人的一種尊重,也是及時承擔責任的正确态度。
這不是說無論何時都得秒回,人都有太忙的時候。
隻不過,盡可能做到“秒回”的人,一定會在人際交往中更顯靠譜,讓與他人來往的人更加放心。
看過一段話:
“人生四大難熬的時刻,就是吃飯吃一半要等菜,洗澡洗一半要等水,看視頻看一半要等廣告,聊天聊一天要等對方回複。”
1927年,蘇聯心理學家蔡格尼克發現,相對于已經完成的工作而言,人們對未完成的工作總是記憶深刻。
當一個人開始和你聊天時,其實就等于開始了一項工作。
倘若自己總是不回複,讓對方魂牽夢繞,其實就是對别人的不負責,這樣的人,很難被歡迎,也很容易因為不懂及時回複消息而吃虧。
餘生,願我們都能做一個盡可能“秒回”的人,在“秒回”中,收獲自己的幸福。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