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什麼意思?
流傳最廣的一種解釋是,這個落款形似“哭之笑之”,意在暗示朱耷本人身世和明代遺民的身份。
很遺憾,這是最抒情,但也是最不合理的一種解讀。
八大山人三個時期的簽名
1684 年,朱耷開始使用“八大山人”,雪個、個山等名号全部棄之不用,直到去世。在那 20 多年間,這四個字的寫法至少經曆過兩次變化——
起初,“八大山人”四個字完全沒有連筆,字字清晰,整體觀感沒有“哭之笑之”的意象;
至 1690 年左右,“八大山人”的書寫方法出現變化,“八”字的角度變大,“山”和“人”則為連筆,四字有了草書體勢,整體也開始形似所謂的“哭之笑之”;
1695 年,朱耷在 70 歲之後的簽名更加灑脫,晚年甚至還有“八大”和“山人”分開左右題寫的作品(下圖)。但無論如何觀看,此時的落款都與“哭之笑之”漸行漸遠。
《渴筆山水冊》之一
《渴筆山水冊》簽名局部
八大山人這個名号從何而來,是什麼意思,至今未有出自朱耷本人之口的史料記錄,我們隻能結合他的作品、時代、身世和這四個字本身來解讀:
從字體結構上來說,“朱”字去掉“牛”,“耷”字去掉“耳”,剩餘的即為“八大”二字,而去掉的“牛耳”意義更加明确,它象征明代作為“執牛耳者”即統治地位的失去。
《荷花雙凫圖》 1696 年
另一種解讀出自清代著名曆史學家陳鼎,他在《八大山人傳》中這樣寫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無大于我也。”
四方,為東西南北方;四隅,為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這句話的意思是周圍無他,隻有自己。
此種解釋更像是對八大山人繪畫境界的描述,因為自啟用這個名号後,他在藝術創作上才逐漸走向成熟,到晚年更是“如入無人之境”,悠閑灑脫,他對過往的世事紛争也更加淡然,隻是偶翻白眼以示“愛誰誰”。
《楊柳浴禽圖》 1704 年
還有兩種說法,均出自佛教。
其一,是來源于《八大人覺經》,此經書涵蓋了諸佛、菩薩覺悟的八項事理,講的是世間無常、多欲為苦、心無厭足…朱耷曾對此經書做過題跋,所以“八大山人”源于此的說法,可以理解。
其二,“八大山人”也被解讀為“八大山” 中之“人”。佛教理想世界的最高處——須彌山周圍有八座大山。八大山人用這個名号表達自己雖已還俗,但心仍向善。
在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之前,也就是在未還俗之前,他還曾有一枚“止八大山”的印章,“止”的意思是不再前進,即處于八大山的意思。所以還俗後,“八大山” 中之“人”的解讀也相對合理。
《落花圖》 1692 年
至此,解讀八大山人的幾種可能性已基本在列。但他的本意是什麼,誰都無法确定,“浮沉世事滄桑裡,盡在枯僧不語禅”,就像他曾在門上寫下的那個“啞”字,對人不交一言,代之以手勢或筆談。
特殊的明末清初,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八大山人。
他所處的江南,更是獨具特色,這裡物質豐饒,這裡文化興盛,這裡有反抗也有沉默。傳教士利瑪窦形容這裡為“上帝光芒沒有照耀到,但卻能看到柏拉圖理想國的地方。”史學家史景遷也曾說,最希望生活的地方就是這個時期的江南。
《丁香花圖》 八大山人
那個時期的江南有多“風騷”?
八大畫了一朵花,名為《落花圖》,畫了一朵丁香花,還蓋上了“唇形”印,還說你感受不到這裡的獨特氣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