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俄羅斯 中子衛星

俄羅斯 中子衛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7:08:05

俄羅斯正在裝備反衛星激光武器系統,提升反衛星能力。

綜合多方信息源分析,俄羅斯位于北高加索地區的“樹冠”太空監視系統中,正在裝備一種名為“莢蒾”(音譯為“卡琳娜”)的新型激光系統,主要用于緻盲、幹擾飛經俄羅斯上空的偵察衛星等。

該系統通過地面設備發射高能激光束,直接作用于在軌軍事衛星的光學傳感器上,使傳感器失能或失效。“莢蒾”系統将與俄已列裝的“佩列斯韋特”車載激光反衛系統協同作戰,共同構建俄太空對抗的新“殺手锏”。美國《福布斯》網站表示,“莢蒾”反衛星激光系統将是美國太空優勢的嚴重威脅。

俄羅斯 中子衛星(技術派俄羅斯将裝備)1

俄羅斯的太空監視系統,該系統可支持反衛星作戰。

神秘的“莢蒾”

“莢蒾”項目始于2011年,是俄羅斯國防部“樹冠”空間監視系統的組成部分,谷歌地圖衛星地圖顯示,俄羅斯近期正不斷加速該系統的建設。“樹冠”系統位于俄西南部澤連丘克斯卡亞附近的克朗空間設施内,附近還有俄羅斯科學院的特殊天體物理觀測台和垃坦式-600射電望遠鏡。

“樹冠”由相距數公裡的雷達系統“40J6”和激光光學雷達“30J6”組成。“樹冠”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構想出來,主要為蘇聯反衛星系統提供制導數據,但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建造。“40J6”雷達系統主要是為“30J6”激光光學雷達提供精确軌迹數據,以便引導望遠鏡瞄準目标。“30J6”激光光學雷達位于恰帕爾山頂(其精确坐标為43°43'2“N,41°13'41”E),包括用于高分辨率低軌道衛星成像的1.3米窄角自适應光學望遠鏡和用于高軌道衛星探測的0.4米寬角望遠鏡。

在過去的10年中,“莢蒾”新型激光系統基于“30J6”激光光學雷達系統發展,激光器與1.3米望遠鏡集成,其用途有兩個:精确測量衛星距離、緻盲緻眩衛星傳感器。“莢蒾”系統的發展可以通過一系列公共衛星圖像、俄羅斯工業承包商的招标文件和俄政府财務報告來判斷。“莢蒾”在2002年發表的一篇博士論文中首次被提及,是國防部下屬研究所為“供電系統”科學生産聯合體開展的一個研究項目的名稱,專注于為大型望遠鏡開發自适應光學系統,以抵消大氣和望遠鏡本身造成的扭曲。俄國防部于2011年4月28日批準了“莢蒾”系統的技術任務。2011年11月3日俄國防部與“樹冠”激光光學雷達系統的總承包商莫斯科“精密儀器系統”科學公司簽訂了合同,“莢蒾”項目正式啟動。合同顯示,“莢蒾”的總設計師是強電半導體儀器科學生産聯合體的副總設計師亞曆山德拉·鮑裡索維卡·亞曆山大,曾于2004年至2009年期間領導一個大型激光測試中心。文件中還提到“莢蒾”首席設計師為庫夫特林。

“莢蒾”反衛星功用的證據來自幾個獨立的來源。首先,2014年1月網上公布的一份銀行擔保文件稱,“莢蒾”的目标是通過固态激光器和自适應光學收發系統對衛星光電系統進行“功能抑制”。其次,在2017年出現在網絡上的一份列有軍事建設項目清單的文件中,“莢蒾”被描述為“太空安全系統”。“精密儀器系統”科學公司獲得“莢蒾”合同的同一天,還開始名為“岩芯”的研究項目。“岩芯”目标是創建一個實驗性的“相幹激光雷達”,工作目的是利用外差探測原理研究激光雷達,實現在常規光學衍射極限之外獲得高分辨率圖像,其工作的一個方面是開發合成孔徑信息處理軟件。

俄羅斯 中子衛星(技術派俄羅斯将裝備)2

目前激光反衛星主要用于破壞衛星的光學設備。

可對付敵偵察衛星

“莢蒾”作戰用途是緻眩或緻盲敵方偵察衛星的光學傳感器,并具有獨立的跟蹤系統和自适應光學系統,可幫助其更好地減輕大氣幹擾。“莢蒾”使衛星失效的可能方法是使用激光軌道碎片清除(LDOR)方法,利用激光能量從碎片顆粒中燃燒薄表層,在物體上形成一個小等離子體射流,使其稍微減速,最終迫使其返回大氣層并燃燒。

2015年公布在互聯網上的“莢蒾”系統招标文件已經明确表示,“莢蒾”将配備用于精确引導激光束照射衛星的新型望遠鏡。招标文件中技術規格規定,“莢蒾”系統建築應在 40至-40°C的溫度下運行,并能承受7級地震。它的底座直徑為7.13米,由兩部分組成的圓頂封閉,打開時間不超過10分鐘。望遠鏡能夠掃描從天頂到30°高度的整個天空。激光束通過一排反射鏡指向望遠鏡,并通過側孔進入望遠鏡。然後,它們被對角鏡偏轉到次級鏡,次級鏡又引導它們朝向主鏡。

“莢蒾”是“收發”系統,可以捕捉到從目标反射的激光束,反射的激光束沿着相反的方向前進,最終在探測器中形成目标物體的圖像。同時,“莢蒾”需要一個自适應光學系統來生成足夠清晰和詳細的目标圖像,以确保激光束随後可以精确地瞄準目标的光學傳感器。望遠鏡頂部的兩個類似取景器的設備實際上是自準直器,這是确保整個光學設備正确對齊以發送和接收激光束所必需的,光學偏移可能是由于溫度波動以及望遠鏡結構本身的重量引起的。利用一組棱鏡,自準直器将光脈沖發送到較小的“模拟鏡”,并與主鏡和副鏡結合使用。所獲得的測量數據在望遠鏡臂上可見的矩形單元中進行處理,然後用于調整對角鏡和二次鏡的位置,以确保從主鏡反射的激光束準直。望遠鏡的框架由碳纖維或碳化矽複合材料制成,這種材料比傳統使用的钛更輕,不易變形。

在過去的十年裡,“莢蒾”的發展顯然是緩慢的。俄國防部于2015年11月20日和2018年6月1日至少簽署了兩份建造“莢蒾”的合同。在2019年8月的谷歌照片中可以看到該站點開始工作的初步迹象。到2020年9月,激光光學雷達建築以南顯然正在進行施工。利用衛星地圖,表明現有激光系統已開始适應反衛星作戰的任務。

俄羅斯 中子衛星(技術派俄羅斯将裝備)3

“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外界分析認為其是一種戰略激光武器,可用于反衛星。

俄不斷提升反衛星能力

除“莢蒾”外,俄羅斯還研發了“獵鷹-梯隊”、“佩列斯韋特”等激光緻盲反衛星系統。“獵鷹-梯隊”機載激光系統從2001年開始研制,但有幾次該項目瀕臨取消,目前的發展狀況尚不清楚。

“佩列斯韋特”是唯一已知處于戰鬥值班狀态的機動式激光系統,與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系統一起部署,旨在防止軍事偵察衛星跟蹤其動向。俄羅斯副總理尤裡·鮑裡索夫透露。“佩列斯韋特”可以“緻盲”高度達1500千米的所有“可能敵人”偵察衛星,在飛越俄羅斯領土時“使其失效”。2019年12月,佩雷斯韋特已與5個洲際彈道導彈營共同部署,并陸續批量交付俄軍。2021年9月和2022年4月“佩雷斯韋特”針對兩顆俄羅斯軍用衛星“宇宙-2551”和“2555”進行了性能測試,兩顆衛星被送入極低的軌道,并在發射數周後返回,沒有進行任何機動。

“莢蒾”激光武器系統不僅是俄軍在戰場上對一種新式武器的探索,更是激光技術在現代戰争中科技不斷成熟發展的具體體現。一直以來俄羅斯高度重視激光反衛星能力建設,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示,激光武器未來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俄羅斯軍隊的作戰潛力。随着俄多型激光反衛武器的不斷成熟,激光反衛能力将成為俄軍謀求空間戰略優勢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員,本文由“航天防務”首發,澎湃新聞獲授權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