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扯桂林闆路的民間江湖曆史學人士,關于全州縣的前世今生,最喜歡津津樂道的有兩種說法:
一是全州改隸廣西是皇帝為了滿足桂林籍官員陳宏謀的遺願:陳宏謀病危時,讓家屬護送回原籍,希望能在家鄉辭世。誰知天不随人願,陳在全州就去世了。皇帝于是就把全州從湖南改隸廣西,也算了卻陳老先生的遺願。
二是朝洪武年間全州從湖南改隸廣西是用“廣西靜江府的道州”換來的。道理一是,一個州換一個州,兩不吃虧。道理二是,全州是湘語,和湖南永州是一個方言區(原本湖南);道州(湖南道縣)是北方方言,和桂林屬一個方言區(所以應該原本屬于廣西)。
先說第一條闆路:所謂滿足陳老先生的遺願的說法,純屬劉邦和劉備大比武,年歲差得太遠。
陳宏謀 (1696-1771),雍正進士。曆官布政使、巡撫、總督,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治學以薛瑄、高攀龍為宗,著有《五種遺規》。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谥号文恭。
《明史·地理志六》:“全州。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焉,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來屬。南距府二百五十裡。領縣一:灌陽。”全州原屬于湖廣永州府(今湖南永州市),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隸桂林府(靜江府),還順便把其屬縣灌陽也帶過來了。
也就是說,早在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全州就從湖南改隸廣西,而陳老先生生活在1696-1771年(清朝康熙三十五年—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逝世時全州已經改隸廣西将近400年(1771-1394=375年)了。
第二條闆路有點複雜,更具有欺騙性。這是江湖曆史學者按照大衆思路,用似是而非、偶然巧合的現象作為必然理由來胡亂編排的。
其實,曆史真相是這樣的:不但是全州,連同其屬縣灌陽在明朝時由湖南改隸廣西的;但道州一直是湖南的,從來沒被廣西管轄過,所謂的道州換全州純屬空穴來風。
這段曆史讓筆者一一道來。
全州的前世今生是這樣的:
《宋史·地理志四》“荊湖北路、荊湖南路”:“荊湖南、北路。紹興元年,以鄂嶽潭衡永郴道州、桂陽軍為東路,鄂州置安撫司;鼎沣辰沅靖邵全州、武岡軍為西路,鼎州置安撫司。二年,罷東、西路,仍分南、北路安撫司,南路治潭州;北路治鄂,尋治江陵。……
“全州,下,軍事。紹興元年,聽廣西路經略安撫司節制。崇甯戶四萬四千六百六十三,口一十萬六千四百三十二。貢葛、零陵香。縣二:清湘,灌陽。
《新元史·地理志六》:“全州路。宋全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錄事司。縣二:清湘。灌陽。”
《明史·地理志六》“全州,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焉,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來屬。南距府二百五十裡。領縣一:灌陽”
《宋史》表明:現在湖南、湖北,在宋代為荊湖東路和西路(“路”是宋朝地方最高行政區劃),全州此時屬于荊湖西路。紹興二年(1132年),取消東路和西路,改為南路和北路,全州屬于荊湖南路,下轄清湘、灌陽兩縣。但在此前的紹興元年(1131年),全州短暫歸廣西節制(1131-1132年),原因不得而知。
《新元史》表明:元代的全州為路,屬于湖廣道(其實就是湖廣行省),至元十四年(1377),改為全州路總管府,下轄清湘、灌陽兩縣。
《明史》顯示:洪武元年(1368)設置全州府(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洪武九年降為散州(轄灌陽、清湘2縣),仍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連同灌陽縣(清湘縣撤并入灌陽)劃歸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人說用道州換全州,前提是道州原本是廣西的。
筆者查閱了《宋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的《地理志》,記載如下:
《宋史·地理志第四》“荊湖南、北路”的“南路”下轄州:“道州,中,江華郡,軍事。乾德三年,廢大曆縣。熙甯六年,廢楊梅、勝岡、綿田三寨。紹興元年,隸荊湖東路;二年,複舊。崇甯戶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五,口八萬六千五百五十三。貢白紵、零陵香。縣四:營道,江華,甯遠,永明。”
《新元史·地理志六》:“道州路。宋道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總管府。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九。領司一:錄事司。縣四:營道,甯遠,江華,永明。”
《元史·地理志第六》:“道州路。唐為南營州,複改誕州,複為江華郡。宋仍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總管府。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九。領司一、縣四。錄事司。縣四:營道,甯元,江華,永明。”
《明史·地理志五》:“道州,元道州路,屬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複降為州,以州治營道縣省入,來屬。北距府百五十裡。領縣四:甯遠、江華、永明、新田。”
四部史書表明:宋代的道州隸屬于荊湖東路(後改荊湖南路);元代的道州屬于“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明代的屬于湖南布政使司。可見從宋代到明代,道州一直是湖南的屬地,因為換取全州而從廣西改隸湖南的說法沒有根據。
同樣,上面四部史書顯示:無論在是宋代的廣南西路、元代的廣西行中書省,還是明代的廣西布政使司,其轄區都沒有發現道州。靜江府(桂林府)也沒有下轄過道州。
《宋史·地理志第六》“廣南西路”:“……州二十五: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龔,浔,柳,貴,宜,賓,橫,化,高,雷,欽,白,郁林,廉,瓊,平,觀。軍三:昌化,萬安,朱崖。縣六十五。南渡後,府二:靜江,慶遠。州二十:容,邕,象,融、昭,梧,藤,浔,貴,柳,賓,橫,化,高,雷,欽,廉,賀,郁林。軍三:南甯,萬安,吉陽。”
靜江府。……縣十一:臨桂,興安,靈川,荔浦,永福,修仁,義甯,理定,古,永甯。(筆者按:實際10個,宋史疏)南渡後,無永甯縣。
北宋時廣南西路統轄25個州,3個軍;南宋時的20個州和3個軍,都沒有道州。靜江府(明改為桂林府)的下屬州縣也沒有道州。
《元史·地理六》:“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番民總管府一。……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道州路。……永州路。……全州路。……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靜江路。……領司一:錄事司;縣十:臨桂,興安,靈川,理定,義甯,修仁,荔浦,陽朔,永福,古縣。”
《新元史·地理志六》:“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州十五,屬縣一百四十二。道州路。……縣四:營道、甯遠、江華、永明。永州路。(略);全州路。(略)……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靜江路。……縣十:臨桂、興安、靈川、理定、義甯、修仁、荔浦、陽朔、永福、古縣。”
《元史》和《新元史》在路、府、州的數量上略有區别。但兩書記載的道州路、永州路、全州路、靜江路是湖廣行省下屬的平級行政區劃卻是一緻的。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靜江路屬于湖廣行省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其下轄州縣沒有道州和灌陽。
《明史》沒有道州從廣西改隸湖南的記載。
這樣一來,脈絡就清晰了:明朝洪武年間,全州(連同灌陽)從湖南改隸廣西,據說是為了便于鎮壓瑤民起義;道州曆來就是湖南的轄區,從來沒隸屬過廣西。所謂的道州換全州其實就是某些人士的想當然。
江湖曆史學者休矣!
1.本文發表在《桂林日報》2016年5月9日。
[1].征聯參賽作品。
3.請我寫碑文,免費贈送此對聯。
4.男的為初婚,女主為二婚。不過事主本人也不忌諱,哈哈。
5.此文作于2002年
6.此文于桂林南溪山醫院院内勒石。
7.勒石于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老校區校史館雕塑群前。
[7].碑文于2015年烈士紀念日前夕勒石于陽明山烈士園陵。
[8].本文發表于《文史春秋》2017年第四期。
[9].本文發表于《桂林日報》。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葉桂郴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