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東
編輯/宋建華
▷地震前的諾日朗瀑布
9月27日,九寨溝重新恢複了遊人如織的景象。在經曆了2017年8月8日那場7.0級地震之後,這一世界自然遺産名錄上的景區,關閉了整整2年零49天。
地震給景區留下了大大小小27處傷痕。“景區的修複工作,在世界上沒有先例,沒有參照,每一步都要靠我們自己摸索。”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處長杜傑如是說。
2019年雨季,修複後的九寨溝景區再次經受住了暴雨的考驗,也終于重新回到了遊人的取景框中。
▷地震後的諾日朗瀑布
震後的九寨溝,留下27處傷痕
杜傑還記得兩年前地震發生的那個晚上,因為家人病危,他在簡陽醫院的病房裡,未能接聽的電話有20多個。直到一個小時後,他的博導從國外打來電話:“九寨溝地震了!”
杜傑,中科院生态學專業碩士畢業後進入九寨溝管理局,負責生态科研工作。他經常帶領遊客翻山越嶺,識别沿路的花草、鳥獸,開辟了九寨溝的生态旅遊線路。2018年,拿到環境科學博士學位的他,成為了九寨溝管理局學曆最高的處長。
得知地震,杜傑不寒而栗。
他和科研處的20個同事都清楚,處于山上的九寨溝景區内有大大小小114個湖泊,豐水期僅長海儲水量就有4500萬立方,時值暑期,景區每天遊客近4萬人,山下還有村民和商戶,若是出現決堤,後果不堪設想。
急忙趕往機場,登上第一班返程飛機。途中餘震不斷,道路受損,杜傑抵達景區時,已是震後第二天下午2點。
地震當晚,科研處高級工程師朱忠福正在加班。斷了電的景區漆黑一片,6.6萬遊客和村民開始被陸續轉移。此時,房屋開裂,路面出現滾石,朱忠福開始意識到景區受損的嚴重程度。
根據杜傑率領科研處統計的受損情況,景區受損發生改變的遺産點共有27處。其中,火花海受損最為嚴重,出現40米長決堤,幾乎消失殆盡。11處受損較小的改變中,諾日朗瀑布的岩層局部斷裂,瀑面上隻剩一股急流從裂縫中瀉出。其他有15處輕微改變,多是山體垮蹋導緻少量泥土、碎石進入湖泊,湖水短暫性渾濁。
雖然值得慶幸的是,景區内的湖泊生态未遭受大的影響,整體水循環穩定。但杜傑清楚,潰堤對下遊的威脅并沒有完全解除。諾日朗瀑布瀑面裂縫處的大塊鈣華,就是地震後第二天下午垮塌的。在未經細緻勘察的情況下,誰也不敢保證湖泊、瀑布沒有其他“内傷”。
▷杜傑(右一)與科研人員進行修複前的勘測
怎麼恢複、誰來恢複、用什麼恢複?
為了盡早進行細緻勘察,包括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地礦局等在内的10家勘察設計單位進入景區,對各地質災害點進行了現場确認。
九寨溝1978年被列入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自然遺産地的災後修複恢複倍受關注。
對世界級自然遺産地進行7.0級的震後修複,杜傑的科研團隊發現,他們要幹的這件事,在世界範圍内沒有先例,沒有參照。要不要人工幹預?幹預的程度怎麼把握?每一步都需要在摸索中進行。
杜傑介紹,目前的監測數據顯示,景區的水循環系統并沒有受火花海潰堤的太大影響,但火花海裸露的地表可能會出現沙化,引發級聯效應。目前,是否人工修複火花海堤壩尚未确定。
修複必須兼顧安全和美觀。杜傑舉例說,比如震後景區需要修建一個預防滑坡危險的棚洞,出于安全考慮計劃修1公裡,但經過專家論證後認為1公裡影響美觀,最後決定修了370米,下一步的解決方案還在研究中。
火花海受損後,其下遊原本不起眼的一個小瀑布因為潰堤後植被被大水沖走,瀑面擴大了好幾倍,形成了一個新的景點雙龍海瀑布。
一種意見認為原本的九寨溝景觀就是自然地質原因形成的,地震也是形成自然景觀的一種因素,所以沒必要人工恢複。另一種意見認為決堤導緻湖泊出水量減少,若對整體水循環系統有影響,就應該人工幹預。
諾日朗瀑布是中國最寬的鈣華瀑布,對其受損部分的人工幹預經過了激烈讨論。杜傑參加了幾乎每一次的災後恢複工作研讨會,最終支持人工幹預和自然恢相結合的意見占據了上風。但接下來,怎麼恢複、誰來恢複,以及幹預程度、使用材料等一連串問題,都需要一一找到最優解。
在杜傑眼中,這個過程就像“給人做修補殘缺的植皮手術”,即要照顧到美觀,更要注重安全,還必須使非自然因素“注入”程度減少到最小。
“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找到最好的大夫,把握住最佳時機,用最适合的材料。”杜傑說。
在确定了“自然修複為主、人工幹預為輔”的原則後,西南科技大學團隊因對鈣華地貌有先期研究和實踐經驗,經過前期試驗,最終擔綱諾日朗瀑布的恢複工作。
“恢複所用的主體材料,即為垮塌掉的鈣華。”杜傑認為,這是他們選定這位“大夫”的重要原因之一。
▷施工人員将脫落的鈣華背上瀑布
百餘噸脫落的鈣華,修複諾日朗
在修複之前,确定人工幹預的必要性最難。
九管局科研處分析,諾日朗瀑布上遊的鏡海,儲水量約327萬立方米,諾日朗19個群海儲水量近100萬立方米,共427立方米,相當于西湖總水量的1/3,一但諾日朗瀑布垮蹋,沖向下遊,就會危及景區内的村民安全。
距離諾日朗瀑布下遊最近的村寨樹正寨,相距5公裡,而地勢更低的荷葉寨靠近路邊,兩村加起來約有1000名常住村民。
諾日朗瀑布垮塌的謠言曾在地震後一度引起村民恐慌,直到科研處公布了實地測量的數據後,才得以平複。
杜傑介紹,每年的三四月是諾日朗瀑布流量最低的時候,每秒1立方,到了七八月份,流量最高可達每秒13立方。這是一年雨量最集中的時期,時常會出現大暴雨,不進行人工修複的話,危險系數很高。
諾日朗瀑布受損後,瀑面僅剩的一股急流對瀑面鈣華沖擊力增強,裂縫是否會被沖大,不可預測。
九管局與西科2018年4月份确立修複合作,科研處人員與西科大修複團隊一起将諾日郎瀑布水流改道,露出瀑布表面,涼幹後将裂縫松動處清理,再将掉落的鈣華背上瀑面,由專業人員修補複原,裂縫内部也用碎鈣華一一填充。
修複施工用了10天時間,百餘噸脫落的鈣華,重新與瀑布合為一體。2018年6月6日,諾日朗瀑布“補鈣”完成,逐漸放大水流至一周後全完放開,瀑面恢複了水簾景象。
諾日朗瀑布修複後能不能經住雨季的考驗,杜傑的心一直懸着。因為震後山表植被松動,涵養能力下降,導緻水流加快,落下的滾石擡高了河床,所以即便是降雨量與往年相同的情況下,水流沖擊力也會相對震前加大。
2018年 6月25日、7月10日,九寨溝兩次突降暴雨,景區入口、下遊的村子不同程度被淹,而修複的諾日朗瀑布沒有出現問題。
據杜傑介紹,震後被改變的山體表面植被、土壤,靠自然恢複的保育期一般需七八年,恢複到震前的堅固水平大約要10年,這期間仍需不間斷監測鈣華變化情況。
▷震後景區内的一處修複點
“九寨溝景區,不能再傷了”
9月27日,九寨溝景區重新開放。在已開放區域,每個景點處都能看到“地質災害隐患點,禁止通行”的标牌。景區工作人員解釋,标牌處都是經九管局地質災害治理處勘察,認為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
據九寨溝統計,地震前景區内共有57處地質災害隐患點,震後增加到134處,成為新的重點監控區域
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工作人員蹇代軍介紹,每個隐患點上都有固定的監測人員,隔一段時間上報一次監測數據。隐患點之間還另外安排有移動檢測人員,有意外情況也會及時上報。
肖維陽在震後負責水位的監測,他分析過九寨溝景區10年來各湖泊的水位變化。長海海拔最高,水位的變化也最大,豐水期與枯水期相比,水位變化超過7米仍屬于正常現象。
“測試這些數據為了确定湖泊的穩定性。”肖維陽介紹,景區設有專門的水文水質監測站,每隔幾秒自動收集一次水位、水質、水溫等數據。科研處至少一個月比對數據一次,着重查看超出正常變化範圍的情況。
震後的九寨溝景區,還配備了上無人機監測設備。
根據震前掌握的數據,山上的水流到谷底正常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最長時需要兩個月,因為要經過地表植被及地下喀斯特岩層的過濾。
然而,讓科研處工作人感到奇怪的是,2018年7月份一天,鏡海的水突然變得渾濁,并溢出到了路邊。發動無人機進行觀測後才發現,原來有一股洪水從山頂森林邊流下,山頂已有大量植被被破壞。無人機監測設備,為采取應對措施争取了時間。
2019年的雨季,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同樣經受住了暴雨的考驗,加快了景區開放的進度。
看到景區重新恢複了遊人如織的景象,監測點的肖維陽不敢松懈。他擔心因為自己的一點放松,延誤了解決問題的時機,“九寨溝景區不能再傷了”,他說。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北青深一度】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