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列四書之首

論語列四書之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5 07:09:25

第十五篇第15章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躬自:即自己,自身。如《詩·衛風·氓》:“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又如《後漢書.靈帝紀》:“又駕四驢,帝躬自操之,驅馳周旋。”

厚:山陵之厚也。其初文為“㫗”,㫗由“亯(享的異體字)”倒寫而成,亯:敬上也!意為祭祀鬼神,如《孝經》曰:“祭則鬼亯之。”

亯為“敬上”,倒寫的㫗即指“厚下”,即厚待下人。

㫗加上⺁(han,山崖)後,表示地之厚,如《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也有一說,厚的甲骨文像山崖下有一個酒壇子。厚也泛指扁平物體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大, 與“薄”相對;後引申為重,深,大等義,如厚此薄彼、深情厚誼、無可厚非,又如《戰國策》:非能厚勝之也。

厚也有“厚道”、“忠厚”等義,還可指富裕殷實,如:“家底厚”、“家境殷厚”等。本文的厚即為此意。

厚也是一中華稀有姓氏。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1

薄:林薄也!形聲字。從艸,溥(pǔ)聲。浦指廣大、普遍,草浦結合,意為草木密集叢生之處。

《楚辭·九章·涉江》有雲:“露申辛夷,死林薄兮。”王逸注:“叢木曰林,草木交錯曰薄。”

薄也可指迫近、逼近。《楚辭·九章·涉江》:“腥臊并禦,芳不得薄兮。”洪興祖補注:“薄,迫也,逼近之意。”又如:“義薄雲天”。

薄又可指物體厚度小(口語讀báo)。《詩·小雅·小旻》:“如履薄冰。”

薄也指弱、分量輕,如“勢單力薄”、“薄禮”。也指輕視,如“厚古薄今”。

用在“薄荷”時,讀bo,第四聲。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2

責:求也。從貝朿(ci)聲,會意兼形聲字。貝指錢财,朿即刺,貝朿結合,意為暴力催債。

責的原義就是“責求”、“求助”等,如《左傳·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鄭不堪命。”

責泛指求,如《孫子·勢》:“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韓非子·定法》:“循名而責實。”

責也引申指責備。如《戰國策·趙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又指責任,如《韓非子·南面》:“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責,又有不言之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由索取義引申,又指債務,音zhài。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債”,《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債)于薛乎?”

本文的責,就是求、求助的意思。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3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自己要先富裕、強大起來,少求助于他人,就可以遠離怨恨了。”

關于本文的解讀,曆代先賢們基本一緻地把“責”理解為責備,全文理解為:責備自己多一點,責備别人少一點,就可以遠離怨恨。

比如南宋朱熹注:“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就可遠離矣。”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4

這樣解讀固然沒有背離儒家的基本思想觀點,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不是孔子的原意!

如果按照傳統的解讀,應該是“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可是本文少了一個“責”字。

有人認為,少了一個“責”是編輯《論語》的人漏抄了一個字,這些解釋顯然太牽強,太無力了。

也有人認為,這裡孔子說話時,省略了一個字。如果要省略一字的話,按照中國人的需要習慣,應該省略後一個“責”,不可能省略前面的“責”字。

總之,按照字面的理解,一定是孔子在提醒弟子們要“厚自己”,“少求人”。不然就會有“怨言”不斷。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5

《中庸》有言:“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小至個人,大到國家,如果有困難,需要求助于人,一次、兩次,可以,人家會很爽快地答應,多了,難免讓人為難,開始就有怨言了。

現在有些人,自己不努力,習慣了依賴父母、親人、朋友,最終不但會招來怨恨,甚至會衆叛親離。

常言道:“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與其用淚水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人一定要自己強大起來,少求助于他人。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6

夏商三霸

一,昆吾:本名為樊,颛顼孫吳回的長孫,曾孫陸終的長子,相傳為陶器制造業的發明者。

相傳颛顼曾孫陸終,娶鬼方氏女嬇(kuì)為妻,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右脅而得六子,分别為樊、參胡、彭祖、萊言、晏安、季連,謂之陸終六子。

六子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後衍生出八個姓氏,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謂之祝融八姓(陸終之父吳回曾擔任帝喾火正,亦名祝融)。

其中,樊得姓己,其氏族部落居住于昆吾(今山西安邑一帶),故得名昆吾氏。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7

昆吾部落人民善于制造陶器和鑄造銅器,夏啟曾命人在昆吾鑄九鼎。《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屍子》 : “昆吾之劍可切玉。 ”

昆吾氏是夏朝的重要羽翼,商湯滅夏之前,首先滅了昆吾氏及其分支顧國、溫國、有蘇氏、蘇國等,最後夏朝失去依靠,被商湯所滅。

昆吾氏被滅後,國人以昆、吳為姓。

二,大彭:位置大概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其始祖為彭祖,原名叫篯铿(jian、keng),是颛顼帝後人陸終的第三子,昆吾的三弟。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8

相傳當年堯帝日理萬機,身體每況愈下,幾乎要卧床不起,彭祖知道後特意調制了一份雉雞羹獻給堯帝。堯帝喝下雉羹後,神清氣爽、百病全無,并且每日食用此羹調養身體,最終得以長壽。

據說這碗雉羹中是加入了茶籽才有此神奇功效,它成為我國有記載的第一道養生美食,彭祖成為中國養生界始祖。

大彭國在夏商時期都非常強大,一直是勤王護主的典範,夏啟平定西河之亂的彭伯壽就是夏朝著名的彭國國君,到商朝第12任國君河亶甲時,派彭伯讨伐邳國、姺國和班方。

到了武丁時期,大彭國還在不斷的向東部擴張領土,這讓帝武丁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再加上剛剛被剿滅的鬼方一直與大彭國有姻親關系,君王擔心大彭國會因此而叛變,于是,索性先下手為強,出兵讨伐大彭國,并于武丁43年滅了這個悠久的古國。

大彭國存在了800年,後被訛傳為彭祖活了800歲。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9

三,豕韋:伏羲時期,有個擅長馴養野豬制皮的部落,叫豨(xī,大野豬)韋(皮的意思)氏,以豬為圖騰,《莊子》記載“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

莊子将豨韋氏列為首位得道大宗師,且在伏羲之前,由此可見其在先民中的地位。

上古時期曾經發生過一次毀天滅地的大洪水,而豨韋氏活動區域在黃河故道附近,今天的河南滑縣一帶,在此次洪水中,豨韋氏很有可能已經滅亡,三皇五帝時代,再無豨韋氏的記載。

寒浞代夏時,大彭國伯靡因協助夏帝少康複國,并誅殺寒浞,從而立下大功,故少康即位後,即封其子元哲于豨韋氏故地。

元哲被封于此地後,同樣以養豬為主業,故沿襲了豨韋氏的名号,國名為豕韋國。也就是說,豕韋國也是大彭國的分支。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10

豨韋氏部落已經不存在了,那麼豕韋氏的養豬技術哪兒學來的?應該是大彭國學來的,因為彭字有擊鼓的意思,當時的鼓面由豬皮做成,所以有可能大彭國也擅長養豬。

據《左傳》記載:夏帝孔甲偶然獲得了幾條龍,但是手下沒人能養,這時有陶唐氏的後代劉累,聲稱自己曾經向豢龍氏學習過養龍技術,願意為孔甲來馴養這幾條龍。

孔甲非常高興,當即封其為禦龍氏,并把豕韋氏的封地轉賜給他,豕韋氏由此滅亡,豕韋國被禦龍氏劉累所占據。

然而劉累未能把龍養好,驚懼之下隻好遠走他鄉,南遷至魯陽。而豕韋氏也在夏帝臯繼位後很快複國。

《詩經·商頌·長發》記載:“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意思是:成湯在與夏桀展開決戰前,首先解決掉了豕韋、顧、昆吾這三個夏朝的鐵杆聯盟,這是豕韋國的第二次滅國。

論語列四書之首(論語史鑒夏商三霸)11

豕韋國的遺民後在殷商代夏之後的混亂中,又重新立國,重立後的豕韋國很快再次成長為一方強大諸侯,與同出一系的大彭國遙相呼應,并稱為商朝霸主。

直到武丁時期,商朝忌憚豕韋的強大,派建築工人出身的傅說滅了豕韋國。随着大彭國和豕韋國的滅亡,商王朝也于不久被滅亡。

武丁滅掉豕韋後,部分族人西遷,投靠周部落,這部分人後來成為滅商的一部分重要力量,周武王滅商時,韋伯篯遐率軍參加,立下戰功,被重新分封于豕韋故地,仍稱豕韋國,傳到周赧王時滅亡,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但是,據曆史記載,豕韋人一直活躍在曆史舞台。《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包豕韋(缽室韋)北遷為東胡豕韋;《魏書》載:為木骨闾失韋;《舊唐書》載:蒙兀室韋;形成蒙古族先民。

《國語·晉語八》:“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 ,在周為唐杜氏。”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姓出自風姓彭祖之後在豕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