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值班主編:缪俊 @《名車志》
自從入了汽車媒體這個行當,經常有親戚朋友來咨詢買車的事情,有推薦成功的,也有推薦不成功的。
早幾年對汽車知之甚少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他們通常除了第一句“我要買一部多少萬的轎車”,之後就都是一些模棱兩可的描述,很難搞清楚他的真實訴求,也就是說,連他自己都沒想好需要什麼樣的車。對于這種情況,我一般推薦市場上最主流的品牌和車型。跟風推薦繼而導緻跟風購買的“羊群效應”肯定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好在他們吃後悔藥的機率不是太高,或者吃了後悔藥也不好意思當面跟我說。
另一類人跟前面說的小白正相反,他們是谙熟車經的資深車迷,對于汽車的知識和經驗絲毫不比我們差,唯一缺乏的就是像我們這樣有試駕各個不同品牌新車型的機會。或許是理解過于深刻,要求過于繁多,這類人在選車時心理反而更加糾結。糾結是會傳染的,說實話,給這類人推薦的時候,他糾結,我也糾結。
有一類最不糾結,這是我在經曆了N次推薦無果之後,才悟出的事實。他們其實本意并非咨詢,而是求證。換句話說,這一類人隻是想從别人的口中尋求一種認同感。這類人往往事先已經通過媒體做過調查研究,甚至親自到4S店試駕過幾種車型,總之做足了功課并且明确地鎖定了某款車型。所以不管你推薦什麼車型,其實人家心中早就拿定了主張。你要是說他心目中那個車的不好,人家還會跟你急。所以,通常隻要那個車不是太爛,我樂得順水推舟地說幾句那款車的好處。盡管它可能是換作我自己最不會購買的,但是我知道,自己心目中的好車未必是别人心目中的好車。
所以,消費者的心思其實不太容易琢磨,這背後折射出一個令人歡心的新時代,即中國的汽車消費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這跟經濟實力的提升和消費眼界的開闊有直接的關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車時更加追求個性化和自我價值的體現。不信你看,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的馬路上,除了兩廂車、三廂車、SUV及Crossover等家庭用車,各種敞篷車、Roadster雙座跑車、轎跑車、超級跑車等的曝光率比以前明顯提高,它們也經常成為汽車街拍愛好者鏡頭中靓麗的風景線。
好了,各位久經沙場的老司機們,想必大家每一個人也都薦車無數了,一起來說一說你們在給别人推薦車型時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情呗。
像缪桑這樣的經曆,估計各位老師都有,身邊總有朋友問“20萬元左右的SUV誰是最好的?”或者“A6級别行政級轎車,哪個最值得買?”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他們花十幾萬或者幾十萬,當然希望能買到一輛“完美”的汽車——各個方面都是同級别裡面最好的。但這不科學,因為不同品牌的長處不同,否則早就一家獨攬天下了,而不會像今天這麼多品牌并存。
其實我心裡很清楚,每個人心中“好”的标準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是質量可靠,有人認為是油耗低,有人認為是最有面子,“值得買”的标準也一樣。另外,我也清楚,作為汽車編輯,我們能夠提供的參考隻是新車的駕駛感受,至于長期質量可靠性、精确油耗、二手車殘值等等其他和購買相關的信息,有時我們掌握的也不那麼精确,或者隻是憑經驗在推薦。
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要求對方先明确兩個問題,首先,預算是多少,其次,品牌方面有哪些偏好(是否确定選擇德系車,是否排斥韓系)。這兩個問題清楚後,再問對方,這輛車平時做什麼用,主要是誰來開,這些需求都明确了,基本上就能給出三個左右的選項,讓購車人去店裡認真看車,最後自己決定。
很多年前,我有個朋友買車,10萬左右的預算,就喜歡大空間,我給他推薦了骐達,但當他使用起來才發現,平時主要是他們夫妻兩個人在車裡,後排大空間利用率并不高,所以第二輛車他就很明确地選了邁騰(标準版的),更強調駕駛者的感受,而不是乘坐。
我在付費問答賬号上每天都在回答買車的問題。微博私信裡也都是這類問題。現在人們考慮購車,思維的方式發生着變化,從錢數向車型轉化。也就是更多地是從買哪種車型考慮,即使提出預算數額,也會一并列出車型的選項。所以,如今消費者真的不再是小白了。汽車已經成為大家從小到大關心的一件事物,對車的了解也越來越豐富。未來幾年,中國的中産人口會從目前大約1億,成長到3億。所謂中産,不僅是錢,還包括知識和認知能力。這批消費者是懂得調查研究的,他們不盲目。所以我在給别人提供意見時,都會先按照他的需求和選擇幫他分析哪個更值得考慮,然後再講出我自己的主觀偏好。說實話,付費問答這種模式對我很有益處,不僅僅因為能掙錢,還因為你必須1分鐘内把話說清楚,鍛煉語言能力,對我拍視頻幫助很大。
其實我對于所有向我咨詢買車的人,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看上哪個車了?因為在他們心中早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隻不過他們更希望通過你的口中驗證他們的想法,所以我通常會在他們的目标選擇中去幫他們進行抉擇。但是結果往往他們大都會選擇最初的車型。現在的消費者更理性,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買車的需求。這是好的轉變,買方市場的強勢也會讓企業更多的傾聽來自一線的聲音。
說實話一開始有人讓我給推薦車時特自豪,回答的也特認真,基本上把自己喜歡的車型從頭到尾濾一遍,眉飛色舞的,半瓶子醋基本上倒了個底兒掉。但最後往往發現人家根本沒照着你說的方向選,有時候買的還是你不太推薦的車,這叫一個窩囊。但逐漸的慢慢認識到買車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尤其車是體驗性産品,每個人使用同一款車的感受可能各不相同,有時候也可能是人家已經有了大緻的認定,問你隻是想印證自己的選擇,何必較真。最後淡然了,可以從别人考慮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了,建議的成功率反而高了。
每次有人找我很認真地咨詢買車,我也都是很認真地對待,因為人家信任你的專業意見。當然,很多人也想通過咱在這個圈子裡的影響力從經銷商那裡得到一些“額外”的折扣。誰不願意省點兒是點兒(土豪除外),畢竟汽車也算是一個相對高額的消費産品,而且事關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以及相對繁瑣的售後服務。
要能準确地給予推薦意見,自然要了解清楚購車費用标準、日常使用需求和人數,更要了解是否有鐘意的品牌或特别排斥的品牌。當然,造型是個人主觀意見,這個絕對要聽人家的,畢竟是人家以後要開出去的門面。對于技術、配置來說,我們肯定就有發言權了,而且豐富的對比經曆也能讓推薦更有說服力。
另外,對于售後服務方面給予的意見也很重要,因為往往車主買車選車時因為經驗不足,關注點隻是集中在車輛本身,對于售後的質量、維修保養的價格都缺乏認知,這可是未來每半年都要去體驗一次的地方。
“你是做什麼的?汽車媒體?是賣車的麼?不是,那你很懂車吧,快給我參謀參謀,我想輛車……”自從做了汽車媒體,這樣的話聽了不下百多遍,最初,我也是如小白鼠般,無論誰來問我,都是悉心幫人家分析解答,給出我認為的最佳選擇,但漸漸的,我發覺大部分來咨詢的人,都是缪老師所說的第三種人,他來問你,無外乎是佐證一下自己的選擇,所以,關系泛泛的,也就順水推舟的給個肯定,要真是親人,會先告訴他,我在同樣的條件下會選擇什麼,然後告訴他,我的選擇與他的選擇各有何優缺點,至于買什麼,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其實買車更多是個人某一階段的生活狀況的體現,并不一定都要選擇最好的那個,而是要選擇最适合你自己的那個,所以幫别人選車,真的不好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