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必考文言文?初一的同學們剛開始接觸文言文沒多久,所以可能在心理上還覺得有些難,其實隻要把裡面的字詞什麼的都搞懂,其實攻克它也沒有那麼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教版初一必考文言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初一的同學們剛開始接觸文言文沒多久,所以可能在心理上還覺得有些難,其實隻要把裡面的字詞什麼的都搞懂,其實攻克它也沒有那麼難。
豆姐整理了初一部編版下冊中的重點文言文内容,收藏看起來!
孫權勸學一、重點字詞
1.當塗:當道,當權。
2.辭:推托
3.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詩》《書》《禮》《春秋》等書。
4.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5.邪:通“耶”,語氣詞。
6.但:隻,隻是
7.見往事:了解曆史。見,見解,見識;往事,指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現在
10.才略:才幹和謀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見事:知曉事情。
二、重點句子翻譯。
1.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隻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曆史罷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和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麼這麼晚啊!
三、問題探究。
1.本文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請你談談學習的體會。
例:①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過孫權的勸學,他勤奮學習,最後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現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們如果能像呂蒙一樣,抓緊時間,發奮學習,将來也一定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到時候老師可要對同學們刮目相看,我們的同學也不會是吳下阿蒙。
②呂蒙知不足而後彌補,最終大有長進。這說明:“學習,無論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③孫權是個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讀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2.課文怎樣表現呂蒙的學習效果的?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論議來表現的。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過孫權的勸學,他勤奮學習,最後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現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們如果能像呂蒙一樣,抓緊時間,發奮學習,将來也一定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到時候老師可要對同學們刮目相看,我們的同學也不會是吳下阿蒙。
3.孫權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⑴交代呂蒙的身份“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說明學習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語氣“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來克服呂蒙畏難的心理。
⑶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蘭詩一、重點字詞
1.當戶織:對着門織布。
2.唯:隻。
3.軍帖:軍中的文告。
4.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軍書,征兵的名冊。十二,表示多數,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5.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6.願為市鞍馬:願意為此去買鞍馬。為,為了。市,買。
7.萬裡赴戎機:遠行萬裡,投身戰事。戎機,戰事。
8.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的關塞山嶺。度,越過。
9.策勳十二轉:級最大的功。策勳,記功。轉,勳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勳級。
10.賞賜千百強:賞賜很多的财物。強,有餘。
11.不用:不願做。
12.願馳千裡足:希望馳騁千裡馬。
13.紅妝: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14.帖花黃:帖,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1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着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着眼。
16.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呢?傍,靠近、臨近。走,跑。
二、重點句子翻譯
1.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花木蘭)不遠萬裡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3.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将軍和壯士身經百戰為國捐軀(生存無幾),将軍和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4.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給木蘭)記很大的功,賞賜很多财物。
5.當窗理雲鬓,對鏡帖花黃。
木蘭當着窗戶,對着鏡子,先理雲鬓,後貼花黃。
6.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雙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麼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三、問題探究
1.讀完此詩,你覺得我們應向木蘭學習哪些精神品質?
本詩通過對木蘭代父從軍,沙場征戰和辭官還鄉的叙述,塑造了木蘭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機智謹慎、淳厚質樸、熱愛祖國、不慕榮利、深明大義、熱愛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2.全詩詳略得當,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為什麼這樣安排?
對木蘭的從軍緣由、離别、辭官和還鄉都寫得比較詳,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略。這是因為詩的中心在于頌揚木蘭勇于獻身、不圖榮華富貴的高尚情操以及熱愛和平生活的精神。
賣油翁一、重點字詞
1.公:對男子的尊稱 。 善射:擅長射箭。善,擅長。 自矜:自誇
2.嘗:曾經 釋擔: 放下擔子。釋 ,放下。
3.睨:斜着眼看,這裡形容不在意的樣子
4.但微颔之:隻是對此微微點頭(意思是略微表示贊許)。但,隻。颔,點頭。之,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5.無他:沒有别的奧秘
6.但手熟爾:隻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熟,熟練。 爾,同“耳”,相當于“罷了”。
7. 忿然:氣憤的樣子。然,表示“……”的樣子。
8.爾安敢輕吾射 安,怎麼。輕,看輕、輕視。
9.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以:憑、靠。之,指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瀝之 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瀝之,滴入(葫蘆)。瀝,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讓他走。遣,打發。
二、重點句子翻譯
有個賣油老頭放下擔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也不離開。見他射出十支箭能中八九支,隻是微微點點頭。
沒有别的奧秘,隻不過手法技藝熟練罷了。
憑我倒油的經驗就能懂得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
三、問題探究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熟能生巧,同時說明了藝無止境,告誡人們幾時有了長處也不能過分驕傲。
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壺裡倒油嗎?好箭法真的隻是手熟嗎?
不能。以常識來看,從錢孔中注油入葫蘆,不沾錢孔,确實是手熟之技;但與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對等的。練成此箭法不僅僅靠“手熟”二字,還要有過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賦等因素。
3.你是否覺得閱讀時的“質疑”也很有意思?
閱讀時的質疑當然有意思。如讀完故事我們會問到: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長處呢?——把自己的長處看成一種戰勝困難的優勢而不是宣揚的資本,學習賣油翁的謙虛和自信;對别人的長處,要取長補短,力戒陳堯咨的恃才傲物。
陋室銘一、重點字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名作動,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名作動,靈驗
3.惟吾德馨 馨:本意指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裡指德行美好。
4.談笑有鴻儒 鴻儒:博學的人。鴻,大
5.可以調素琴 調素琴:彈琴。調: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6.無絲竹之亂耳 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
7.無案牍之勞形 形:形體、軀體;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二、重點句子翻譯
這是簡陋的屋子,隻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長到台階上,使台階都都綠了;草映入竹簾,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沒有世俗的樂曲使心境擾亂,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三、問題探究
1.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以比興、類比的寫法,把陋室與山、水作類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為後面歌頌陋室埋下伏筆。
2.結尾“何陋之有”有何深意?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應該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惟吾德馨”?
①“何陋之有”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句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後一句,作用有三:
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巧妙呼應開頭“惟吾德馨”——陋室不陋關鍵在于惟吾德馨。
緊扣題目,以反問作結,突出主旨。
②劉禹錫才華橫溢,胸襟廣闊,雖身居陋室,卻視榮華如糞土,高潔傲岸,安貧樂道。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應該忘記了美好的品行,不能為了利益而做損人利己的壞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比物質更寶貴的東西——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一、重點字詞
1.可愛者甚蕃 蕃:多。
2.晉陶淵明獨愛菊 獨:隻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淤泥:河溝、池塘裡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濯:洗。漣:水波。妖:過分豔麗。
4.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中通外直:這裡描寫的是蓮的莖。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莖。
5.香遠益清 益: 更加。
6.亭亭淨植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
7.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靠近玩弄 亵:親近而不莊重。 焉:語氣詞
8. 陶後鮮有聞 鮮:少。
9.宜乎衆矣 宜:應當。
二、重點句子翻譯
我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裡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橫生枝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幽;它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隻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三、問題探究
1. 文章寫蓮花,為什麼還提到菊和牡丹?有什麼用意?
作者用菊來正襯,用牡丹來反襯,以突出蓮的形象。
作者對于菊,肯定其不同流合污,但否定其消極避世。對于牡丹,批判其貪圖富貴,追名逐利。 贊揚了蓮的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蓮花代表的可貴品質(君子的品質)是:
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漣而不妖——莊重、質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不苟、豁達大度;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美好的姿态氣質;
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3.“孟母三遷”以求不受環境的影響。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觀點,都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而周敦頤卻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兩種觀點實際上講的是“人與環境(或社會)”的關系問題。
一個人如果自控力強,能不受環境影響,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情操。反之,一個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就有可能跟着壞人學壞,也就是“近墨者黑”。
河中石獸一、重點字詞
1.臨:靠近
2.圮:倒塌
3.閱:經過,經曆
4.求:尋找
5.竟:終于,到底
6.棹:劃(船 )
7.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8.是非木柿:是, 這 。木柿,木片 。
9.湮:埋沒
10.颠:颠倒、錯亂。
11.遂:于是
12.齧: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13.臆斷:主觀地判斷
二、重點句子翻譯
1.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水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後沒有找到,(寺僧)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攜帶走呢?
3.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沖走石頭,它相反的沖刷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沙子形成陷坑。
4.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越沖刷坑越深,到了石頭的一半那麼深,石頭一定倒轉栽倒在洞坑中。如此這般又一次沖刷,石頭又往後翻轉一圈。
5.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來翻去停不下來,石頭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遊去了。到下遊尋找石頭,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尋找,不更加荒唐嗎?
6.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隻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問題探究
1.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作出主觀的判斷,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2.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同時也诠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3.探究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 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隻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廟僧隻考慮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卻忽略了流水,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而“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确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确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