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曾經有一個在現在看來很殘酷的制度,那就是——宦官制度。但是人們對這個制度的認知有個誤區,以為:宦官=太監=閹人,但是其實這幾個詞,在剛開始的時候,意思并不一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詞義是發展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梳理一下。
第一,閹人、宦官、太監、的區别
1.閹人的産生中國距今發現的最早漢字是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曾經出現過:"凸刀"的字形。這個字形的意思與現在的閹人之意相同。但是這隻是證明了有被閹割的男性,但是并沒有證明宦官這一群體的産生。
一直到了西周時期,在《周禮》中才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閹人":"宮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絕也",即受了宮刑絕了人道的男性被稱為"閹人",也被稱為"寺人""内豎"。在《左傳》中記載了第一個正式被稱為太監的人的名字"寺人豹",指一個名字叫做豹的寺人。然而,閹人在最早的時候并非是宮廷内侍,而是當時地位不高、負責雜役的一種家臣。
而宦官最開始的時候并非全是閹人,到了東漢時期宮廷内侍才開始統一為閹人,這一點在《後漢書》中也有記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其他士。"然而在中國曆史上隋代的内廷宦官也并非全是閹人,這是後來封建王朝、王權日盛,漸漸的誕生了對"閹人"的需求量,也因為有人想要借由君權得到自己全力的巅峰,導緻受宮刑的人數增多,才發生的事情。
"太監"一詞最早出現在遼代,原本是一種高級的官員名稱,在唐朝而且并非是宦官的專屬職位!
到了明朝時期"太監""宦官"出現詞義融合的現象。但是明朝在内廷設立十二監,二十四衙門,總領之人被稱為"掌印太監",由内廷的宦官擔任,職位高的才有資格被稱為"太監"。而"太"這個字在古代和"大"這個字意思是相通的,所以"太監",其實是地位高的太監的統稱!以此類推,職位中等的則稱為"中監""少監"。
因為,明朝時期因為朱元璋廢丞相,設立内閣。但是皇帝一個人又忙不過來政務,于是後來皇帝設立"司禮監"這樣的崗位,領頭之人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因為太監和君權挂鈎,藉由君權,太監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明朝的政務的一大特點就是宦官專政,因為"宦官"地位的攀升,人們為了表示對"宦官"的尊稱,才漸漸的将原本的高階職位"太監"用來表示對"宦官"的尊稱。這也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
到了清朝,"閹人、宦官、太監"才真正成為一個同義詞,所有的宦官統稱為"太監"。至此經曆了"閹人"—"宦官"—"太監"這樣的變化,才終于完全得到詞義的完全統一。這一詞語意思的演變現象,下中國曆史上并不是唯一的,這是因為随着曆史的發展,伊河詞或者詞的意思會随着社會的發展漸漸得到改變,這種現象統稱為"詞義轉移"。
第二,詞彙的曆史發展
1.古今詞義異同一個字或者它在被創造之初的意思被稱為"字的本義",而中國古代又是單音詞居多,就是說往往是一個字就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意思,和今天的雙音節詞有所不同。後來出現了多個字組成的"詞"。而"字""詞"的意思在現代完全和它在造字之初的意思會有所不一樣,這種現象被稱為"古今異義"。
上文所講的詞語的演變并不單單是"太監"一個詞語的獨有現象。一個字的意思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意思被稱為"字的本義",也就是它造字之初的意思,但是漸漸的随着曆史的發展,它的詞義會有一些變化,它造字之初的意思有的被借用到其他字的意思中,有的意思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擴大、縮小、轉移,這個現象在"詞"中也同樣有所體現。
并且主要有三種變化:一、古今詞義基本未變;二、古今詞義完全不同的詞;三,古今詞義發生變化的詞。上文所講的"太監"一次屬于第三種,那還有哪些詞語是發生了詞義變化的呢?
A,古今詞義完全相同
這種詞義的演變,在中國曆史中其實有很多,第一種是古今詞義基本未變的詞,這類詞語多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比如:自然現象"風""雨""雷""電";或者是動物名稱"鳥""魚""馬""牛";或者是日常事物名稱"日""月""手"。這類詞語的意思基本從古到今基本沒有發生改變。
B,古今意思完全不同的詞
這類詞語的意思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比如"綢",古代意思是纏繞,《爾雅.釋義》中記載:素錦綢杠。是說沒有顔色的錦帛纏繞着杆子。但是它今天的意思是:一種薄而軟的絲織品;比如"犧牲"古義是祭祀用的豬、牛、羊,《曹刿論戰》中記載:犧牲玉帛,未敢加也。豬牛羊這樣祭祀用品和玉帛都不敢增加。但是它今天的意思是指今義指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C,古今意思發生了變化的詞
這類詞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詞義的縮小,一種是詞義的擴大,一種是詞義的轉移。
(1)詞義的縮小
是說一個詞它現在的意思比它造字之初的意思,在詞義範圍上縮小了很多。比如:"丈夫",它的古代是指:兒子或者丈夫,但是現在多指丈夫;比如"宮",它的上古泛指房屋,《說文解字》記載:宮,室也。《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固陵丘掘穴而處焉。這兩個例子都說明"宮"在最開始的時候的意思是"住所",但是今天多用來指代皇帝以及其後妃居住的場所。
(2)詞義的擴大
是說一個詞比它造字之初的意思大,在詞義範圍上擴大了很多。比如"臉",古義多指眼睛以下,臉頰以上的地方,《韻會》記載:臉,目下頰上。但是今天的意思是全部的面部。
(3)詞義的轉移
是說一個字在造字之初的意思和後來的意思發生了轉移,在詞義上有所變化。比如"湯"古義是熱水,《孟子.告子上》:冬月則飲湯,夏日則飲水。《九歌.雲中君》:洛蘭湯兮沐(洗頭發)芳。"赴湯蹈火"中的"湯",意思都是"熱水",但是今義指用蒸煮的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的食物。
比如"祥",古義是預兆的意思,《左傳.僖公十六年》記載:是何祥也?吉兇安在?是什麼預兆?好的還是不好的?是"預兆"的意思,今天多指吉兆。
而之所以會發生詞義的變化,還是和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有關,比如"太監"一詞統稱宦官是因為在明朝宦官借由君權地位得到提到,人們因為為了表示對宦官的尊重才将所有宦官統稱為"太監"。詞語意思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于新詞的産生和舊詞的滅亡都是因為人們對它的使用程度,比如"剁手"一次意思的變化就和電商的興起有關,漸漸的由單純的把手剁掉發展為花錢,詞義的演變就是社會的一個小縮影,大家有想到什麼意思發生變化的詞語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