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4 12:13:58

大家好,我是沉于古詩,每天為您揭秘古詩内涵,讓您感受古詩更多魅力。

崔颢寫的《黃鶴樓》,大家再熟悉不過,朗朗上口,意味十足。

但相比而言,崔颢寫的另外一首登樓懷古詩,感情更深厚,更凝重。

我們來讀他的《題潼關樓》:

客行逢雨霁,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裡愁。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崔颢的這首登樓懷古詩)1

潼關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現在已經查不到。

但是我自己推測,這首詩應該寫于天寶九年左右(公元750年左右),這一年崔颢被朝廷任命為監察禦史,詩人應該是從外地(從東北邊塞)趕回長安任職,途徑潼關所作。

理由有兩個:

(1)早年崔颢的作品大多以閨怨為主,他是公元723年中的進士,因為得不到推薦,所以出外遊曆,大概遊曆了20多年(《黃鶴樓》也是他在遊曆時所作),見證了邊塞戰士的艱苦,詩風才大變。

這首詩就寫的比較凝重,可以判定是晚年的作品。

(2)還有一個理由,我們在文中講。

先來看前兩句。

  • 1、客行逢雨霁,歇馬上津樓。

雨霁,就是指雨停了。

津樓,就是指潼關樓。

這句話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在外趕路的我,剛好碰到雨停了,停下馬登上了潼關樓。

前兩句話看起來好像比較簡單。

其實不然,這兩句話的隐含含義很多。

(1)現在雨停了,說明詩人之前是在冒着雨趕路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冒着雨趕路?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沒有緊急的事情,有必要冒着雨趕路嗎?

這就說明他不是出來遊玩,而是有公務在身。

我們知道,詩人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在遊曆,隻有晚年才到長安任職。

這就是我為什麼推測,這篇文章是在他晚年重回長安任職時途徑潼關所作的原因。

那麼,又有一個問題。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崔颢的這首登樓懷古詩)2

雨過天晴

(2)既然有公務在身,現在雨停了為什麼不趕緊走,還非要上潼關樓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但是可惜的是,大部分人讀這首詩,都沒有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現在問問大家:

如果你是詩人,下雨天你要冒着雨趕路,但是雨停了,你反而停下來先看看風景。

這是為什麼?

你們能想明白嗎?這到底是為何?

其實答案很簡單:潼關樓,非去不可。

還在路途中,其實詩人心裡就已經決定好了,要上潼關樓看一看,不管是下雨還是天晴。

隻不過現在剛好碰到天晴,這樣就可以看得更高更遠,所以詩人還有一點慶幸之情。

隻有這種解釋比較合理。

(3)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他為什麼非要上潼關樓?

我們知道,詩人之前去過長安(考進士),也應該經過潼關,至于上沒上潼關樓,這個不清楚,但是沒有寫詩。

而這一次,再次經過潼關,詩人決定要上去看看,而且還寫了這首詩。

可見,詩人這次是有話要說,有感情要抒發。

詩人到底想抒發什麼感情呢?

我們看下兩句。

  • 2、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雄:雄峻,這裡有護衛的意思。

三輔:指的是包括長安在内的關中地區。

關門:潼關的大門。

扼:扼守。

九州:指潼關以東的地區。

這兩句話字面意思是:兩邊的山形雄峻,護衛着關中地區,潼關的大門扼守着潼關以東的地區。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崔颢的這首登樓懷古詩)3

潼關古城衛星圖

詩人登上潼關樓,立馬感受到了潼關的山勢險要。

那麼這裡隻寫了山勢的險要嗎?

也不盡然。

寫山勢雄峻,有很多種形容方法,詩人為何非要寫“三輔”和“九州”呢?

比如譚嗣同寫的“終古高雲簇此城”,還有之前我們講的許渾的“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也寫得很大氣。

我認為詩人在這裡點明“三輔”和“九州”,是有意為之。

有什麼意呢?

其實這兩句話就已經告訴我們:長安被這裡的山勢護衛着,潼關又扼守通往九州的要道。

換句話說就是:長安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作為唐朝的都城應該很安穩。

我們接着看下兩句。

  • 3、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川:指的是平野。

陝路:就是陝州之路,在今天的河南三門峽市。

華陰:關中平原東部。

這兩句話字面意思是:平野由陝州之路通向九州,黃河繞着華陰向東流去。

很多人讀到這兩句話,都認為這還是在寫潼關的地勢險要。

而我仔仔細細反反複複地讀,就讀出了另外一層意思。

前面兩句已經寫了潼關的地勢險要,是守護長安的關口。

那麼,平野為什麼還可以由陝路通往九州?黃河為什麼還可以向東流去?

這分明就是在說:潼關這個關口也不嚴嘛,還是有漏洞啊!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崔颢的這首登樓懷古詩)4

黃河和潼關古城

你們讀出來了嗎?

如果還沒讀出來,我們再理一理。

中間四句,如果連在一起讀,就很容易讀出來。

前面兩句寫潼關是關口,按道理講,這個關口應該很嚴密,但是後兩句又寫陝路可以通,黃河也可以流。

這不是矛盾嗎?

現在應該感覺到了吧?

既然潼關這麼嚴密的關口,為什麼還有漏洞呢?

那麼,詩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剛才講了,潼關是守護長安的,對吧?

那麼現在潼關有漏洞,是不是說明長安的防護也存在漏洞?

這很好理解。

詩人隻是想暗指長安的防護存在漏洞嗎?

很顯然不是,具體的軍事防護,詩人不可能知道。

但是詩人在這裡有一種警覺:長安表面看起來萬無一失,但是内在存在漏洞。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要回顧曆史:

天寶四年,唐玄宗冊封了楊貴妃,心思就不在朝政上了,此時朝廷由李林甫把控,李林甫獨斷專權,結黨營私,甚至還慫恿唐玄宗給安祿山升了官。

另外還有一點,詩人是剛從東北邊境返回長安的路上,見證了戰争的殘酷,也看到了邊塞戰士的艱苦。

這都可以說明,他這次回京任職,心中已經對朝廷有了隐隐的擔憂。

這還可以反過來證明,為什麼他一定要登上潼關城樓,因為他要抒發他的這種擔憂之情,而這種感情,是他前一次到長安考進士,路過潼關所沒有的。

所以,上次沒寫詩,但這一次要寫。

  • 4、向晚登臨處,風煙萬裡愁。

向晚,就是傍晚。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傍晚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風煙漸起,心中頓時升起了無限憂愁。

如果我們前面沒有一句句認真分析,那麼讀到這結尾,就會認為詩人隻是産生了思鄉之情。

思鄉之情誠然不假,但是這裡的“萬裡愁”,還包含對朝廷局勢的深深擔憂。

這裡不再重複解釋。

崔颢的黃鶴樓第二句詩賞析(崔颢的這首登樓懷古詩)5

  • 5、全詩脈絡梳理

首先,詩人想登上潼關樓,剛好雨停了,有一點點慶幸;

其次,登上潼關樓,詩人立即感受到了潼關的山勢險要;

然後,看到陝路仍通,黃河仍流,詩人對長安有隐隐地擔憂;

結尾,傍晚風煙漸起,詩人心中升起了思鄉之愁,還有對朝廷局勢的深深擔憂。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很明顯,詩人應該是懷着感情登上潼關樓的,他事先已經對潼關的地形有了解,但是要借潼關的地形來抒發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所以,在詩人的眼中,潼關的地勢,以及陝路、黃河的“突圍”就成了很好的情感表達窗口,這是借景抒情的代表作。

詩人是在公元750年左右到長安任職的,公元754年在長安去世,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所以這首詩,更像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一道閃電警示。

但是可惜的是,唐玄宗可能沒讀懂或者根本沒有讀到這首詩。

這難道真的是天意嗎?

好了,這首詩就分享到這裡。

如果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每個留言我都會認真回複的。

我是沉于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将每天為您解讀一首古詩,探秘古詩内涵,讓您感受古詩更多魅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