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3 19:49:41

沈陽市渾南區實驗小學在“儒雅教育”哲學思想的引領下,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共同追求,以“尊重友善、團結奮鬥、求實創新”為德行标準,确立了“以一個中心(以學生在田園中健康快樂成長為中心)、兩個基本培養點(一是創設合适的情境,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習慣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通過有效田園課堂教育教學活動,落實以勞樹人根本任務)的“以勞立德”育人模式,通過多種途徑,找到學習的起點,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已有經驗的支撐,幫助學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識,穩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因地制宜,構建“3742”田園勞動育人框架體系

學校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聚焦環境育人這一目标,充分發揮師生甘于奉獻、熱愛土地的勞動精神,構建“3742”田園勞動育人框架體系。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根植田園課程煥發生命靈性)1

整合資源,創設“三大田園”勞動教育基地。

學校依托現有資源,根據不同的育人目标,創建六個田園基地,包括“春華園”“秋實園”“儒雅園”“百草園”“行知園”和“開心園”。學生可以利用閑暇時間随時進園觀察,使他們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觀察思考中明白事理。“儒雅園”和“百草園”側重于“賞”,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主;“春華園”“秋實園”側重于“寫”和“畫”,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為主;“行知園”“開心園”側重于“耕種”,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吃苦耐勞、感恩他人的優秀品質為主。

學校把“開心園”進行劃分,讓孩子們自己去進行種植、管理,與大自然有親密的接觸;同時利用田園特有的資源,在班内栽種小花小草等植物,讓學生自主管理,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增強了學生的愛心意識。

根據需要,學校創建了手工制作畫廊與夢想文化長廊。手工制作畫廊以學生制作的葉貼畫、五谷藝術畫展示為主;夢想文化長廊以品味收獲的喜悅為主。兩廊的創建,為孩子們搭建了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激發了孩子們對田園文化的求知欲。

尊重個性,構建“七彩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學校組織精幹力量,圍繞學科生活課程、藝術創意課程、勞動技能課程、農曆節氣探究課程,對“勞動教育”活動用書内容及時進行更新,使其更貼近學生生活,易于教學。學校成立“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小組,組織骨幹教師從課程目标、結構、内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積極進行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編寫。随着田園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學校以國家課程為依托,結合本校實際,創設編寫了以《田園詩歌》為主的學科生活課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的農曆節氣課程,以《五谷藝術》《手工彩繪》《田園攝影》為主的藝術創意課程,以《校園種植》為主的勞動技能課程。校本課程為學生們參與勞動提供了平台,讓興趣變成了行動,也讓理論長出翅膀。多彩的課程,讓孩子們有更豐富的體驗,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根植田園課程煥發生命靈性)2

立足實際,做好四篇育人新篇章。

一是種植希望篇。我們依照時令,利用學生在校的閑暇及勞動課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蔬菜與農作物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學生親力親為,他們在了解勞動艱辛的同時,也收獲了知識和快樂。二是管理探究篇。學校将種植的蔬菜、農作物等分配到各班自己管理,學校定時對管理狀況進行評比打分。一下課,很多學生就到自己班級的“自留地”裡去拔草、除蟲、探究。三是收獲幸福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汗水收獲果實。到收獲的季節,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收獲屬于自己的勞動果實。四是快樂加工篇。教師和學生共同将收獲的果實進行加工,或煮、或雕、或塗、或編、或粘,制作成食物或藝術品等。通過合作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根植田園課程煥發生命靈性)3

因時制宜,開展勞動實踐第二課堂。

學校沿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思路開展田園勞動育人系列活動,把主題轉換成任務,把任務規劃成活動,把活動内化成感悟,把感悟沉澱為素養。一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将藝術創意課程、勞動技能課程、農曆節氣探究課程有機整合,形成綜合實踐大課堂,開展“三月陽春播種節”“四月田園探究節、“五月感恩勞動節”“六月田園采摘節”“九月金秋豐收節”“十月田園創意節”和“臘月冬藏手工節”七大節日課堂。引導孩子掌握“會耕、會賞、會畫、會說、會寫、會創”六技能。通過田園管理,引領學生回歸自然生活,進一步喚醒孩子身上美好的“善根”,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二是充分利用學科課堂,将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相融合,打造勞動實踐探究課堂。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根植田園課程煥發生命靈性)4

以校為本,建立“積分制”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

學校探索的“積分制”勞動教育評價模式實用高效,操作性強。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對勞動課堂、班級勞動任務完成情況、班級勞動效果等方面,采用聽評課、定期檢查、随時抽查、觀摩等方式進行“積分”。對學生采用“2325”“積分制”評價模式。第一個“2”即兩種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3”即三類評價主體:教師、家長、學生。第二個“2”即兩大版塊評價内容:校内勞動、校外勞動。“5”即五個主要評價要素:勞動次數、勞動态度、實際操作、勞動成果、其他。依托《沈陽市渾南區實驗小學勞動小達人評價表》《沈陽市渾南區實驗小學家務勞動記錄表》等,既注重學生學期末參與勞動總得分的終結性評價,又關注每次勞動得分的過程性評價。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參與勞動的多與少、勞動的态度優與劣、勞動效果好與差等,一目了然,可記錄、可追溯、可視化。

打通學科壁壘,搭建家校平台

七彩勞動教育課程為學科自然融合創造了條件。如:圍繞播種育苗,語文與科學老師走到了一起,語文老師傳授節氣知識,科學教師講解種子的構成;圍繞統計與測量,數學和科學教師聯手;圍繞單詞識記,英語與美術老師共同備課……老師們創造性地開展跨學科、多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有效促進了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紀實(根植田園課程煥發生命靈性)5

通過建構實施以校為本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大增加了學生勞動實踐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勞動量”,收到了“四強”“四高”“兩多”“兩少”"兩好”教育效果。

“四強”即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體質、團隊合作意識、社會責任感,“勞動光榮”“勞動是最美的”等觀念深入人心。通過勞動98%以上的學生體質得到增強。勞動實踐中,很多事情需要團隊共同完成,合作質量直接影響到知識掌握情況和勞動的成果。孩子們在勞動過程中,發揚小組合作精神、互幫互助,為完成活動任務而不計小節和個人得失,為了共同的任務目标而一起努力,提高了團隊協作力。

“四高”即核心素養達成度、勞動技能、學習能力、審美能力提高了。學生“會勞動”“會生活”“能實踐”“能創新”,獲取了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足不出戶就能““遍識百物”,綜合學習能力、審美鑒賞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兩多”即勞動實踐機會、對動植物愛心多了。每名學生的勞動實踐機會比兩年前都增加了一倍,家務勞動次數由平均每周2次增加到5次以上,75%以上的學生堅持每天做家務,“十指也沾陽春水,雙腳常帶泥土香”。

“兩少”即生活惰性、對家長依賴減少了。95%以上的家長反映孩子越來越勤快了,課餘時間用于看電視、玩電腦、打遊戲的時間明顯減少。100%的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多了,自理能力強了。

“兩好”即生活質量好了,健康狀況好了。學生都能自己收拾書包、房間,主動做飯等。80%以上學生的生活質量滿意度、健康狀況大幅上升。

現在,校園成了“生态自然,生長自由”的樂園,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得到了真正落實。各年級學生積累了許多關于勞動的知識與經驗,寫了許多價值較高的勞動心得體會,豐富了校園文化。學校已成功舉辦了一期勞動成果作品展,有4個年級的50名同學的心得體會獲“優秀勞動成果獎”,有6個年級的60名學生手抄報獲“優秀勞動成果獎”。

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勞動,更是一本無形的書,在孩子們播下希望的種子、悉心照料種子生長的同時,也助推了他們的成長。它可以讓學生在自然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在勞動中觀察、思考和積累,感受自然美好,享受成長快樂;在家庭中,孩子們了解了父母勞動的艱辛,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并能夠積極主動的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田園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師也将越來越認識到“處處能實踐、勞動即教育”的可貴,不僅僅是學校整體課程的理念,它也是學校教師共同的價值認同。未來,我們将從一個學科、一個特色課程群的建設,努力推動學校的文化變革。

(作者:王惠君 邵爽)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