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起鏟子挖土,偶爾會看到幾隻蚯蚓探頭,你很有可能 打擾了蚯蚓們的閨房時間! 又聾又瞎的蚯蚓,如何在黑漆漆的土壤裡找到另一半? 蚯蚓的傳言好多, 聽說大地震前數萬隻蚯蚓會先從土中鑽出來竄逃、被切 成兩半的蚯蚓會變兩隻,真的假的? 農夫想要養蚯蚓來做堆肥,該養哪一種蚯蚓?
Q1:蚯蚓可以長到多大?
蚯蚓是環節動物,全世界已經發現并命名的有六千多種,中國目前約有 110 種。目前發現種類還在增加中,以中國來說,估計至少還有一百多種還未命名。
不同種類的蚯蚓,體型大小、粗細、顔色、紋理也不同,在釣具店常聽到「紅蚯蚓」及「黑蚯蚓」,而在台灣,體型較大的蚯蚓俗稱蛇蚯蚓或山蚯蚓,有些種類體長可達一米長。 全世界現在記錄到最大為澳洲巨蛇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以及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特有的亞馬遜 巨蚯蚓(Rhinodrilus priollii),成體體長均可超過兩米、體重近400克.
Q2:為什麼蚯蚓身上有一段顔色特别不一樣?
如果你看到蚯蚓身上有一段顔色較淺、稍膨大的區域,代表你找到了一隻「成體蚯蚓」。此部位稱為「環帶」,成年蚯蚓才會有環帶,不同蚯蚓的環帶類型不同,有的是一整圈的「環型」,有的則是半圈的「鞍型」,離環帶比較近的是頭,較遠的那端則是尾巴。
從頭起算,絕大多數蚯蚓的環帶位在第14至16節的位置,環帶位置前後會有攝護腺、雄孔、雌孔,另外還有比較靠近頭部、遠離環帶的授精囊孔。
蚯蚓身上還會有一條細細的線,肉眼就看得到,這是蚯蚓的「背血管」,看得到血管的這一面是蚯蚓的背部,另一面為腹部,蚯蚓都是腹部貼地來爬行。
Q3:公蚯蚓跟母蚯蚓怎麼分?
這世界上沒有公蚯蚓或母蚯蚓,因為蚯蚓都是「雌雄同體」。雌雄同體的蚯蚓大多需要其他個體交配才能繁殖,不過,有些種類的蚯蚓可以自體受精,還有些種類的雄性生殖系統萎縮而采孤雌生殖。
蚯蚓看不到也聽不到,與其他蚯蚓相遇時,會以身體彼此碰觸,感覺對方的體長、尺寸以及氣味,種類相同、彼此體型相近才會交配。 「不同種、體型差太多的蚯蚓不太可能交配。」蚯蚓情投意合時,兩隻蚯蚓會反向彼此交纏,将自己的雄孔對準另一隻蚯蚓的授精囊孔進行交配,「以人類的說法,就是69式啦!」因為位置要對得準,不同種類蚯蚓的雄孔以及授精囊孔形态和位置有所差異,便無法完成交配。
自然狀态下的蚯蚓通常都是一對一交配,但養殖的堆肥蚯蚓可能因為飼養密度高,也會出現「多P 雜交派對」
Q4:蚯蚓都吃土維生嗎?
不一定。蚯蚓可依在土中的生活位置分成三類:表層型、底層型以及貫穿型。表層型的蚯蚓住在土壤表面的枯枝落葉、堆肥、有機質或腐植層,以植物殘體為主食(植食性),有的會吃一點土,有的則完全不吃土。底層型蚯蚓住在土表下30公分以内,通常橫向移動。貫穿型蚯蚓的隧道則是直直一條從土表往下,甚至可達一公尺深,通常體型比較大、比較強壯。底層型及貫穿型的蚯蚓都會吃土,可能是純土食性或植食兼土食。
Q5:蚯蚓的大便是最好的肥料?
不見得,要看蚯蚓種類與食性。蚯蚓吃什麼就拉什麼,假若吃下牛糞,拉出來的成分也會是牛糞。不過在土壤的生态系中,蚯蚓的功能是「分解植物殘體,加速礦化有機質」,并增加土壤活性以及孔隙。換言之,蚯蚓吃下植物殘體,在體内分解後排出,可讓其他生物更容易利用其中營養。
養殖的蚯蚓種類,排便狀況較好觀察,野外蚯蚓種類的蚓糞則各有巧妙。賴亦德表示,有的蚯蚓會在半夜将尾巴探出土表排便,排便位置固定、數量一多的話,就會成「蚓糞塔」,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或有助于混合土壤。不過若是蚓糞排在高爾夫球場、景觀庭園,就會成為園丁的噩夢。
Q6:想把家裡廚餘做成堆肥,可以直接去戶外挖蚯蚓回來用?
不可以。農民若要使用蚯蚓制作堆肥,需要确認「材料」、「作法」及「蚯蚓種類」。
材料建議為果皮、菜渣、動物糞便等生廚餘,殘羹剩飯等熟廚餘較不适宜。作法上,切忌「升溫」及「堆太高」,因為蚯蚓怕熱,若仿照一般堆肥将材料疊高使發酵升溫,反而不利蚯蚓生存。
适合用來制作堆肥的種類稱為堆肥蚯蚓,多為可大量養殖、處理有機質廢棄物的表層型植食性種類。全球可稱為堆肥蚯蚓的種類約有十種,中國則有三種,分别是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以及非洲夜蚯蚓,這三種蚯蚓不同科,體型、顔色及環帶位置都有差異。取得方式一則購買,民間養殖場多兩、三種混養;二是到畜牧場的糞便放置處附近挖掘,通常可找到不少印度藍蚯蚓。
制作蚯蚓堆肥時需注意材料與蚯蚓的比例,可用置物箱的寬口容器來盛裝材料及蚯蚓,容器内先放置椰纖土,接着再放入蚯蚓及生廚餘,每天若有1公升的生廚餘,可搭配0.5公斤左右的蚯蚓才有足夠的處理效率。除了持續不斷地提供生廚餘作為食物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太陽直射堆肥箱。
Q4:蚯蚓都吃土維生嗎?
不一定。蚯蚓可依在土中的生活位置分成三類:表層型、底層型以及貫穿型。表層型的蚯蚓住在土壤表面的枯枝落葉、堆肥、有機質或腐植層,以植物殘體為主食(植食性),有的會吃一點土,有的則完全不吃土。底層型蚯蚓住在土表下30公分以内,通常橫向移動。貫穿型蚯蚓的隧道則是直直一條從土表往下,甚至可達一公尺深,通常體型比較大、比較強壯。底層型及貫穿型的蚯蚓都會吃土,可能是純土食性或植食兼土食。
Q5:蚯蚓的大便是最好的肥料?
不見得,要看蚯蚓種類與食性。蚯蚓吃什麼就拉什麼,假若吃下牛糞,拉出來的成分也會是牛糞。不過在土壤的生态系中,蚯蚓的功能是「分解植物殘體,加速礦化有機質」,并增加土壤活性以及孔隙。換言之,蚯蚓吃下植物殘體,在體内分解後排出,可讓其他生物更容易利用其中營養。 養殖的蚯蚓種類,排便狀況較好觀察,野外蚯蚓種類的蚓糞則各有巧妙。賴亦德表示,有的蚯蚓會在半夜将尾巴探出土表排便,排便位置固定、數量一多的話,就會成「蚓糞塔」,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或有助于混合土壤。不過若是蚓糞排在高爾夫球場、景觀庭園,就會成為園丁的噩夢。
Q6:想把家裡廚餘做成堆肥,可以直接去戶外挖蚯蚓回來用?
不可以。農民若要使用蚯蚓制作堆肥,需要确認「材料」、「作法」及「蚯蚓種類」。 材料建議為果皮、菜渣、動物糞便等生廚餘,殘羹剩飯等熟廚餘較不适宜。作法上,切忌「升溫」及「堆太高」,因為蚯蚓怕熱,若仿照一般堆肥将材料疊高使發酵升溫,反而不利蚯蚓生存。 适合用來制作堆肥的種類稱為堆肥蚯蚓,多為可大量養殖、處理有機質廢棄物的表層型植食性種類。全球可稱為堆肥蚯蚓的種類約有十種,中國則有三種,分别是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以及非洲夜蚯蚓,這三種蚯蚓不同科,體型、顔色及環帶位置都有差異。取得方式一則購買,民間養殖場多兩、三種混養;二是到畜牧場的糞便放置處附近挖掘,通常可找到不少印度藍蚯蚓。 制作蚯蚓堆肥時需注意材料與蚯蚓的比例,可用置物箱的寬口容器來盛裝材料及蚯蚓,容器内先放置椰纖土,接着再放入蚯蚓及生廚餘,每天若有1公升的生廚餘,可搭配0.5公斤左右的蚯蚓才有足夠的處理效率。除了持續不斷地提供生廚餘作為食物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太陽直射堆肥箱。
Q7:蚯蚓從中間切成兩段,會變成兩隻?
蚯蚓的身體結構中,環帶所在的前半段擁有各種消化器官、循環器官以及生殖器官,後半段隻有腸子等少數消化器官。若切成兩段,絕大多數種類的蚯蚓僅有前半段會活下來,後半段則會死亡,僅少數種類蚯蚓切成兩段可再生成兩隻蚯蚓。
中國現有的三種堆肥蚯蚓,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以及非洲夜蚯蚓都可在切兩段後再生成兩隻。甚至曾有國外研究将印度藍蚯蚓切成三段後生成三隻蚯蚓。但是重新生長過程中,蚯蚓前後兩段會因分别失去部分器官,失去加速分解植物殘體的功能。 「如果是為了讓堆肥蚯蚓變多,那自然繁殖還是比較快。」
Q8:蚯蚓對農業有益,不會造成任何危害?
蚯蚓在大多數時候對農業環境有益,除了可以讓土壤更松軟透氣,幫忙加速分解土中有機質讓植物更易吸收,還能調節土壤菌相,減少土壤中的線蟲危害。不過,蚯蚓也會傳播某些作物的真菌性病害,例如小麥黑穗病,另外,某些貫穿型蚯蚓會吃掉作物的幼苗及種子。
Q9:為什麼有的田區有蚯蚓?有的田區沒有?
這和耕作時對土壤擾動程度有關。土壤的擾動程度越高,越不利蚯蚓生存。
水稻田幾乎沒有蚯蚓,因為它不僅時常淹水缺氧,收割後還會翻田、打田,相當不利于蚯蚓生存。果園、菜園中的蚯蚓較多,但施用農藥及肥料的慣行農法田區會使蚯蚓族群數量下降,抑草席也會使土壤溫度升高而不利蚯蚓存活,若希望田區蚯蚓增加,建議農民改用稻草、麥稈及木屑作為抑草的地表覆蓋物。
Q10:常聽說蚯蚓大軍出沒是大地震的前兆?
「當然不是!」此謠言最令人啼笑皆非,國人被大地震吓壞,此類新聞突然就變多。其實無論晴天還是雨天過後,都有機會看到蚯蚓爬出地表,兩種天氣下出沒的蚯蚓種類不同。
晴天大量爬出來的蚯蚓多半為土後腔環蚓,季節集中在 10月和11月,爬出土表是因為夜間地溫高于土表氣溫,濕度若高又容易結露,蚯蚓到地面上是為了找陰涼或是濕潤的地方。
雨天後爬出地表的蚯蚓通常有兩種,其一是壯偉遠環蚓,另一種是平地蛇蚯蚓。根據先前的研究推測,下雨時雨水浸潤土壤孔隙、土中氧氣量減少,耗氧量較高的蚯蚓種類就會爬到地表以利呼吸。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久旱不雨導緻蚯蚓體内累積的含氮廢物無法排出,下雨後,蚯蚓為閃躲自己排出的大量含氮廢物而急切地爬到地表。
簡而言之,目前沒有發現「蚯蚓大軍出沒」和「地震」有任何關系,大家路上若看到無助爬行的蚯蚓,不妨動動手指,把它們放到附近土壤上,讓蚯蚓順利回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