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
酒家道:“隻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
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将來,放在武松面前。
後面的情節不贅述了。總之,兩斤牛肉是不夠的,武松又添酒添肉,一共吃了四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酒,然後上演了景陽岡打虎的壯舉。
武松的形象,書中交待的非常清楚。宋江與武松初次相見,宋江便上演了一出基情四射的燈下看英雄的戲碼。摘一段《水浒傳》原文如下。
宋江在燈下看那武松時,果然是一條好漢。但見: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 語話軒昂,吐千丈淩雲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憾天獅子下雲端; 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坐上。(作者施耐庵是Gay,毫無疑問)
這種英雄氣概絕對源自長期吃肉。吃米吃面的人,無論如何達不到這個層次。讓我們開個腦洞,想像出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畫面: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
酒家道:“隻有燴面。”
武松道:“來兩碗!”
店家去裡面盛了兩大碗面,端出來,放在武松面前。武松一連吃了兩碗面,然後手提梢棒便走,大着步自過景陽岡來。
這樣的武松,莫說打虎,赤手空拳恐怕連狗都打不死。
《水浒傳》中,好漢們辦大事之前都是吃好多的肉。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回,林沖在殺陸謙等三人之前,吃了兩頓牛肉,先在酒店裡吃了一頓,打包帶回去兩大塊,又吃了一頓。我估計總共差不多也有三、四斤。
智取生辰綱之前,吳用去石碣村勸阮氏三兄弟入夥。四個人在小店聚餐,問店家有什麼好吃的。店家回答:“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塊切十斤來。”四個人吃十斤肥牛肉還沒吃飽,又吃了不少魚,看看人家是怎麼吃肉的。
可見吃肉的人,不但身體強壯,而且還膽大敢幹。不吃肉,成不了英雄,更辦不了大事。
當年看電影《大話西遊》,最震憾我的一句話是紫霞仙子說:“我的如意郎君是一位蓋世英雄”。每個女人在少女時代都夢想嫁個英雄。而每個男人在少年時代都夢想成為一個英雄。等我長大後,我遺憾地發現,我成不了英雄,因為童年家裡窮,吃肉太少。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貧窮不但能限制想象力,還能限制我們吃肉。
有人一定會說,那都是小說,怎能當真?其實,藝術都是源自生活,一個優秀的作家,基于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所寫的内容都是符合事實的。
曆史上,北方的食肉民族很少一股人馬,就可以到漢族地區燒殺擄掠,所向披靡。吃五谷雜糧的漢民族,與北方食肉的遊牧民族民族相比,身體強壯程度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漢族對付遊牧民族,靠嚴密的組織,隻能對付小規模的騎兵。一旦大兵壓境,往往隻有被滅的份。
所以,痛定思痛,隻能修長城。你以為秦始皇、明成祖他們願意勞民傷财地修長城呀!實在是無奈。食谷民族在食肉民族面前,不堪一擊,不用高牆根本擋不住他們的鐵蹄。
又有人一定會反駁了:食肉者雖然強壯,但是就一定健康嗎?吃那麼多肉,不得高血脂嗎?我的回答,身體強壯,就是健康的表現。往往強壯和健康是相伴随的。據我在臨床工作中的觀察,吃肉多的人,比起吃素的人,往往要更健康。我時常就會遇到這樣的一對夫婦,一個喜歡吃肉,一個喜歡吃素(其實也不是真喜歡吃素,都是被養生專家給忽悠了)。吃肉的那個身體健壯、紅光滿面、精氣神十足。吃素的那個體弱多病、面無光華、多愁善感、自艾自憐。
于是我建議:“你就不能多吃點肉嗎?跟你愛人一樣,多吃肉。”
患者:“哎呀!不行,我高血脂。”
我:“那你愛人血脂怎麼樣?”
患者:“他(她)啥都正常。”
我:“你愛人吃肉,血脂正常,你吃素,血脂高,你就不會反思一下嗎?你的高血脂,就是吃素吃的”
患者:“啊!不會吧,專家可都說要少吃肉!”
事情往往這就是這麼真實且玄妙!
羅嗦了這麼多,還是那句話,大家一定要多吃肉。
最後提醒一句,酒還是要少喝,喝酒沒啥好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