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名著《心流》中看到一句話:宇宙初創之時,就沒有以人類的安逸舒适為念。
一個冷酷的真相是:人的欲望、期待并沒有納入我們生存環境的計劃和安排,所以,我們經常被它擊打得措手不及。
知道了這個事實,生活很難,大家過得不容易,就好理解了。
我們觀察一下周圍,大家雖然艱難,而并非無路可走,有時似乎身陷絕境,卻又峰回路轉。一件事情幹不下去了,換個方式又複活了。
這說明人生實苦,不等于就是苦到底,事态是可以轉變的。
《心流》作者米哈裡在書中說:
在所有美德當中,首推把困境轉變為樂趣盎然的挑戰的能力,而這也最有用,求生時最不可或缺,且最有可能改善生活品質。
人生在世說到底就是人與世界的相處,其中不乏是它出題,我們應對。但這種博弈絕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相互接納和适應。
當我們不回避、不放棄,去真誠體驗和付出,就會發現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
1
并非心甘情願的事,也會得到饋贈
那年因為舉家搬遷定居在新的城市,我需要找到一份工作。
到人才市場走了一圈,心裡涼了半截。招聘的年齡要求幾乎都在35歲以下,甚至更年輕。而當時我已經40歲,也沒有什麼可以被破格錄用的特殊才能。
我的條件有什麼可去的崗位呢?我發現是銷售崗位,特别是私企需求較多,對年齡和學曆沒有什麼硬性要求。
我之前的工作多是和文字有關,一想到做銷售頭就很大。我自以為不擅長與陌生人打交道,出去推銷産品更是難以啟齒。
但沒有辦法隻能硬着頭皮接受這個現實。按照一個招聘廣告的要求,我仿寫了一個營銷策劃活動方案,沒想到很快有了回音。
這是一個隻有夫妻兩個人的小公司,他們的招聘廣告很少有人回應,真正專業的銷售人員根本看不上眼。
雖然我是一個白丁,卻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地尊重。他們任命我做銷售經理,從寫廣告詞、起草營銷策劃案到具體實施,把銷售業務從頭至尾走了一遍。
從此我正式踏入了銷售人員的行列,後來的應聘就容易了。
我還遇到過一個場景令我受寵若驚。我去一個企業應聘,因為對他們的産品缺乏信心,就想退了。但是企業負責人極力勸說我留下,他說看重我的是,客戶會相信我說的話。
在素不相識的專業人員口中,我聽到令自己都陌生的一句評價,這是生活對我最高的獎賞。
正如《心流》一書中說的:某些違反我們意願、不得不去做的事,逐漸也會呈現它固有的報償。
有些事情我們起初不想幹或者認為自己不能幹,有可能是我們并不了解這項工作,同時也不了解自己。一旦我們和它建立起聯接,會颠覆原來的一切,會給自己開辟更廣闊地發展平台。
2
每一種選擇,都各有所得
鄰居王哥是八十年代初的大學畢業生,學的建築機械專業,按現在的話說法就是趕上了風頭。當時國營機械制造企業發展勢頭正勁,年輕人都以進入這樣的企業為榮。
畢業後,他如願進入一家大型國營機械制造企業做了工程師。
十幾年後國營企業轉制,技術部門整個被裁掉,他們這些工程技術人員需要重新謀生。
同事、同學們大都認為機械行業不行了,紛紛重新尋找出路,轉行另謀他就。
王哥重新審視自己,好像除了機械啥也幹不了,于是去私營機械企業應聘技術工作。結果被老闆呼來喝去,在技術理念上也沖突不斷。
不被重視又找不到用武之地,在家鄉沒有更好的出路,他決定去更大的世界闖一闖,45歲這年加入了北漂一族。到北京以後,把自己的簡曆遞到了一個國有大公司。
主考官看到王哥的簡曆後,免去所有的面試、筆試程序,直接表态錄用,感覺撿到了一塊寶,像他這樣有二十年專業經驗的人實屬難得。
在他五十歲時,被公司任命為設備監造的主管,獨當一面,從此繁忙奔波在全國各地的生産現場。
一次在車間檢查設備質量,他憑肉眼就看出設備的鋼闆厚度不夠,生産廠家立即承認失誤,立即糾正。設備的誤差、瑕疵基本都逃不過他的慧眼。
他現在已經65歲,仍然被公司持續聘用,領導至今找不到合适人選來替代他。
任何專業都有風口,但沒有永遠的風口。有人跟着風口走,等風口過了再找其它的風口,這是一種活法。
而像王哥這樣一門心思紮在自己選定的專業領域,不管外界環境有什麼變化都一如既往。他用一生伴随機械行業的起落,與行業的發展一起成長。
對風向不敏感,把寶貴的時間全部用在選中的領域,走得最遠,收獲的也更多。
3
沒有真正的絕路,隻有等待發掘的契機
聽上海的朋友講過他們小區珍珍姑娘的故事。
農村姑娘珍珍今年初去上海創業,在接近市中心的地段租了間小門市,開了水果店。
水果店開業不到兩個月,她接到社區通知,因為疫情要求閉店4天,她居住的小區也同時封閉。
她關店等待四天後開業,而得到的是繼續封閉的消息。
小店開業的熱度還沒起來,就遭遇不知具體時間的閉店,給她的打擊可想而知。
閑着無事可做,她報名做了志願者,負責通知居民做核酸,為各家各戶送快遞上門,配合社區作各類服務工作。
很快她得到信息,因為快遞運力不足,居民們開始張羅團購生活必需品。
她迅速行動,主動做了小區水果群的群主。每天在群裡發布新鮮水果的信息,詳細介紹品質和價格,收集大家采購訂單。
原來她進城開店的想法很簡單,隻是開個小店賣水果,并沒有網上銷售的計劃。而這次團購,給她帶來線上銷售的機會。
她的店開在小區對面,原來忙于店裡銷售,和小區的居民并不熟悉。小區封閉後,大家反倒熟絡起來,鄰居們成了她的固定客戶。
做志願者工作時,她了解到各家各戶的家庭成員結構。有獨居老人,腿腳不方便的,她就送水果上門,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解封以後,她線上線下一起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大家都說她因禍得福。
《心流》中有這樣的論述:
遭受打擊未必就是與幸福絕緣,人在壓力下的反應,往往決定他們是否能轉禍為福,或隻是徒然受苦受難。
遭遇閉店,沒有收入,她沒有怨聲載道、悲觀失望,而是積極參與社區工作,在做志願者的過程中,跟大家結下了好人緣,也及時了解到大家的需求,第一時間抓住機會。
4
結語
曾看過對畫家薛松的專訪。薛松大學畢業後一度很迷茫。他說:中國古代山水、書法的成就登峰造極,給當代藝術家很大壓力。
為了創作出有個性特點的作品,他全身心學習研究,苦于始終沒有突破。
一次他的工作室意外着火,燒毀了室内所有物品包括他的畫作。面對焚燒過的碎片和殘骸,他感覺冥冥之中找到了一種藝術語言,就是把物質焚燒的效果運用到繪畫中,這種視覺效果是純粹用油畫、國畫技法難以達到的。
他從此找到和确定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建立了焚燒、拼貼、重建、破壞循環往複的創作流程,形成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
畫家在火災現場發現了新的創作思路,這應該是偶然事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是他對藝術創新的孜孜以求,才在恰當的時機得到生活的獎賞。
生活一時沒有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不是環境不對,也不是我們自己不好。這時需要啟動深度思考,把自己和世界的互動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可能性,進行一次複盤。
生活給我們的表象不一定就是真相。
看似處于劣勢的時候,可能正是發掘自己潛力的時候;眼見風頭不在的時候,可能正是積蓄自己實力的時候;遭受生活重擊的時候,可能正是新契機即将出現的時候。
頑強生存、用力生活,隻要你永遠在路上,生活總有一扇門會為你打開。
END
作者:矢之喬,在寫作中追求終身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