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這次還治不好,我就去做手術了,沒有表情總比表情怪異強”。這是我接診中,碰到的一位患者說的話。這位患者面癱三年,嘗試了七八種療法,錢沒少折騰,人也沒少受罪,最後落了個左側面肌無規律發緊跳動、一閉眼就嘴角上提的毛病。
由于他本人是一位人民教師,經常在給學生們講課的過程中,出現面部肌肉無規則抽動、或者一眨眼嘴角就明顯上提的情況,學生們雖然很尊重他從來不嘲笑他,但是本來認真聽課的學生們随着他症狀的出現,眼底的那一絲異樣和波動,還是讓他本人内心産生了極大的焦慮。而且陌生人看他異樣的目光,更是讓他擡不起來頭。
在首次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背負着巨大心理壓力的他,後來也嘗試過貼不同的膏藥、找不同的大夫做針灸、喝不同的中藥的曆程,可是三年間經曆了七八種療法,最長的一次甚至堅持針灸和喝湯藥三個月之久,可卻是無功而返。每次治療都是抱着能完全康複的心,可治療之後都是打擊。慕名找到我之後,明确地跟我說,這是最後一次保守治療了,如果效果還不行,就決定放棄保留表情功能,去做手術……
治療方法:根據患者自述頭昏頭痛、脘腹脹滿、乏力懶言、肢體困重、面肌麻木、面肌抽動、口眼聯動,結合患者舌質暗有瘀斑情況,加上病程已達三年之久,發現該患者是由于脾虛濕盛、氣滞血瘀導緻的面癱久久不能痊愈,因此前期先按照脈絡阻滞證治療,采用通竅活血湯加天麻、蜈蚣、烏梢蛇治療,先破淤通絡,疏通面神經阻塞部位。後期再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健脾益氣,助運化濕(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就會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濕釀痰或導緻氣血兩虛)。
治療過程:服藥7天左右,患側面肌麻木感減輕;服藥15天左右,面肌麻木、抽動現象明顯改善;服藥20天左右,頭暈頭疼、脘腹脹滿、乏力懶言、肢體困重情況明顯減輕,面肌麻木感消失、抽動頻率大大降低、口眼聯動情況開始時有時無;服藥30天左右,頭暈頭疼、脘腹脹滿、乏力懶言、肢體困重現象消失,面肌抽動情況很少,口眼聯動幅度明顯變小;服藥40天左右,自述面肌抽動頻率一周出現一兩次、口眼聯動情況出現少且幅度輕微不可察;服藥60天左右,面肌抽動情況完全消失,口眼聯動情況基本消失。
醫案回顧:由于患者之前采用過針灸,我很擔心他的面神經受損嚴重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比較慶幸的是,神經損傷問題不嚴重,且治療期間患者本人很配合、很遵醫囑,最終療效也還不錯。之前多次中藥治療效果不佳,根據患者提供的藥方推測,可能是之前的醫生忽略了患者體内有淤堵的情況,大多采用健脾益氣之方,想通過調補氣血、滋養筋脈來讓面神經恢複功能。殊不知治療此類病症,就像引水澆地,河道不疏通,即便水源再豐富,也是始終無法抵達指定部位。隻有先疏通水道,再增加水量,最終才能讓氣血到達面神經處,使之慢慢恢複正常功能。
接診中,這樣的患者并不少見,因為一開始沒采用正确的療法,後期又頻繁嘗試不同療法。不僅對病情恢複幫助不大,反而會加重面神經受損情況。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面神經受損輕微的患者,在積極配合用藥治療的情況下,最終能夠達到完全恢複。對于神經受損嚴重的患者,我隻能是盡全力治療,但是想要完全恢複正常,難度就非常大了。所以對面癱疾病及療法的正确認知,是決定面癱疾病最終能否完全康複的重要因素!
鑒于此,今天就借着這個機會,在這裡給大家解析下常見的面癱治療方法,讓大家心中有個大概的譜,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和應用能夠更加理性,少走彎路,少傷害面神經,早日恢複正常,不遺留任何後遺症。
一、面癱發病機理
中醫認為本病是人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乘虛侵襲太陽經、經入少陽經、殃及陽明經所緻。中醫認為風為陽邪,其性喜上,侵入面部三陽經後,會導緻面部經氣阻滞不通、筋脈失養,以緻顔面一側肌肉弛緩不收,受對側牽拉而成口歪眼斜之症。
病因以風邪為主,風邪入中經絡,與寒、熱、瘀相結合就會緻病。若久病不愈,則外邪内居筋肉,與痰濕相雜,就成了瘀滞内阻之證。
因此将面癱分為風寒外襲症、風熱外襲症、風痰外襲症、脈絡阻滞症四大類型。同為面癱,不同證型,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是中醫 “同病異治”的原理。
二、面癱分型及其對應症狀和療法
1. 風寒外襲症
症狀:突然眼睑閉合不全,伴惡風寒,發熱,肢體拘緊,肌肉關節酸痛,舌質淡紅,苔薄白。
病因:多由于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夾寒濕之邪入侵所緻。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成分:麻黃,附片,細辛。
方解:方中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以鼓邪外出,兩藥相合,溫散寒邪而恢複陽氣,共為君藥;輔佐細辛外解太陽之表,内散少陰之寒,既能助麻黃發汗解表,又可助附子溫經散寒。三藥合用,補散兼施,可使外感寒邪從表散,又可護其陽,使裡寒為之散逐,共奏助陽解表之功,為臣藥。
加減:若伴有表虛自汗症狀,去掉麻黃加防風;若伴有頭痛症狀,加白芷、羌活;若伴有味覺障礙,加茯苓、五味子;若伴有耳鳴、聽覺過敏症狀,加石菖蒲、蒼術。
2. 風熱外襲症
症狀:繼發于感冒發熱,或咽部感染史,突然眼睑閉合不全,伴口苦,咽幹微渴,肢體肌肉酸楚,舌邊尖微紅,舌苔薄黃。
病因:多由于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夾濕熱之邪入侵所緻。
治法:清熱利咽、疏風消腫。
方劑:銀翹散(《溫病條辨》)。
成分:連翹,金銀花,苦桔梗, 薄荷,竹葉,蘆根, 荊芥, 淡豆豉,牛蒡子。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氣味芳香,既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又可辟穢化濁,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結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為君藥。薄荷、牛蒡子,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淡豆豉辛而微溫,解表散邪,此二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配入辛涼解表方中,增強辛散透表之力,是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藥俱為臣藥。蘆根、竹葉清熱生津;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同為佐藥。
加減:伴随有口苦症狀,加柴胡、龍膽草;伴随有頭暈目眩症狀,加鈎藤、菊花;伴随有大便幹結症狀,加大黃;伴随有咽痛、耳下腫痛症狀,加蟬蛻、大青葉;伴随有高血壓,加天麻、鈎藤、黃芩。
3. 風痰外襲症
症狀:口眼歪斜,兼見脘腹脹滿,渴不欲飲,肢體困重,舌質紅、舌苔黃膩。
病因:陽明内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絡,則經遂不利,筋肉失養,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筋肉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口眼歪斜。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劑: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成分:白附子,僵蠶,全蠍。
方解:方中白附子辛溫祛風止痙,尤長治頭面之風,且能燥濕化痰,為君藥。全蠍、僵蠶均能祛風止痙,其中全蠍善于通絡,僵蠶兼有化痰之功,共為臣藥。更用熱酒調服,酒性善走,宣通血脈,助藥勢直達頭面受病之所,是為佐藥。諸藥相合則力專效著,使風散痰消,經絡通暢,則諸症自愈。
加減:伴随脾虛濕氣重症狀,加薏苡仁、半夏;伴随面肌抽搐症狀,加蜈蚣、烏梢蛇;伴随面部麻木症狀,加忍冬藤、絲瓜絡;伴随頭痛惡寒症狀,加荊芥、防風、白芷。
4. 脈絡阻滞症
症狀:口眼歪斜,兼見頭痛昏暈,頭發脫落,或耳聾耳鳴,舌質黯,或有瘀斑、瘀點。
病因:氣血不暢,氣滞血瘀,氣血瘀阻不能養于筋所緻。
治法:祛風散邪,活血通絡。
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成分:赤芍、 川芎、 桃仁 、 紅棗、紅花、 老蔥、 鮮姜 、麝香。
方解:方中麝香辛香走串,上行至頭巅,活血化瘀,行血中之瘀滞,開經絡之壅遏,以通經散結止痛,作為君藥;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作為臣藥;老蔥、鮮姜辛溫走散而上行,為佐藥;紅棗益氣養血、黃酒活血上行,為使藥。共行通竅活血之功。
加減:病久不愈、兼見面肌弛緩、乏力症狀,加炙黃芪;伴随咳痰不利症狀,加白芥子、3g白附子;伴随面部抽搐症狀,加天麻、蜈蚣、烏梢蛇。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更何況每位患者具體情況不同,部分患者甚至多種症狀交雜,因此以上藥方僅供借鑒,具體治療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找醫生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