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今夜的深圳灣

今夜的深圳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22:53:31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1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2

從深圳灣公園的建設故事,看“山海連城 公園深圳”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現實的。

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42歲生日。市民阿芳翻閱着手機上的新聞,突然來了一條推送:“深圳首條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通廊宣布實現全線貫通。”作為一名健走達人,看到這條消息,阿芳開心極了。塘朗山她已爬過無數次,大沙河至深圳灣這段步道也不知走了多少回,現在,它們聯通到一起了,這意味着在深圳中心城區,就可以暢享山、河、海、城交織共融的郊野徒步樂趣。阿芳想着,等天氣涼快些了,一定要去走一趟。

作為這條山海通廊重要的紐帶,深圳灣公園是實現山、河、海聯通的關鍵一環。

過去很長時間以來,“深圳是一座濱海城市”,這句話對在深圳出生、長大,甚至大學都在深圳念書的“深二代”的我來說,其實感受并不是那麼深。因為從小到大在深圳看到海的次數,屈指可數,為數不多的幾次,還是在遠離城市繁華區域的東部海域。

直到2011年,深圳灣公園開園迎客,包括我在内的許多深圳人才發現,原來深圳的中心城區離海這麼近。深圳人開始有更多的機會走向大海。這些年來,深圳灣公園年均遊客量達到了1200萬人次,成為深圳人引以為豪的公園地标之一。如今,山、河、海聯通,深圳人更多了一份野趣。

而這份野趣,其實來之不易。在過去經濟特區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深圳一直在向海要地,深圳灣就是深圳土地擴張的一個重要目标地。“深圳灣是城市前行的‘價值岔路口’,在這個地方的進進退退,代表深圳這座城市價值觀的一些變化。”承擔深圳灣公園規劃設計的項目負責人朱榮遠曾表示,深圳灣公園的規劃和落地,代表着深圳對于城市發展的重新認識——不再急于向自然索取,而是探索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辦法。

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深圳灣公園是深圳大氣魄地在深圳灣畫上了城市擴張的“終止符”——“把大海的饋贈永遠留給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和共同栖息在此的動植物。”

回望深圳灣公園的建設故事,我們能看到“山海連城 公園深圳”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現實的。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3

1

“我2002年到深圳,深圳灣入冬後漫天的候鳥,是感動我的城市風景之一,也是吸引我最終落戶深圳的一個理由……這些生靈們飛越大半個地球,隻為尋找合适的生存環境,遵循古老的遷徙基因,悲憫之心油然而生。”深圳景觀規劃設計師莊榮曾在一篇名為《你我它的深圳灣》的文章中寫道。

向海而生的深圳是一座多灣的城市,有3個非常重要的海灣——大鵬灣、深圳灣和大鏟灣。作為深港兩地共有的海灣之一,深圳灣是連接海洋的内灣,曆史上曾經有曲折的六灣,本身有着非常豐富的生态性,曾擁有過綿長的沙灘、起伏的山丘和豐富的海陸動植物資源,一直以來都是北半球三大重要的候鳥中轉站之一。這是深圳得天獨厚的自然禀賦。

但因為經濟特區建立以來深圳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深圳灣沿岸的各類建設活動,極大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海灣特征。熱火朝天的填海造陸使得原本曲折多變的自然海岸線,最終被拉直成了僵硬的人工岸線,深圳灣原有的生态環境也由此變得非常脆弱。“新的海岸被人工構築設施定義,這裡一度成為無人問津的城市邊緣和盡頭。”朱榮遠回憶說。

1994年,深圳規劃建設濱海大道,原計劃要從深圳灣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穿過,當時就引發了深圳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作為深圳灣區域紅樹林最茂密、長勢最好的地方,這裡是全球重要候鳥栖息地之一。在各界專家、市人大代表的介入以及市民的呼聲下,濱海大道建設方案最終确定北移200米,繞開了紅樹林保護區,為此不惜在建設成本上多花一億元。這次改道是大衆、社會與政府在深圳灣地區的發展模式與目标上開始達成了共識。

“當深圳決定不再在深圳灣填海造陸,就出現了深圳灣公園的構思。”朱榮遠回憶說,過去,深圳人要親海隻能到大梅沙等東部地區去,而深圳灣是唯一位于深圳中心地區的海岸線,以建設深圳灣公園的方式将紅樹林及整個濱海濕地納入保護之中,實際上讓深圳的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把深圳人的公共生活引向海邊,實現了深圳灣在城市功能和大衆感知領域中從邊緣到中心的轉變。

2003年,深圳提出在深圳灣濱海地區建設“東起濱海紅樹林生态公園,西至蛇口海上世界的濱海生态景觀帶”的構思,并正式啟動規劃籌建深圳灣濱海休閑帶。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位于東段的深圳灣公園開展設計方案的國際競賽,向世界一流水準的規劃設計師發出邀請。2005年6月,SWA景觀設計公司聯合中規院深圳分院的設計方案脫穎而出,成為深圳灣公園早期總體規劃。

2006年,深圳灣濱海休閑帶籌建辦公室(以下簡稱“籌建辦”)正式成立。作為籌建辦的3位工作人員之一,梁治宇負責整合各方意見,形成深圳灣公園一個穩定的設計方案。他告訴我,最早期的設計方案其實人工的尺度非常之大,提出了要填海超過180公頃,還要建幾座陸島,甚至還規劃了摩天輪、劇院等大型地标建築。

但你現在走進深圳灣公園,你會發現這些設想最終都沒有落地,公園的設計顯得非常克制,沒有任何高大的建築,所有的路都屬于透水磚材質,處處顯示着盡可能低調、與自然融合的設計感。“中标方案之所以在國際招标中脫穎而出,最打動人的一點,就是‘連接’的理念。”梁治宇說,這個理念貫穿始終,不論是設計單位也好,政府各相關部門也好,到後期都一直自覺地強調人與自然的連接,人與城市的連接,人與人的連接。

梁治宇說,這種設計上的克制,其實源自于設計推進的過程中,包括設計師在内項目各方一緻達成的共識:深圳灣最有生态價值的地方,其實就在最不起眼的灘塗。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4

2007年的深圳灣。

2

“你知道為什麼深圳灣公園沒有成片的沙灘嗎?”梁治宇發問,“實際上早期的設計方案裡是有沙灘的,當時還曾想過從外海把沙子運過來。”

如今的深圳灣公園,能看到更多的是成片成片的灘塗和淤泥。見我有些困惑,梁治宇這才解答:“實際上生态學家告訴我們,深圳東部的海岸由于沒有大江大河有機質的沉積,所以會形成沙灘。而深圳灣是西部的海岸,是珠江河的出海口,豐富的有機質會在珠江河河口沉積,而深圳灣又好像一個‘口袋’,也很利于有機質沉積。這些淤泥在我們看來不太好看,但它卻是底栖生物生長的重要基礎。隻有有了這些底栖生物,才會有候鳥的到來,才形成如今豐富多彩的生态系統。”

“所以我們從原來覺得灘塗不好看,到變成很珍視這一片灘塗,這是我們保護它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梁治宇笑言,他本身是學昆蟲專業出身的,對這些知識也不太了解,是在優化方案過程中,跟設計師們一起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請教了許多生态學家包括鳥類專家,在不斷研讨的過程中才慢慢改變了想法。

“其實設計師也跟我們一樣,他們原來很堅持,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共空間,包括還要人工種植紅樹,但到後來,也都開始轉變了思路。要減少人工的幹預,盡可能展現自然的偉力。”如今在深圳灣公園裡所能看到的紅樹,其實都是自然生長出來的。“灘塗和紅樹要成一定的比例,紅樹是鳥類休息的地方,灘塗則是它們覓食之地。”如果為了美觀而在裸露的灘塗上種植紅樹,反而無法真正容納更多的候鳥。

深圳灣獨特的生态環境作為深港兩地共同的生态資源,任何大規模的人工建設,都将威脅兩地濕地生态系統,令濕地動植物生物鍊遭受不可預知的風險。因此,“自然為先”成為深圳灣公園最為重要的規劃理念。

在後面方案的進一步優化中,填海就變得克制而又謹慎。為了弄清填海方案究竟會對深圳灣生态造成怎樣的影響,籌建辦還專門委托南京水利學院進行了1:500縮比水動力學模型測驗,開展深圳灣水動力學及紅樹林生态環境研究,以此确定深圳灣公園的填海面積和岸線基本形态,确保整個深圳灣水動力的交換能力能夠自淨,且不會出現過度積淤的情況。

“49.74公頃”。雖然時隔多年,梁治宇還是非常準确地說出深圳灣公園最終的填海面積。從原來規劃的180多公頃縮減到49.74公頃,展現的其實是參與設計深圳灣公園的團隊對于深圳灣自然生态發自内心的敬畏之心。“雖然最終的設計方案沒有早期方案那麼驚豔,但卻展現了一種非常持久的張力。”梁治宇說。深圳灣公園沿岸創造性地規劃了一系列半島形綠地,由填海取直改為擴海變曲,盡可能恢複深圳灣原有曲折的海岸線,既有利于紅樹的自然生長,也豐富了人與自然的連接與交融。

朱榮遠也回憶說,規劃設計團隊在後續的方案設計中做了大量的減法,“這種主動的舍棄和修正也得到了深圳紅樹林與鳥類保護協會、以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的認同。這一點也說明方案中的任何一條線都将成為現實世界的真實邊界,馬虎随便不得,都應該慎之又慎。規劃不應都是擴張,更要有收縮。”

3

梁治宇一直記得深圳曆史與自然研究者南兆旭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怎麼樣才能提高人們對自然保護的意識?你要把大自然的美好展現給他,并且告訴他,如果你不保護它,這份美好就會在你眼前消失。

對于深圳灣這些年來的變化,梁治宇很有感觸。“在深圳灣公園施工之前,在整個深圳灣海域,你雖然能看到鳥,也能看到魚,但鳥不會離你很近,魚看着也不多,看到的更多的是蜿蜒十幾公裡、一層又一層的圍網箱。魚還沒遊到岸邊,就被圍網給攔住了。”梁治宇說,當時深圳灣普遍存在着漁民和大批候鳥争食的情況。

正是因為深圳灣公園的建設,讓深圳人對深圳灣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也逐漸樹立起對深圳灣共同家園的認知。看到海裡面被圍困住的魚和鳥類,深圳市民開始高度關注深圳灣圍網箱的問題,媒體也不斷為深圳灣海域生态保護發聲。在各界的呼聲下,深圳灣海域自2014年5月1日起設立為禁漁區,全年全時段禁漁,禁止一切捕撈和養殖行為。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5

曾經的深圳灣到處是網箱,對鳥類和自然濕地系統的破壞嚴重。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6

曾經的深圳灣存在非法養殖、捕撈現象,直接破壞了海岸灘塗生态系統。

如今, 深圳灣已經成為候鳥的樂園。2021年冬天,浩浩蕩蕩的上萬隻鸬鹚飛臨深圳灣,場面蔚為壯觀。2021年12月,觀鳥愛好者在深圳灣公園還發現了一隻“混迹”于赤頸鴨群落中的北美綠眉鴨,這是深圳首次觀測到北美綠眉鴨。而在此之前,國内隻有三次記錄到純種的綠眉鴨。

“如果鳥類能在毗鄰城市的自然環境中活下去,城市沒有因此受限依舊充滿活力,那麼,人與自然的關系将會處于最好的狀态。”朱榮遠說。從一開始,深圳灣公園的規劃設計并未就公園談公園,而是将視角放到了整個環深圳灣地區,試圖通過深圳灣公園激活整個環帶的城市功能。“環深圳灣地區的重要規劃,如後海中心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華僑城歡樂海岸、大沙河公園、中心河公園都在深圳灣項目同期或先後生發出來。都因深圳灣公園間接受益。”

梁治宇說,在深圳灣公園,望着後海中心區的天際線,會有一種不太一樣的感覺,會覺得跟深圳更加親近了。“因為你是在看着城市在一點點地發展和進步。”

深圳灣公園的主角,當然還有深圳人。“深圳灣公園并不是一個純園林景觀,它更多強調是城市的一個活力空間,承載城市公共文化的功能,這也是深圳灣公園在中國濱海公園中的創新之處。”梁治宇表示,深圳灣公園全園建設了彎月山谷、海韻公園、潮汐公園、婚慶公園等13個不同主題的園區,以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系統串聯了起來,營造了許多供市民活動的綠色公共空間。

深圳灣公園還營造了很多坡地,讓公園綠地變成天然觀演席。“城市最美好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系,這裡有在草地上迎着海風舉辦的深圳灣音樂節,有提倡惬意生活的露營節,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跑團,這些也都拉近了人與人的關系。”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7

深圳灣海岸舊照。

4

在今年5月出版、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編著的《深圳公園的故事》一書中,我了解到了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深圳建成各類公園1238個(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區)。

在1000多個公園裡,為何要重點講述深圳灣公園的故事呢?梁治宇認為,深圳灣公園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點在于,它體現了深圳公園發展脈絡中的一個重大進步。他拿過了我的筆,開始在一張白紙上畫起地圖:“這裡是大沙河生态長廊,這邊是塘朗山的生态廊道,還有深圳灣濱海休閑帶西段……通過深圳灣公園的連接,讓環深圳灣公園帶的綠地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梁治宇帶我回顧了深圳公園發展的脈絡:“深圳第一個大型的市政公園東湖公園,更多的是在完成水庫供水功能外附帶了一些休閑功能;荔枝公園早期則是城市休閑的空間,附帶有招商引資的功能;到了中心公園,則開始強調避免城市無序擴張的城市生态理念;而到了深圳灣公園,則是深圳開始思考一個公園如何成為紐帶,把整個城市以及周邊的綠地系統整合在一起,發揮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時返哺整一個城市的片區的規劃,讓片區的規劃生态質量更高。”

而朱榮遠的感悟是,“若幹次有關深圳灣的争議,最後也都是理性地保護生态、尊重市民的權益和城市更長遠利益的話題占了上風,反映了一種城市理性的态度。”而朱榮遠相信未來深圳前行的路上還會遇到價值選項的“岔路口”:“隻要我們沒有選錯方向,深圳灣濤聲不落,聲聲不同,濤聲依舊,這是我的願望。”

對市民阿芳來說,隔段時間來上一次“暴走深圳灣西延線”是非常不錯的中高強度運動,從深圳灣公園出發,一路向西,大約3個小時,15公裡後,可以走到蛇口海上世界。阿芳說,特别喜歡這段路,繞着海灣前行,道路平坦,海風習習,讓她忘卻了生活中的很多煩惱。擁抱大海,不一定是去戲海水、踩沙子,目光所及,海的平靜和深邃,那份包容,就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為晶報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線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風景需要有人去發現。@故事發現者,如果有感動到你的故事、你聞所未聞的故事,讓你對深圳這座城市的曆史和未來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讓你感受到深圳文脈跳動的景象,讓你大開眼界的創意空間,歡迎聯系晶報提供“元故事”“觀文脈”選題和線索。

根據選題和線索的價值,晶報将為故事發現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報料費。

填寫報料線索或故事簡介

來源 | 晶報APP

統籌 | 李岷

記者 | 餘梓宏

制圖 | 勾特

編輯 | 李慧芳 李一凡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8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9

今夜的深圳灣(那片海灣叫深圳)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