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的治學态度是什麼

孔子的治學态度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22:37:45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說,盡人皆知。

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不過是說欲成大事業或大學問,必須選好起點、勤下功夫、終得成就而已。相比起來,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學“三境界”,似乎更能讓有志于學的人刻骨銘心。

孔子的治學态度是什麼(孔子也有治學三境界)1

孔子治學“三境界”,即《論語》開篇那三句話。

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能夠感受辛勤學習溫故知新之樂。學習本來并不是一件人人會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吳慶坻《蕉廊脞錄》講過一件事。海甯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學,案頭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覽”。學生問他說:“你這樣苦學,何時才能到達‘悅’的階段呢?”他回答說:“即學即悅。”等于說,一拿起書來就會感到快樂。他又說:“君之不悅,正坐不學。”意思就是不經曆學習的過程,不但無法體會學習的快樂,而且會給自己造成不快樂的根源。這個觀點,符合實際。《論語·雍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本來是教人潛心學習的意思,反過來,也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學習之樂。這種境界,比“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深入。它早已飄下高樓,“獨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孔子的治學态度是什麼(孔子也有治學三境界)2

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即能夠感受朋友之間切磋批評之樂。《論語·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從何而來?我看,不僅來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熱情,更多的則來自他尊重批評、盼望诤友,來自他“過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難得,究其原因,從主觀方面說,就是對批評所持的态度。所以,是否真心歡迎批評,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後能否繼續真心歡迎批評,就成為治學的第二境界。進入這種境界,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氣度眼界視野就會發生質的飛躍;這一步跨不過去,治學很難有什麼大成就。

孔子的治學态度是什麼(孔子也有治學三境界)3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夠感受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之樂。如何對待“人不知”,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對待名譽地位利益實惠的問題。真正的知識分子,決不會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發财,走什麼路子,讨誰人歡心,也決不會看不見“粉絲”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難受。《論語·學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憲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裡仁》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可見,孔子認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學的最高境界。進入這種境界,比“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深邃。或許沒有所謂繁華,卻可享受“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的寂寞。有人讨論今天何以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我看,過不去“人不知而不愠”這一關,恐怕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孔子的治學态度是什麼(孔子也有治學三境界)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