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牛客筆試記錄

牛客筆試記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6:51:40

北京最熱的季節已經過去,但步入畢業年級的大學生,卻依然停留在最焦灼的人生時刻。新秋将至,意味着他們已經踏入校園招聘的關鍵時期,兵臨城下,不管是糧草充足還是兵荒馬亂,都要打起精神“應戰”。

找工作是畢業以後才要考慮的事?這樣的想法在當下已經無法成立。

想要在畢業時有份好工作,需要前一年的秋招就拿到offer;想要在秋招時拿到好offer,需要有暑期實習的經曆加持;就連想找一份暑期實習,都最好能有過日常實習的項目經驗。

明明是還在校園裡的新人,被求職時鐘倒逼着往前排期,恨不得一畢業就成為熟練工。一切都在越來越“卷”,是社會為職場新人們上的第一堂課。

在2023屆應屆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啟動之際,刺猬公社來到牛客位于朝陽區的總部。這是國内最知名的校園招聘平台,包括騰訊、百度、字節跳動在内,超過1000家企業在這裡完成校招。

十五年前的校招是什麼樣的?校招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卷”?牛客靠什麼賺錢?我們和牛客創始人&;;CEO葉向宇一起,聊了聊中國式校招的“前世今生”。

“校招真的一年比一年卷”

在葉向宇畢業的2007年,校招還是一個不太系統化的概念。學生想了解就業信息有兩大關鍵渠道,一個是風靡一時的校園BBS論壇,另一個是從師兄師姐那裡代代相傳的口述“經驗包”。

企業宣講會也是有的,隻是規模不像現在這麼大,目标院校的範圍不像現在那麼廣。部分想招聘的企業進校園宣講,想找工作的學生去聽宣講會,順便做套筆試題,流程和當下差别不大。

但在當時,無論是學生還是企業,都不像現在這麼着急。

“那個時候學校有一條鐵律,就是政策規定,企業進學校秋招必須得10月1号以後進,不能影響我們讀書。”葉向宇回憶,“而且那時候畢業生也沒這麼多,大家大四的時候還得再上一段時間課,不像今天大四要畢業,你大三就得去找實習,競争非常激烈。”

校園招聘某種程度上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标,火熱的行業,風頭正勁的企業,總能在校招時收到最多份的簡曆。這一點,葉向宇在15年前坐在小禮堂聽宣講會時就有所體會。

2007年,中國互聯網還沒有迎來高速發展期,最受畢業生青睐的是外企。回顧當年參加過的就業講座,葉向宇想起一位學姐。“當時是這樣,那個學姐進了斯倫貝謝,”可能是察覺到我對這個名字的困惑,他又作了補充解釋,“斯倫貝謝是一家賣石油的外企。當時我印象很深的是月薪8000還是多少,反正非常高,大家都以她為榜樣。”

同期,同樣閃耀的名字還有寶潔、聯合利華、瑪氏等快消品牌,高起薪和高福利幾乎是外企的代名詞。

葉向宇在浙大學計算機,在去外企的浪潮中通過校招進入了谷歌,開始工程師的職業之路。幾年後,國内互聯網行業發展迅猛,願意花真金白銀砸來最好的學生,而曾經風光的外企漲薪幅度有限,逐漸在競争中失去優勢。

2021年,聯合利華給應屆管培開出的普遍薪資是19萬一年,而另一頭,騰訊給應屆生開出的普遍薪資包(傳說中的白菜價)已高達38萬一年。

高速發展期的行業需要大量年輕人才,大量年輕人聞訊湧入新行業,這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

牛客最初能做成的契機,是因為它在合适的時間對接了需求的兩端。葉向宇說,起初他隻想給和自己一樣的工程師們做一個刷題和學習的工具,幫助大家在職業生涯裡不斷向前走,沒想到最先大批量湧入的,是迫切需要獲得大量信息的在校學生。

牛客筆試記錄(我們和牛客CEO聊了聊越來越)1

秋招開始,面經(面試經驗)帖開始湧現,圖源牛客

一直到2017年,牛客才真正開始下定決心做校招。

“第一波用戶你發現是學生為主,後面自然累積,慢慢的學生就越來越多。”從校招的親曆者、校招的招聘者,再到校園招聘企業的老闆,葉向宇在15年間見證了校招越來越卷的過程。

其中最顯著的一條,是時間線的前移。

“你看我們以前10月份(企業)才能進校,(學生)才真正(開始)找工作。後來就變成了企業提前可以進來,再後來就是暑期要實習,簡曆上最好有個東西。再後來就是暑期實習之前最好有個日常實習,能讓你進暑期實習。”

招聘幾乎從大三就開始了,學生們提前做好幾份實習,來為自己的簡曆充實門面。校園經曆成為不值一提的部分,縮到簡曆裡不顯眼的位置,最好的位置都留給實習經曆和項目經驗,宛若一份成熟職場人的簡曆。

以前,這種“卷”度是不可想象的。

葉向宇就讀的浙大,大部分學生也會積極參加宣講會,會找學長學姐要資料,會把谷歌招聘會的禮堂擠得水洩不通,但也隻“卷”到這裡為止了。很少有人會提前找實習,葉向宇把班裡少數實習過的同學稱作“先知先覺的人”。

但現在,光有意識遠遠不夠。每年想擠進互聯網行業的畢業生不計其數,各大公司的HC(headcount,指招聘名額)卻不增反減,提前準備好漂亮的實習履曆隻是敲門磚,接下來,畢業生們還要拼學曆、拼頂會論文、拼實習含金量、拼面試表現,甚至拼運氣。

運氣不好的人,即便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遊戲中笑到最後,也有可能在最後關頭被告知,遊戲取消了,game over。

牛客有社區版塊,形式和生态都接近于過去的校園BBS,隻是讨論者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大學。葉向宇每天都會在論壇裡潛水,今年,社區裡開始頻繁出現校招生反饋被毀約的帖子。

牛客筆試記錄(我們和牛客CEO聊了聊越來越)2

社區裡有應屆生發帖反映自己被毀約,圖源牛客

“有些是去年找好了工作,到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因為整個市場不好,有些企業就會選擇裁員,我們(指校招這部分,作者注)叫毀約。”葉向宇打了一個比方,“(比如)我去年已經跟校招生說你明年來我這裡上班,到時間了我不接收你,我賠你筆錢。對學生來說他就很被動,他本來都想好了,今年7月就去那家工作,但被解約之後他就得重新開始找工作。”

正式員工被裁員,企業需要給出裁員賠償,但未入職的校招生和企業尚未簽訂勞務合同,三方協議的約束力有限,企業對單個校招生的違約成本大部分在5000元以内。

學生們能做的,也隻是在各個社交平台上發聲,例如葉向宇觀察到,今年經常有人在論壇裡發帖,“他就說我被這家公司解約了,大家都當心一點。”

校招HC縮減是招聘市場變化的一種縮影,往年的招聘大戶們去年開始紛紛走上“降本增效”的道路,在職員工也遭遇多輪次裁員;但在另一方面,高薪的互聯網行業對校招生仍具備極高吸引力,在大學生就業意向排行榜中的名列前茅。

僧多粥少,讓校招成為新的“卷王”之争。四年或更多年前,好不容易走過高考獨木橋,卷進985、211或其他高校的大學生們,又踏進了同一條河流。

“牛客95%的商業收入來自B端”

招聘是一個集C端和B端于一體的業務,一方面需要彙聚足夠多的優質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從企業方拿到招聘需求,“牛人在牛客,校招更高效”,牛客對外的宣傳口号,解釋了一家校招平台的生存命脈。

許多産品在做到一定規模後,喜歡擴張自己的地盤,以此完成用戶和收入規模的增長,達成更高的商業目标。牛客擴張地盤的可能性很多,例如往前去做在校生的付費培訓,或者往後去做社招,覆蓋招聘的各個周期,但兩條路都被老闆葉向宇否定了。

第一條路更接近他創業之初的本意,但在實踐中,他發現了很多問題。一方面是培訓質量,參加培訓的學生未必能獲得好的效果,這讓他心裡不太好受;另一方面則是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市場競争很激烈,你說5000我就說3000,你收得少了,培訓成本不降低就會虧錢,虧錢就不可持續,到最後就越做越差。”

擴張的第二條路,是從校招擴展到社招,徹底成為一個貫穿求職者職業生涯的招聘平台。按說牛客有天然的用戶社群,具備一定社區屬性,求職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使用,用戶粘性也會更強,具備擴展社招生意的基礎條件。

但葉向宇給出的答案是,未來兩到三年會更專注做校園招聘。

最核心的理由是,他覺得校招這個領域牛客還沒做透,從開始隻有互聯網行業找他們做校招,到現在出現車企、銀行等傳統企業的客戶,他的預判是,國内的校招市場還有很大空間。

葉向宇是一個很典型的技術型老闆,在會議室旁聽記錄的市場部員工,不時會因為老闆過于坦率而震驚地擡起頭看他。訪談結束,送我出門時,這位員工跟我說:“葉老闆是我見過的最沒有老闆架子的老闆。”

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30歲出頭程序員的影子。身型清瘦,穿簡單白T恤和運動鞋,戴一副黑框眼鏡,劉海随意生長,不會特意打理發型,抱着一台筆記本電腦穿梭在工位和各個會議室。——如果不是因為有人介紹,很難把他和去會議室開會的普通程序員分辨出來。

他确實也在堅持做程序員該做的事情,一直到兩年前,他還會自己寫代碼,關注前沿的技術動态,和研發部同事探讨能落地的新技術。

葉向宇的簡單真實,或許是牛客能在國内校招領域嶄露頭角的原因之一。對于校招生而言,學校和職場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鴻溝,他們需要獲取信息,并且這些信息最好是簡單、真實、且可以信任的。

他不想在職業培訓上做商業化,一方面是因為他個人對部分“割韭菜”行為的抗拒,另一方面也在間接維護在校學生和平台之間的信任關系,那是牛客長期以來在招聘領域立足的基礎。

刺猬公社試探性地詢問牛客商業收入來源的分布,甚至提前鋪墊出諸如“這個問題可能有些敏感”,“可以有選擇地回答”之類的表達,但葉向宇反而很坦率地給了由數據組成的答案:“B端收入占到95%,C端收入隻占5%。”

對牛客而言,從B端和C端獲得的商業收入差異顯著。但收入的差距不代表重要性的排序,尤其在招聘這類業務中,B端的崗位資源和C端的人才資源,往往是相互影響雙位一體的,很難用B端或C端誰更重要這樣的單選題來定性。

對此,葉向宇的解釋是,不能單一地評判B端和C端哪個更重要,而是要看企業當前階段更缺哪一部分,就要着重去擴展這一部分。“比如說你來了很多C端用戶,你要想這些人應該去哪些企業是比較适合的,就要把這些企業搞定。企業搞進來以後,可能一開始是說我要招幾個工程師的,後來我要招其他(崗位)的人這裡還沒有,我們把其他(崗位的)人也搞定了。”

可能是怕光用語言解釋太過抽象,他把雙手擺在會議室的桌面上,一左一右地模拟出交替向前的動作。“就像這樣循序漸進地,這樣左一步右一步慢慢地上去,你但凡隻做一邊都是不行的。”

專注做校招之後,葉向宇對不同行業的冷熱程度比過去更敏感了。行業裡觀察某個賽道的方式,是看資本的流向,看投資人們願不願意拿錢。葉向宇站在更外圍的空間,看到的是這些賽道有沒有對人才的需求,需求量大不大。

例如前幾年,有大量互聯網金融和在線教育類産品的招聘需求湧入,而今年,大量新湧入的校招需求主要來自新能源汽車、智能硬件、金融等行業。葉向宇細數近幾年B端客戶群的變化,總結道:“直白地講,我們做生意會發現願意掏錢的那些雇主,他其實就是發展好的嘛。因為我們自己也在發展,我們願意掏錢是因為我們要發展,說明這個市場的熱點在這裡,需要好的人才往那邊走。“

春天和秋天,一年兩次校招窗口,企業的招聘需求動态地展現着行業和賽道的興衰。

“職業生涯應該是長線的”

在新一代校招生看來,葉向宇自己的職業履曆算得上一帆風順。

從一所985高校畢業,校招進入谷歌,而後輾轉于人人網、阿裡等高速發展期的國内互聯網公司,再自己創業當老闆。

在牛客的社區裡,985、211及海外高校學生占比55%,碩士及以上學曆占比約63%,這些和葉向宇學業背景相似的大學生,他們的目标往往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拿到大廠的SP(Special Offer)。——那意味着更高的薪資包,更高的職級,和更高的職業起點。

但葉向宇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和他相似的學生,而是那些和他截然不同的學生。他們沒有985和211的母校背書,也沒有師兄師姐會給他們提供不同公司的内推資源,但他們同樣會為畢業後進入大公司而努力。

葉向宇說,在牛客,這些外界眼中的普通學生,是具有傳承性的。“我是個普通本科,但我的目标非常遠大,我就是要進 Top企業,我就是要拿Special Offer。我怎麼辦?最簡單的就是模仿前人,看以前的人怎麼做。”雙非本科進騰訊和阿裡,類似的經驗帖會在牛客的論壇上不斷沉澱下來,因為不斷有人依循前人的經驗獲得成功,而後又會寫下自己的經驗留給下一屆學生。

傳承不僅來自經驗層面,也來自自我認知層面。

葉向宇回憶起自己校招那會兒,看到有外企的學姐回來做宣講,心裡想的是,她能進我也能進。到現在,活躍在牛客的普通學生也會有類似的想法。“有些人會覺得我是雙非一本甚至二本,我比985、211(的畢業生)要差一點,但是這裡他能看到有好多普通本科(的學生)也都能進百度、騰訊或者阿裡。”

校招求職越來越卷,學生越來越焦慮,時常泡在論壇裡看學生發帖的葉向宇當然能感知到。作為一個順風順水的前輩,他在大部分時間能理解競争态勢對學生心态造成的影響,但偶爾也不太能和校招生的焦慮感同身受。

那是兩代人之間的感知差異。

對葉向宇這一代互聯網人來說,努力和進取是獲得自我提升的主要途徑。他時常挂在嘴邊的話是:“焦慮對你找工作也沒什麼幫助。”

刺猬公社提出了很多年輕互聯網人們焦慮的外部因素,例如35歲危機,但葉向宇覺得,隻要保持對新技術的好奇和追逐,年齡不是太大阻礙。作為招聘者,他确實也在堅持這樣的信條,他招年輕的畢業生,也招四十多歲的成熟員工,在他看來,兩者各有各的優勢,前提是從25歲到40歲的這段時間不被時代甩遠。

刺猬公社沒有說出口的下一個問題是,有多少公司能堅持這樣的信條,給四十多歲的大齡程序員機會?

對焦慮的畢業生,葉向宇想給的第一個建議是不要焦慮。如果做不到,或許他提出的另一種視角是更有價值的。“實際上人生還很長,就算你今天找得不好,你後面還是能找到你想要的工作。”很多學生畢業找工作都奔着進大廠,頗有一戰定成敗的架勢,但葉向宇想告訴他們,就算失敗了,剛畢業隻能進小廠,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為職業生涯很漫長,大多數人都會卡在自己的上限。

“一開始沒進大廠,隻是稍微滞後了一些。前面3年也好,5年也好,如果說大家都是狂奔的,的确起步越高越好。”他稍作停頓,好像在思考怎麼表述更加準确,“但你會發現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很多人到一定級别,他想的是不要掉下去,他的上升變慢了。如果你還在持續地處在上升狀态,差距很快就會被抹平。”

他接着把時間線拉到更長:“十年以後,隻有長期保持積極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那麼如果是更久呢?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越往後,差距越大。”

保持長期的積極,這是葉向宇最想跟2023屆校招生說的一句話。

本文源自刺猬公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