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怎麼消失的

非遺怎麼消失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1:48:57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在廣州人民公園裡,傳出抑揚頓挫的說書聲,台下觀衆聽得津津有味。“粵語講古”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帶着一班小徒弟,折扇一搖,衣袖一揮,便開始了粵語講古。他和很多“老廣”、廣府人一樣,聽着外婆講西關故事長大。如今,他成為羊城最年輕的“古王”,開班授徒,緻力于傳播粵語講古非遺文化。而非遺項目得以傳承發展,除了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不懈堅持,更離不開公衆的關注和參與。

大家關注非遺嗎?了解過哪些非遺項目?參與過哪些非遺活動?非遺傳承與發展又面臨哪些主要問題?南都民調中心于2022年7月25日至8月3日發起問卷調查,于近日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産公衆知曉度與參與度調查報告(2022)》。

報告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表示了解過非遺,其中“聽過,非常了解”和“聽過,比較了解”分别占18.27%、23.65%,社交媒體、新聞資訊類網站是受訪者了解非遺的主要渠道;三成受訪者擔心非遺面臨危機、傳承斷層,超八成受訪者認為有必要保護與傳承非遺;受訪者表示偶爾參加非遺活動的較多,占比超四成,而互動性強、内容豐富、體驗佳的非遺活動更具吸引力,近六成受訪者認為參加非遺活動可以提升自身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談及非遺的未來,傳承人老齡化、缺乏新一代傳承人的問題不容忽視,受訪者最希望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注重非遺傳承人培養,同時鼓勵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知曉度:

不到兩成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非遺,90後00後了解程度較低

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明确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産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公衆對非遺的了解程度如何?本次調查中,有76.54%的受訪者表示了解過非遺,其中表示“聽過,略有了解”的比例最高,占34.62%,表示“聽過,比較了解”和“聽過,但不太了解”的比例分别占23.65%、22.50%,僅18.27%表示“聽過,非常了解”。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2

交互分析發現,年輕受訪者對非遺的了解程度相對較低。表示“聽過,非常了解”的受訪者中,80後為47.69%,而90後、00後該比例僅分别為30.95%、27.13%。

進一步問及相關非遺知識,僅42.52%的受訪者知道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是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14.74%表示不知道;22%的受訪者能正确識别非遺标志為魚紋,近10%表示不知道。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3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4

具體到非遺項目,傳統戲劇是受訪者了解最多的一項,占44.62%,不少受訪者表示看過京劇、粵劇、豫劇、黃梅戲等。其次是傳統音樂,占23.39%。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對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民間文學、傳統美術的了解程度較低,占比均低于15%。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5

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站是受訪者了解非遺的主要渠道

受訪者通過哪些渠道了解非遺?調查顯示,社交媒體、新聞資訊類網站是主要了解渠道,分别占32.28%、31.76%。相較而言,80後、70後、60後及以上的受訪者,選擇新聞資訊類網站的比例較高,依次占49.18%、40%、57.14%;而90後、00後受訪者更傾向于社交媒體獲取非遺資訊,兩者分别占45.57%、41.82%。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6

近年來,各大社交媒體利用其“短平快”的優勢,向公衆推廣非遺知識、非遺項目。抖音發布的《2021抖音非遺戲劇數據報告》顯示,非遺戲劇類視頻累計播放600億次,累計獲贊22億次。其中,黃梅戲相關視頻累計獲贊2.38億,遠超其他劇種位列榜首,《女驸馬》《天仙配》等劇目備受歡迎。可以看出,傳統戲劇與新媒體平台相融合,能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而黃梅戲在抖音上的熱度就是有力的證明。

保護與傳承态度:

三成受訪者擔心傳承斷層,超八成認為有必要保護傳承非遺

對于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現狀,大家又是怎麼看待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7.12%的受訪者認為“經曆過低谷,正在積極振興”,占比最高。不過,也有31.73%的受訪者持比較擔憂的态度,認為“面臨危機,傳承斷層”,位列第二。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7

對于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有一位00後不遺餘力。2019年,在讀大二的劉東芳制作了一期滿族刺繡推廣視頻,在B站、微博獲得了60多萬的播放量。“當時為了完成一個采訪作業,認識了興城滿族刺繡傳承人董甯老師,視頻是對她進行有關滿族刺繡非遺技藝的訪談。沒想到引發大量關注,不少網友願意購買相關刺繡工藝品,幫助董老師增加了五六萬元收入。”他說,通過這次嘗試與合作,将非遺與新媒體融合,起到較好的宣傳效果,更激發了他對保護非遺文化的責任感。“我從大三開始創業,成立公司做非遺推廣服務。作為新時代青年,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為保護非遺做點事,讓非遺文化、非遺技藝被更多人看見、理解、認同。”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8

受訪者劉東芳(左)與興城滿族刺繡傳承人董甯(右)。(受訪者供圖)

2019年至今,劉東芳走訪了全國100多位非遺傳承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11月到蘇州謝杏生博物館拜訪傳統戲曲服裝制作技藝傳承人陳莉蓉。“陳老師師從工藝美術大師、戲裝大師謝杏生,她跟随師父服務過梅蘭芳先生。但傳承問題是最大困擾,她教過50多位學生,可惜沒有一個能成為傳承人。做戲服沒錢賺,就沒人堅持學。”

非遺保護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在本次調查中,有82.65%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保護與傳承非遺,其中“非常必要”和“比較必要”分别占60.20%、22.45%。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9

傳統戲曲服裝制作技藝傳承人陳莉蓉(左)與受訪者劉東芳(右)。(受訪者供圖)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0

參與度:

超四成受訪者表示偶爾參加非遺活動,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參與度更高

保護傳承非遺還離不開公衆的關注、支持和參與。本次調查中,有54.81%的受訪者表示參加過非遺活動,其中“經常參加”和“偶爾參加”的比例分别占11.54%、43.27%。此外,有42.31%的受訪者表示“沒參加過,但有意願”。

具體來看,36.84%的受訪者表示每半年參加1-2次非遺活動,占比最高;其次,各有21.05%的受訪者表示每月參加1-2次、不定期參加非遺活動。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1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2

交互分析發現,現居住生活在北上廣深的受訪者參加非遺活動的頻率更高,表示“經常參加”的受訪者中,來自北上廣深的占40.86%,來自其他省會/直轄市的占33.90%,而來自小城鎮、農村的分别占15.79%、11.29%。此外,受訪者參加非遺活動的頻率越高,對非遺的了解程度越高。

談及原因,59.51%的受訪者認為參加非遺活動可以“提升自身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占比最高;其次,52.96%認為受“責任感驅動,推動身邊更多人參與”。看來,多向公衆推廣宣傳非遺資訊,更有利于提高大家的認知度、參與度,共同助力非遺保護工作。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3

互動性強、内容豐富、體驗佳的非遺活動最吸引

怎樣才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參與非遺活動?調查發現,互動性強、内容豐富、體驗佳的非遺活動更具吸引力,選擇比例依次為55.45%、49.50%、46.53%。

具體而言,非遺體驗活動、非遺展覽、非遺演出最受歡迎,已參加過的受訪者選擇比例依次為68.42%、54.39%、43.86%;沒參加過但有意願的受訪者,選擇比例依次為72.73%、70.45%、47.73%,占比更高。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4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5

調查還發現,不同出生年代的受訪者傾向于選擇不同的非遺活動。80後、90後、00後受訪者更喜歡内容豐富、體驗佳的非遺活動;70後、60後及以上的受訪者更看重非遺知識淺學易懂,選擇非遺展覽的比例高達86.96%。

這意味着,面對不同年齡人群,非遺活動設計需更有針對性。年輕人可能更喜歡體驗式參與,“玩中學”非遺;而中年群體可能更傾向于“看中學”非遺,展覽式、閱讀式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

發展困境:

老傳承問題突出,公衆了解少參與少

廣州木雕傳承人何子鑫,師承廣州木雕廠老藝人李佑傳、廣州木雕傳承人唐錦全。今年33歲的他,從事木雕工作已超過十個年頭。從自己拜師學藝,到如今帶徒弟,他道出一個字:“難!”。雕刻過程中的枯燥乏味,讓不少人失去了耐性;而低收入、甚至無收入的工作狀态,更容易讓人望而止步。“2011年正式拜師李佑傳,後來得到唐錦全師傅指點,2019年拜他為師。三年學徒生涯沒有收入。每天要比師傅早到、晚走,一坐下就是十幾個小時對着木頭打磨鑽研,要沉得住氣。”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6

廣州木雕傳承人何子鑫。(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攝)

回想起來,他入行木雕全憑熱愛,“小時候看見木頭,我會覺得它在動!充滿生命力”。而堅持做廣州木雕,他認為更多是一份責任。“我兩位師傅現在年紀大了,已經很少有新作品。視力、手部穩定性都有所下降,對作品的清晰度、線條流暢度影響非常大。李師傅當年精細的清刀工藝,我現在都做不到。”他歎息地說,35-55歲是木雕師傅的“黃金20年”,但年輕的廣州木雕傳承人屈指可數。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7

廣州木雕廠老藝人李佑傳的清刀工藝作品,如硬币般大小。(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攝)

本次調查結果也折射出同樣的困境,“傳承人老齡化”是最主要的問題,占65.38%;緊随其後的是“缺乏新一代傳承人”,占57.69%。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新老傳承問題,還有不少受訪者反映非遺不夠貼近現實生活,選擇“公衆參與場景少”“公衆日常生活中難接觸到”“公衆認知度低”的比例依次是57.69%、53.85%、48.08%。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8

何子鑫表示,廣州木雕裝飾性很強但并非生活必需品,大家對其了解甚少。“很多人誤以為雕刻與雕塑一樣,錯了可以重來。但雕刻實際是‘減法藝術’,每一刀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為,公衆對廣州木雕缺乏了解,讓傳承難上加難。

公衆建議

建立非遺傳承人培養機制,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面對上述難題,哪些措施能推動非遺更好地傳承發展?調查顯示,“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注重非遺傳承人培養”的呼聲最高,占40.38%;其次是“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占39.42%。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19

近年來,東莞實現了非遺教育從“物”走向“人”。從2014年起,推出“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品牌活動。8年來,已有20多個非遺項目走進校園,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累計開展普及性公益場次近300場,受惠學生達85萬人次。

除了進校園,“講古佬”彭嘉志帶着一批00後、10後“講古仔”,參加各種曲藝比賽、講演活動。新老傳承之餘,更将非遺文化帶到公衆日常生活當中。2004年,彭嘉志主動拜師顔志圖先生,堅持粵語講古将近20年。如今,他也為人師表。“我對徒弟、學生的要求,就是趁年輕多記背多積累,一兩個小時脫稿演講是基本要求。粵語說書是一門舞台藝術,實戰非常重要。我的徒弟和學生都有一種鬥心,彼此不服就上台分高下。”他笑說道,希望他們快點長大,用自己的作品,令身邊更多同齡人認識具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廣府曲藝。而他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提供更多的比拼機會、講演機會給這班“講古仔”鍛煉。此外,他目前還在籌備建設一間粵語說書會館,以建築載體向公衆展示粵語講古非遺文化。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20

2022年7月,廣州人民公園音樂亭粵語講古惠民活動,彭嘉志與小徒弟們合照。(受訪者供圖)

非遺怎麼消失的(僅四成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21

2019年小海燕劇場,彭嘉志(右)與小徒弟吳宇軒(左)同台講演粵語說書。(受訪者供圖)

調查總結:

縱觀本次調查結果,受訪者對非遺的知曉度普遍較低,大多數受訪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對非遺文化一知半解。因此,向公衆普及非遺文化非常有必要,尤其是90後、00後的年輕群體。

怎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關注非遺?本次調查發現,新媒體平台發揮着重要作用,抹去了“古老”“老土”等刻闆印象,将非遺内容活化。例如00後劉東芳以自媒體為載體,向同齡人呈現一個又一個非遺故事。除了走訪、拍視頻,他還在打造非遺遊學路線、開發非遺小程序、構建非遺興趣社群。“最近我們嘗試開發非遺數字藏品,并将其變現。”未來他更希望建立非遺文化IP,并嘗試品牌聯名。

多形式、多渠道推廣非遺文化至關重要,從而推動更多公衆參與非遺活動。本次調查中,經常參加非遺活動的受訪者僅占一成,偶爾參加者占了四成以上。不難發現,公衆對非遺了解甚少,其參與度也不高,導緻大部分受訪者反映日常生活中參與場景少、難接觸到。

如何吸引更多人參與非遺活動?調查發現,不同出生年代的人有不一樣的“解碼”。90後、00後的年輕群體更傾向于内容豐富、體驗佳的非遺活動,“玩中學”非遺;而中年群體更看重非遺知識淺學易懂,“看中學”非遺。

總的來說,保護傳承非遺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參與,共同激發非遺生命力。何東芳作為普通公衆,主動承擔起保護非遺的責任;而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彭嘉志、何子鑫、陳莉蓉、董甯,更是堅持數十年而不懈。正如彭嘉志所說:“學到技藝,就要遵守師命傳承下去,是一種責任。我最大的心願是,有廣府人的地方,粵語說書就能生根開花。”

調查說明:

南都民調中心于2022年7月25日至8月3日開展本項調查,一方面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推廣問卷,另一方面進行電話及線下采訪。本次調查共回收882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受訪者占52.83%,女性受訪者占47.17%。從年齡段來看,00後比例最高,占25.85%,其次是90後,占22.79%,95後和80後分别占20.52%和17.35%,70後、60後及以上占10.31%。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本科學曆者占50.45%,其次是大專學曆者,占25.40%,高中/中專學曆者占15.65%。從個人身份來看,企業員工占26.98%,自由職業者占20.86%,學生占19.50%,個體戶占14.29%,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員工占10.43%,寶媽寶爸占5.67%。從居住地來看,北上廣深占21.09%,其他省會/直轄市占20.07%,普通地級市占30.84%,縣級市占16.67%,小城鎮及農村占11.34%。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社會群體與公衆心理研究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制:謝斌 張純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實習生 林函霓 韋力尹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報官方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