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骨分為内側骨和外側骨,内側骨為胫骨,外側骨為腓,胫骨較粗,分為一體兩端。上端肥大,有内和外側銀,二髁的上面有微凹的與股骨相應的關節面。兩踝的前下方有突起叫胫骨粗隆。胫骨呈三棱柱狀,位于皮下,胫骨粗隆及前緣可在體表摸到,也是檢查骨折斷端的易查部位。胫骨下端膨大,下面有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内側有一向下的突起叫内踩。内踩可在體表摸到骨較細,分為一體兩端。上端大處稱骨頭。下端大處稱為。外深的内面也與距骨相關節。腓骨頭和外踝可在體表摸到。
内外課又叫内外環骨,針炙定位時常用。當腳内翻旋扭時,外踩容易螺旋骨折。
小腿骨折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多為胫骨雙骨折,由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而緻傷。完全骨折可分為橫斷骨折、螺旋型骨折、粉碎性骨折和穿刺開放性骨折。
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睛形,有骨擦音。穿刺開放性骨折有流血,遇有這種情況,除止血外,還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骨發炎及肉粘連。開放性骨折若沒超過24小時應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
臨床治療接骨手法一:
患者仰卧位,膝關節稍微有屈度。助手雙手握住膝關節稍向上的部位做穩固之牽引拉力。醫者先摸清斷端情況,一手握拿并托住跟部,另一手在上握住足背部,按腿伸直的方向作對抗性牽引牽引到骨折斷端能用橫力捏拿複位的程度,用握足背部之手按骨折方向做外旋内收動作,另一手捏拿整複對位,當聽到骨折斷端有響聲時即已對位。看到畸形消失,說明骨折斷端已合攏。而後讓患者把患肢伸直醫者一手握住其足踝部,另一手對位整形,順正筋脈,疏通氣血,然後固定。把壓墊放在骨折對位時的橫力位上,再放上五塊長短不等的夾闆,并要放正,用繃帶包紮固定好。手法完畢。
術後處理
每周檢查一次。服用活血化瘀止痛藥一周。氣血詞順,大小便通暢為好。第二周複診時往往腫消瘀散。如無外傷,貼1号接骨膏藥一周,外加固定。(如有外傷則不能用接骨膏藥)周後揭去膏藥,用消毒鹽水洗淨傷處,繼續外固定。服用接骨散一周,第四周照X光片查骨癡形成。第六周可根據情況下的鍛煉并解除固定。老年體弱者恢複慢些,可根據情況适當延長固定時間。服藥時要慎重,多加調養。
臨床治療接骨手法二:
患者仰卧位,先用開水熱敷患肢20分鐘左右,由第一助手雙手扣拿膝關節處做穩固牽引之力,由第二助手握拿膝關節處,根據醫者的對位需要向下做内收拉動牽引之力,兩助手做對抗性牽引,把斷端拉開,醫者站于上側,雙手用橫力捏拿對位。對位時能聽到骨擦音。如手感對位良好,迅速上好夾闆,還需緩緩牽拉。固定夾闆之後,解除牽拉。固定的松緊要适宜,保證氣血暢通。以X光片檢查對位對線為準。
術後處理
一周後複診。服用活血化瘀止痛散一周。第二周起服接骨類藥,服用兩周即可(未成年者禁用
小腿X光片。
手法治療(第三套)
患者仰卧位,用熱水把患肢擦淨,外敷接骨麻醉中藥。把中藥面調成糊狀外敷傷處,二十至三十分鐘左右後傷腿已麻木,但有知覺,用熱水把麻藥沖掉,醫者使用手法接骨時病人無痛苦。接骨手法與第二套手法相同。手法完畢後。夾闆固定,松緊度适宜,氣血通楊。等麻藥效力消失後,醫者用手捏提足趾,問患者有何感覺。以患者足能活動,知痛不麻為準
術後處理
周後複診。第一周服用活血止痛散。第二周服用接骨散。十五天左右服用接骨勝金丹兩周。一個月後下地鍛煉如無接骨聖金丹,可服接骨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