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清廉的人物故事

關于清廉的人物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23:39:49

關于清廉的人物故事?在我國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吏,他一生廉潔奉公、清白傳家被人們廣泛傳頌,“四知先生”“清白吏”是他身上耀眼的标簽,人們每每說起曆史上的清官,自然就會想到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于清廉的人物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清廉的人物故事(古今廉潔小故事)1

關于清廉的人物故事

在我國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吏,他一生廉潔奉公、清白傳家被人們廣泛傳頌,“四知先生”“清白吏”是他身上耀眼的标簽,人們每每說起曆史上的清官,自然就會想到他。

楊震身世顯赫,其八世祖楊喜追随漢高祖劉邦建功立業被封為赤泉侯,其高祖楊敞是漢武帝兒子漢昭帝時期丞相,後封為安平侯,到他父親楊寶這一輩時,專心研讀西漢經學家歐陽生的學說,隐居不仕,以教書為生。楊震的成長經曆深受其父影響,少時好學,博覽群書,精研經學,學問深厚。但他長期拒絕州郡征召,像他父親一樣以教書為業,清貧度日。随着年齡的增長,“衆人謂之晚暮,而震志愈笃”,直到五十歲,楊震開始在州郡做官。後來大将軍鄧陟慕其名節,舉為茂才,一路提攜,楊震踏上了大器晚成的仕途之路,并最終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因為工作需要,楊震到東萊任太守,在去東萊的路上,途徑昌邑。他早先任荊州刺史時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此時正在昌邑當縣令,聽說自己的伯樂路經自己地盤便殷勤拜見。到了晚上,王密懷揣十斤金子要送給楊震,權做路途費用。

這就有了史書記載的那段對話: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為無知?

結果楊震堅拒不受,王密羞愧離開,從此,楊震便有了“四知先生”的别稱。

後來,楊震轉任涿州太守,在涿州任上,他堅持一貫的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下谒見。一些老友和長輩看到他的兒孫經常吃粗糧,徒步當車,就勸他為子孫留下些産業,楊震沒有聽從他們的勸告,反而對他們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當官發财、光宗耀祖讓家人過上錦衣玉食的日子是古時許多人的想法,楊震的話一定颠覆了當時大多數人的思想認知,這正是他與衆不同的地方!楊震的良好家風傳承了下來。

史書記載,楊震的次子楊秉,年少好學,精通經學,長大後長期隐居不仕,在家教授弟子。四十多歲時應司空征召,任職侍禦史,後來曆任豫州、荊州、徐州、兖州刺史,又升任任城相。自從擔任刺史,楊秉按照每日用度領取俸祿,絕不接受多餘的俸祿。他的舊屬拿着百萬錢送給他,他閉門不見,很有其父當年暮夜卻金的精神風範。俸祿之外,一無所取,其清廉讓人感佩。楊秉所到之處,都以淳厚清白而知名,他的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稱得上古時官吏的典範。楊震父子一生廉潔奉公、清白傳家被人們廣泛傳頌。

楊震的價值觀,在今天,仍然值得推崇。首先是"慎獨"的觀念。天知地知,即内心有敬畏之心,對内心正義和真理的敬畏。曾經看到一個說法,約束一個人行為的,如果是緣于羞愧感,那麼,他更多的是服從于"他律"的,也就是,由他人的社會評價來定義自己的行為正确與否。而由"内疚感"來約束自己行為的,是來自内在的行為規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律。所以,楊震關于"四知"的說法,恰恰就是"慎獨"的核心意義。一個人人慎獨的社會,也會少了很多違法亂紀的行為,而擁有更高的道德水準。一個擁有"慎獨"品質的人,也會生活的更從容自在。其次關于留給子孫的遺産,楊震注重的不是物質形式的财産,而更多的是精神品格方面的财富。将家族優良的品格和美好的口碑傳承給後代,是他們内在擁有價值和力量,外在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即使沒有豐厚的遺産,他們也能夠靠自己的能力獲得财富和社會地位。而物質的匮乏,反而更能激發後代發奮努力而成就自給的願望。這正是授之以漁的智慧。表面看來,楊震顯得有點迂,不夠現實。但是,細想來,這才是他的聰明之處。内在的精神力量,價值感,自我實現的能力,是十分貴重的财富。

來源:通遼市直屬機關紀檢監察工作委員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