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地球雜志
封面圖片:西嶽華山
中國
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三山五嶽”,江河萬裡,
或雄偉壯麗,或秀美神奇,
到處都有令人神往的風景。
如果說土地是華夏厚重的肌體,
江河如神州奔湧的血脈,
山脈則構成了中華大地的脊梁。
錯落的山地、延綿的丘陵和聳峙的高原
占到了中國國土總面積的近七成,
造就了中華奇峰競秀、名山林立的盛景。
▼華山日出
“三山五嶽”在傳統文化中,常用以指代神州大地的各方名山。
“三山”具象缥缈,
源于出塵的道家,從來置身“江湖”之外,
“五嶽”地位尊崇,
得益于入世的儒家,始終與“廟堂”息息相關。
關于具體指代哪些山嶽,曆史上有許多版本,
蓬萊、方丈、瀛洲成為流傳最廣的道家“三山”。
在後來的文化傳承中,
人們更多把黃山、廬山和雁蕩山合稱“三山”。
黃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後人的感慨
來自明代徐霞客登臨黃山時的贊歎
“薄海内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
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這也就是“天下無山”的出處。
▼石猴觀海
黃山的形成
是地質曆史時期岩漿活動的結果,
這一地區主要景觀
為花崗岩峰林地貌。
“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秀美,廬山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眉之清涼”
因為兼具其它名山的這些特點,
黃山又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群峰
黃山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
與光明頂、天都峰并稱為三大主峰。
▼天都峰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合稱“四絕”,
迎客松更成為東方禮儀文化的象征。
▼雲海
黃山曾因山石顔色青黑,遙望蒼黛,
在曆史上被稱作黟山,
更名黃山源于軒轅黃帝的傳說,
再後來,這座山成為了今天其所在地
黃山市名字的由來。
▼迎客松
雁蕩山
“海上名山、寰中絕勝”
雁蕩山
是一座火山岩漿作用的天然博物館。
它以巨厚的流紋質火山岩為特征。
作為火山作用的遺迹,
雁蕩山的地質曆史非常複雜,
兩次大規模的火山形成與複活,
在我國東南沿海的衆多火山遺迹中
也非常罕見。
▼雁蕩山
雁蕩山以山水奇秀聞名,
其中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絕景,
常被世人稱之為“仙境之山”,
史上更有稱中國“東南第一山”。
▼雁蕩靈峰
明代徐霞客三次考察雁蕩山,
以“訪友”和“緻身”的誠摯态度留下兩篇遊記,
不僅贊美了異彩紛呈的雁蕩美景,
更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地理發現。
《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李約瑟博士
曾評價徐霞客的科學考察,
“他的遊記讀來并不像17世紀學者所寫,
更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探家的考察記錄。”
廬山
鄱陽湖畔,長江南岸,匡廬孤山,峭然聳峙。
廬山作為一座有山無脈的孤山,
是地質學上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
廬山還有豐富的江南地層剖面,
以及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迹,
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
▼如琴湖
“匡廬奇秀甲天下”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青峰秀巒、銀泉飛瀑、雲海奇觀,
以及盛夏如春的氣候,
造就了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和避暑勝地。
▼廬山西海
而曆史名人和文化遺迹
也使廬山成為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産,
李白因廬山而作的七絕
《望廬山瀑布》
成為了中國浪漫主義詩詞的一座豐碑。
▼廬山三疊泉
相比于“三山”的灑脫俊逸,
“五嶽”則是更加誠樸雄偉,
“三山”的故事精彩紛呈,而“五嶽”則更像正史,早早就得到了官方确認。
古代國家秩序的中心,并非疆域界線的幾何中心,而是随着國都位置的不同而變化,所以“五嶽”多以相對封建王朝都城的位置而設置。
大約早在秦漢時期,《爾雅》中的“釋山”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别為“岱(泰)山、霍(衡)山、華山、恒山、嵩高(嵩山)”
中國曆史上,許多地方割據勢力或偏安王國都對“五嶽”情有獨鐘紛紛尋找拜祭,在中原統一王朝中,自漢武帝後,曆代帝王都對“五嶽”進行了規格極高的封禅和祭祀:
唐代封“五嶽”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是被加封為“神”。
泰山
“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五嶽獨尊”
崇山萬座,唯獨泰山享此盛名。
▼玉皇頂
“五嶽”之首,泰山敢當,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絕對海拔雖不如西部群山,
然矗立于華北平原東部,
淩駕于齊魯平原之上,
山勢巍峨陡峻,氣勢雄偉磅礴,
尤其泰山十八盤形似天門雲梯,
曆來被視為崇高神聖的象征。
▼泰山十八盤
泰山地區有名動天下的自然景觀,
還有聲名遠播的文化曆史,
自然與曆史的彙聚和碰撞,
使泰山成為全球首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地。
“雄、險、奇、秀、幽、奧、曠”
構造運動不僅使泰山擁有了的自然景觀,
還造就了雄壯古樸的泰山石——片麻岩。
泰山擁有大量複雜的地質構造、典型的地質遺迹,
以及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地層。
作為華北地台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
泰山地區擁有自太古代以來近30億年的
地質演化曆史記錄,
是探索地球早期曆史奧秘的天然實驗室。
▼彩石溪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靈也。曆史上的帝王曾多次在此封禅祭祀,
孔子也曾“登泰山而小天下”。
大量人文古迹,
使得泰山堪稱東方政治和文化的縮影,
也是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華山
西嶽華山,又名太華。
北瞰黃河,南連秦嶺,東接晉豫,西望長安,
是曆史上西北地區進出中原的門戶。
華山主峰海拔2160米,為“五嶽”之巅。
▼西嶽華山
華山擁有5座山峰,
南峰落雁、東峰朝陽、
西峰蓮花、北峰雲台、
中峰玉女,
五峰環峙形如蓮花。
▼華山西峰
“山無石不奇, 無純石不大奇,
華山削成十裡五千仞,一石也!”古人所言就是華山石奇。
科學研究認同了這一觀點,
華山的形成可以這樣理解:
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岩體構成的,
其雛形大約在1.2億年前就已經形成。
花崗岩岩體在地球的内外動力作用下産生形變,
再經風化剝蝕、水流侵蝕,
最終形成了許多狀如刀削、壁立千仞的險峰。
▼華山論劍
“誰将倚天劍,削出倚天峰”,
花崗岩山峰這一壯觀的地質遺迹和地貌景觀,
使得華山享有“奇險天下第一”的美譽!
但由于華山太險,
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
唐代以後道教興盛,
道人們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出一條險道,
最終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衡山
南嶽衡山,史上又稱霍山,
以其群峰突起的峰林狀山體景觀著稱,
素有“五嶽獨秀”的美稱。
▼衡山雲海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東部,
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
在2億年的地質曆史中遭到沖刷和剝蝕,
發育成為我國南方典型的花崗岩地貌。
▼衡山主峰
南嶽區範圍内,
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20座,
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有17座,
其中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
這些“南天柱石”群體聳立于
海拔不到100米的湘中盆地,
更顯山高谷深、峰險坡陡。
▼衡山祝融峰
南嶽之所以名号衡山,
因它位處中國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
“度應玑衡”,像衡器一樣,
能夠稱量天地輕重,能夠“铨德鈞物”,
所以定名叫“衡山”。
因為轸星旁有一顆主壽的“長沙星”,
而衡山古代屬于長沙,
所以衡山又引申出“壽嶽”的稱号,
“壽比南山”也從中借喻。
▼衡山不老峰
恒山
北嶽恒山,又名元嶽、紫嶽,
曆史上曾經指代河北大茂山,
今天的北嶽主要指山西大同渾源縣的恒山。
恒山山脈橫跨晉冀兩省。
山脈蜿蜒起伏,奔騰如行,
西銜雁門、東跨太行、南障三晉、北瞰雲代。
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沖,
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北嶽恒山
5億年的滄海桑田,
恒山經曆了多次造山運動和地殼升降運動,
最終形成一座斷層山,
并出露了大量古老的石灰岩。
恒山基岩裸露,風化劇烈,
造就了形态尖銳的山峰和切割深邃的山谷,
多處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
恒山山谷
恒山擁有多座海拔2000 米以上的山峰,
其中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
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山上的懸空寺,
原名“玄空閣”
建成于公元491年,
是一座結合了佛、道、儒三教的獨特寺廟,
也以“上延霄客,下絕嚣浮”的險峻著稱于世。
▼
恒山懸空寺
嵩山
由于位處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核心地帶,
“外方”嵩山很早就見諸史冊,
嵩山夏商時稱為“崇高”“崇山”,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陽以後,
以嵩山為中央,
“左岱(泰山)右華(華山)”,
把嵩山定為了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
嵩山峻極峰
嵩山通常分東西兩部分。
《詩經》中有“嵩高惟嶽,峻極于天”
所言是東面太室山,
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4米,
而西面少室山,
最高峰為連天峰,海拔1512米。
▼
嵩山
少室峰
嵩山在地質學上處于華北古陸的南緣,
形成于距今約35億年前。
嵩山範圍内完整出露了35億年以來
新太古代、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個地質曆史時期的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擁有華北地台地層的完整剖面,
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
距今25億年的“嵩陽運動”
1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
8億年之前的“少林運動”
這3次劇烈的全球性造山、造陸運動發生在這裡,
都留下了豐富清晰的地質遺迹,
嵩山因而也被譽為
記載地球演變的百科全書。
▼
嵩山雲霧
所以,什麼是三山五嶽?
在中國,三山五嶽
不隻是那些造化神奇、風光無限的地質遺迹,
不隻是幾座劈地摩天、氣冠群倫的曆史名山,
而是承載了自然和人文的萬千風情,
融化在民族血脈裡,體現在家國情懷上,
銘刻在文明記憶中。
圖片攝影:趙洪山
部分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責編|王 铮
排版|溫宜妮
審核|劉 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