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史新钰
最近,“精神内耗”這個詞很火。
到底什麼是精神内耗?怎樣才能停止精神内耗?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小時新聞找到了杭州臨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精神衛生科的副主任醫師沈連相,一起聊聊精神内耗。
什麼是精神内耗?
你是不是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 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别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以為他讨厭自己
● 習慣自我否定,考試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肯定過不了,非常焦慮
● 哪怕一天什麼都不幹,都覺得很疲憊
● 沒來由的無精打采
● 學習工作效率極低
● 經常逃避困難、拖延
● 敏感、擰巴、自卑
……
這就是精神内耗,精神上的内耗往往比肉體内耗更煎熬。
從心理學角度講,精神内耗是指猜疑、焦慮、自責等負面情緒所帶來的精神壓抑,心裡始終住着兩個小人,不斷打架,這樣的矛盾心理造成了心理上的痛苦。
沈醫生提到了他最近接診到的一位高中生小莺。她喜歡上了隔壁班一個男孩子,每次路過時總覺得那個男孩子在看他對着他笑,小莺就覺得那個男孩子喜歡他。
她沒有直接去問那個男孩子,而是去問了班主任:“老師,你覺得那個男孩子喜歡我嗎?”
班主任并沒有正面回答她的問題,而是說:“你到學校裡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些地方。”于是小莺就陷入了自我鬥争。
她覺得自己如果不和那個男生說清楚,是不是就會影響到他的學習和生活,但老師又讓她好好學習,她無法做出抉擇,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小莺。
醫生診斷後發現,小莺患有比較嚴重的抑郁和焦慮,也有明顯的厭學心理。
沈醫生還發現,13歲的小莺正值叛逆期,選擇基本被父母掌控,漸漸失去了主見,最終聽從于父母的安排。這其實是導緻小莺容易産生矛盾、糾結心理的根本原因。
因此,沈醫生建議家長在孩子叛逆期時不要給予過多的控制,讓孩子有充分的表達,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哪怕會碰壁。同時要及時告知孩子TA的意願會産生怎樣的後果,以及告訴孩子家長自己的想法,讓孩子自行做出選擇和判斷。這樣能有效培養孩子的主見,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态。
哪些人容易精神内耗?
所以像我們前面說的小莺一樣,缺乏主見的人容易精神内耗,另外,高敏感、沒有自信的人也很容易精神内耗。因為敏感的人會做出過度的猜疑,過多揣摩可能會發生但沒有依據支撐的事情。還有一種就是完美主義者,也是精神内耗的元兇之一,對事情處處不滿意,有執着的要求,常常是想多過于做。
沈醫生告訴我們,往往這些性格産生的原因受原生家庭、父母的性格、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比較多,其他原因還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學習等等。
如何走出精神内耗?
沈醫生告訴我們,大多數精神内耗的人其實都意識不到自己在内耗。所以,“覺察到自己想太多”是停止精神内耗的第一步,也是自我心理調節至關重要的一點。那怎麼覺察是不是在内耗呢?就要确定自己在想的問題是否有足夠的依據支撐,如果無法自行判斷,可以找周圍人一起證實。第二,是不是因為自己想多了才産生這樣那樣的擔心、焦慮。如果是,那就努力走出這個不健康的狀态,去積極應對。
那麼如何去應對呢?
行動上,我們需要提高行動力。比起空想,你應該去做真正需要做的事情,還可以直接行動,去弄清這個事情的真相,行動是減少損耗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小莺的案例,要麼就幹脆聽從老師的建議,摒棄雜念,專注于學習,要麼直接去問本人,如果不好意思當面問也可以通過打探周圍人來證實那個男生是不是真的喜歡自己。但考慮到孩子還在上高中,還是應該聽從老師的建議,以學業為主,可以在高考後再考慮去和本人說。另外,還可以轉移視線,比如進行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運動、種花、讀書等等,讓自己脫離那個低頻的狀态。
而在心理上,我們要“放過自己”。可以通過降低對事物的期待、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減少習慣性的自我否定、對已經發生的事不糾結等等來獲得心理上的安逸和平靜。雖然無法立刻達到這樣的心境,但我們可以一點點進步。不糾結、不計較、不攀比、不奢望,學會與自己和解,才是解決精神内耗的關鍵。
“擺爛”對精神内耗有好處嗎?
沈醫生表示,現在大家常說的“躺平”和“擺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精神内耗,但并不是長久之計,應該通過更積極的方式來減少内耗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沈醫生提醒大家,嚴重、持續的精神内耗如果不加以幹預,容易引發心理問題,需要格外關注。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