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稱“維新三傑”。
1827年1月23日生于薩摩藩(今鹿兒島縣)。自幼受嚴格武士訓練。1828年1月23日(文政十年十二月七日)西鄉隆盛生于日本薩摩藩鹿兒島城下下加治屋町山,是禦勘定方小頭西郷九郎隆盛(後改名吉兵衛隆盛)的第一個孩子。幼名小吉,通稱從吉之介,善兵衛,吉之助順次變化。成人式時名隆永,後來改為武雄隆盛。号南洲。天保12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在這個時候加入下加治屋郷中的青年組織“二才組”。 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武士訓練,這使他養成尚武的習性,具有濃厚的忠孝仁義等封建道德觀念。
弘化元年(1844年)擔任「郡方書役助」。後為郡書記官先後共10年。和維新三傑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衛門學習陽明學及朱子的「近思錄」,向福昌寺(現鹿兒島市立玉石龍高級中學所在地的島津家菩提寺)的無參和尚門學禅。他跟随郡長巡視農村,接觸農民,通曉農政。其間,郡長迫田因荒年要求藩政府減免年貢不準而憤然辭職,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出身于瀕臨破産的下級武士階層,長期擔任低級官吏,使他對下層人民有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對幕府末期的政治腐朽有所認識,從而走上了矢志改革的道路。 島津齊彬繼承薩摩藩藩主之後,西鄉隆盛為首的“誠忠組”上書闡述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其政治主張得到島津齊彬的賞識。
1844年起任下級官吏。1854年成為開明派藩主島津齊彬(1809~1858)的親信扈從,随其住江戶(今東京),參與藩政,并為尊王攘夷運動奔走。1858年幕府興安政大獄,兩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陸海軍實權。同年參與鎮壓尊王攘夷派長州危機,并成功化解敵對派(第一次長州戰争并未交戰,因此稱長州危機更合适),後預料幕府将亡,遂積極投身倒幕運動。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長州藩倒幕派領導人木戶孝允等人締結薩長倒幕聯盟密約。
1868年1月3日,與岩倉具視(1825~1883)、大久保利通等人發動王政複古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明治新政府。在同年的戊辰戰争中任大總督參謀,指揮讨幕聯軍,取得了戰争的勝利。因他在倒幕維新運動和戊辰戰争中的功勳,在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1870年初,由于與大久保等人在内政方面的分歧,辭職回鹿兒島任薩摩藩藩政顧問,後任藩大參事,參與藩政改革。1871年到東京就任明治政府參議。1872年任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跟随島津齊彬期間,西鄉隆盛受到齊彬改革藩政以求富國強兵的思想影響,并受到勤王家藤田東湖和橋本左内等人的影響,使他立志勤王和改革幕府政治。
1854年(安政元年)随島津齊彬至江戶居住3年,為齊彬等人倡導的王室公卿和幕府将軍合作的“公武合體”運動四處奔走聯絡,十分活躍逐漸成為曉有名聲的改革派志士。 在“将軍繼嗣問題”上,與齊彬一起擁戴一橋慶喜。
1858年,由于島津齊彬暴病而疫,由島津忠義任藩主,實權掌握在其父島津久光手中。西鄉聞訊,曾打算為齊彬殉死。經僧侶月照的勸導,他才打消此念,立誓要繼承齊彬的遺志,進行幕政改革。此後,他依舊往來于京都與江戶之間,進行勤王活動,策劃除掉幕府最高行政官井伊直弼大老。9月,井伊制造“安政大獄”,殘酷鎮壓勤王志士。西鄉和月照逃出京城才幸免遭難。二人先後回到鹿兒島,不料卻被勒令離開薩摩藩。他們感到勤王大勢已去,絕望之下,當船行至錦江灣,相抱投海自盡。被救起時,月照已溘然長逝,西鄉亦奄奄一息。島津久光把他流放到奄美大島。
1862年(文久2年)西鄉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權的大久保利通幫助下返回薩摩藩。解除處分後作為尊攘派開始活動。久光本想借助西鄉的聲望,以便實現自己入京勤王,繼續搞“公武合體”的計劃。不料,西鄉反對,表面上是認為久光威望和身分不夠。實際上其新的政治主張“尊王攘夷”與藩主的“公武合體”有矛盾,而且西鄉又與激進的藩士們聯絡。久光一怒之下,将他流放到德之島,兩個月後再轉送到流放死刑犯人的沖永良部島的牢獄中。 然而再次被流放到小島。在獄中兩年,西鄉受盡磨難,卻閱讀了大量儒家著作,不時吟詩抒懷。他的一首詩寫道:“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縱不回光葵向日,若無開運意推誠。洛陽知己皆為鬼,南嶼俘囚獨竊生。生死何疑天賦與,願留魂魄護皇城。”這表達了他對死于安政大獄的志士們的追念之情,也闡明了他的生死觀和忠君勤王的志向。
1864年,因倒幕派勢力增大和藩士們的要求,久光下令召回西鄉,并委以掌握薩摩藩陸海軍實權的重任。 此後五、六年間,是西鄉思想趨于成熟的時期。他開始還是作為久光的謀将,後來則成為尊王倒幕派的領導人。他與大久保利通密切合作,在薩摩藩内進行政治改革,并為完成日本曆史上轟轟烈烈的倒幕維新大業,立下了功勳。
1864年7月,幕府對長州藩志士們發動的禁門之變進行鎮壓。在京都的西鄉遵從久光之命,參與鎮壓活動,在戰鬥中負傷,因而受到褒獎。9月,西鄉在大阪會見了勝海舟。勝對西方十分了解,對幕府内情也有很深的認識。這次會見使西鄉開闊了眼界,認識了幕府的腐朽和沒落,思想發生轉變。但這時的西鄉仍有“薩藩主體”的地方意識,所以在行動上表現得十分動搖。當幕府于9月組織軍隊讨伐長州藩時,西鄉仍從本藩利益出發,參加并指揮了征長讨伐軍。但在翌年4月幕府組織第二次讨伐長州行動時,西鄉已在行動上貫徹其強藩聯合對抗幕府的主張,不顧幕府一再下令催促,堅決拒絕出兵。12月他派人與長州藩聯絡,并在1866年正月,于京都同長州藩倒幕派領導人木戶孝允締結了“薩長倒幕聯盟”的密約。從此他作為一位倒幕派領導人在全國進行了廣泛的倒幕活動。
1866年7月,幕府将軍德川家茂死,德川慶喜繼任。12月,一貫壓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神秘死亡(多數認為被公卿岩倉具視等毒死),由年僅14歲的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利用宮廷的形勢,開始準備武裝倒幕。在土佐奇人坂本龍馬的斡旋之下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薩長同盟”。之後薩摩與土佐藩也結盟。這幾個“西南強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權,共同讨伐幕府。西鄉等人還與英國結成了“薩英同盟”,想從英國那裡購買武器和取得财政援助,但他們對英國的侵略企圖有所警惕。1867年7月27日,西鄉在大阪會見英國公使館官員沙托時表示:“關于變革日本政體問題,應由我輩盡力而為,如與外國人相商,則有失體面。”西鄉的回答,表明他已有較強的民族意識。
1867年9月,西鄉、大久保通過岩倉等公卿,事先做好了用天皇名義發布《讨幕密旨》的準備。10月14日,薩長兩藩得到了《讨幕密旨》。在部署就緒後,12月9日,西鄉、大久保等倒幕派發動政變,發布《王政複古》大号令,宣布廢除将軍制度等,要德川慶喜立即“辭官納地”。倒幕派于當天組織了新政府,西鄉、大久保等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
以德川慶喜為代表的舊幕府勢力,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因此發生國内戰争,因是戊辰年間,史稱戊辰戰争。1868年1月在京都之南的鳥羽、伏見地區,幕府軍與政府軍發生了大規模軍事沖突。西鄉指揮了這次決戰。由于兵士的奮勇和人民的支持,政府軍打敗了3倍于己的幕府軍隊,取得了勝利。西鄉被新政府任命為陸海軍負責人。2月,讨幕軍從京都出發東征,包圍了江戶。這時,防守江戶城的勝海舟,向慶喜說明了國内外形勢,促使慶喜下決心投降。3月,西鄉向幕府提出了7項投降條件,并去江戶會見了勝海舟。最後簽訂了幕府投降協定,史稱“江戶無血開城”。8月,西鄉又率讨幕軍轉戰于關東和東北地方,征讨幕藩殘餘勢力,取得節節勝利。凱旋回師後,西鄉由于軍功卓著受到了獎賞。9月,他以在倒幕維新運動和戊辰國内戰争中的功勳,授正三位官職,賞典祿為兩千石,成為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功成名就的西鄉,出于封建思想,認為自己功名地位高于薩摩藩主島津家,有損“忠臣”的聲譽,遂于1870年1月辭職,回鹿兒島做了藩政顧問,後任藩大參事。 西鄉離開中央回到地方,還因為他對明治政府實施有損于下級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滿。他很同情下級武士們在明治維新後的悲慘遭遇。他在請求薩摩藩政府救濟一個參加内戰的士兵的信中寫道:“臨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後,即行抛棄,影響德義。”他的一首廣為流傳的言志詩寫道:“幾經辛酸志始堅,丈夫玉碎恥瓦全。一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他看不慣許多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窮奢極侈,指責他們為“利”忘“義”。西鄉的個人品德,在日本一直被人們推崇。正是在這些内政問題上,西鄉與大久保等人産生了矛盾。 西鄉、大久保等人盡管有矛盾,但他們都認識到要建立近代國家,使日本擺脫半殖民地危機,必須消除封建割據局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從1871年起,他們又在這個目标下聯合起來,全力進行廢藩置縣的改革。
1872年7月,西鄉任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次年7月,政府公布《地稅改革條例》等5個文件,實行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稅改革。在此前後,政府還進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多項資産階級改革。西鄉主持和參與了這些改革,雖在改革内容上沒有特别的建樹,但他統帥軍事力量,以武力為後盾,保證改革順利進行,應該說是他的特有貢獻。 西鄉、大久保、木戶三人以在倒幕維新活動中的作用和貢獻,被人們譽為“維新三傑”。
在此前後,參與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資産階級改革。1873年10月,因“朝鮮派遣使節問題”與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對,辭職回到鹿兒島,興辦名為私學校的軍事政治學校。1877年1月—1877年9月,被舊薩摩藩士族推為首領,發動反政府的武裝叛亂,史稱西南戰争。9月24日兵敗,死于鹿兒島城山。
1877年西鄉隆盛之官位遭到剝奪,然民間同情聲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于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同時獲得特赦,并追贈正三位之官階。
西鄉隆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